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探析

2023-08-31 15:34赵梦瑶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故事教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故事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从接受美学视域出发进行故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化文本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故事独特的育人价值。文章从激活潜在期待,唤醒阅读兴趣;践行已有期待,优化语言表达;超越定向期待,提升思维品质三个纬度探讨接受美学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故事教学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57-04

赵梦瑶 /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从事小学教育研究(湖州 313000)

【基金项目】2023年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小学英语教师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信息与实践:一项质的研究”(2023JSJYYK02)

故事是小学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直观的插图和简单的语言构成,围绕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展开,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情境性、趣味性和寓意性。英语绘本选材丰富,富有情境、情节生动、语言鲜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对学生形成语感、感知英语发音、可得常见词汇、接触和运用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联系个人生活、表达个人观点等都有积极的帮助。[1]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侧重于“教”故事,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弱化了故事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读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带来潜在的审美期待,而这种期待视野会影响阅读过程和结果,并同时随阅读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2]在教学中,通过激活、践行、超越期待视野,能够丰富学生的故事阅读体验,唤醒阅读兴趣,优化语言表达,提升思维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以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为抓手,探析如何以读者为中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连接学生的期待视野,优化故事教学。

一、激活潜在期待,唤醒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会带着期待视野理解和感悟文本,期待视野与文本匹配度越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浓厚。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本内容尽可能与学生日常所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或审美观等相连接,使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熟悉感和代入感,从而激活期待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

(一)建立人物档案,引起角色期待

故事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情节的丰富性赋予了人物多面性。通过整合归纳故事情节,不仅能够将每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而且还可以逐步推断出各人物的人际关系、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使平面的角色变得立体化,不断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特定的角色期待,提升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案例1】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共呈现了47个不同主题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却鲜少变化。其中44篇以憨态可掬的小熊Zoom与聪明伶俐的松鼠Zip为主人公展开叙述,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Zoom与Zip第一次初现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便可以开始构建一个角色档案,在每篇故事教学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共同探讨主人公在情节中所体现出的特点,记录关键要素。例如在人际关系方面,Zoom的妈妈是个演员,Zip的爸爸是个厨师;在性格特点方面,Zoom较为粗心(贴错标签、带小猫上学),Zip比较淘气(经常捉弄Zoom)。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断充实角色档案(见图1),并以此激活学生的“角色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以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the art show?的Story Time板块为例,Zoom为提升歌唱水平,在备考期间屡次拒绝同伴的聚会邀约。Zoom曾多次以粗心、贪吃爱玩的形象出现,但是本故事却展现了他专心努力、坚持不懈的优点。通过课前展示档案激活学生对Zoom的已有认知,同时“预告”Zoom在本故事中将有不同的呈现,引起学生对人物的期待。

(二)巧用“断章取义”,激发情节期待

人教版英语教材中故事编写的巧妙之处在于,虽然角色多以动物的形象呈现,但语篇所创设的情境大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认同文本的内容。但是,如何基于熟悉感衍生出期待感则需要教師仔细观察故事中的文本和插图,巧用文本语境和内容。通过巧妙地隐藏或截取,即“断章取义”的手法制造与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对情节的期待。

【案例2】

三年级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的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了Zoom和Zip去自助餐厅发生的故事。在讲授故事时,教师首先截取故事结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桌子上还摆放着几杯饮料,Zoom 剩有食物的盘子与Zip的空盘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当Zoom 请求打包剩余食物时,为什么服务员小狗会生气地拒绝Zoom的“合理”请求?仅凭这幅插图只能了解地点以及故事的冲突点(服务员的无理拒绝),所传递的信息不仅脱离了文本原有的语境,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冲突。巧用这一冲突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期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跟随情节发展寻找原因:原来Zoom和Zip 去的是一家平价自助餐厅,Zoom在挑选食物时,只顾自己喜好,全然不考虑自己的食量,造成食物剩余,而自助餐厅并不支持打包行为,这也解释了服务员小狗看似不合理实则有依据的行为。

吃自助餐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熟悉感。虽然故事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但内容相对平淡。在读前环节,通过截取其中具有争议性的插图,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

(三)寻找文本关联,激发二次期待

教材的编写具有系统性,在故事板块,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固定和情节的联动上。人教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故事虽然为独立文本,但是仍存在众多交叉元素。例如教材中多次涉及足球的主题:买足球、踢足球、选球员;Zoom与Zip的多次郊游;Zoom的父母曾出现两次等。尝试将两个独立的故事建立恰当的联系,不仅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惊喜和期待。

【案例3】

四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故事情节联动最为典型。第二单元My schoolbag的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了Zoom家的小猫晚上偷偷地溜进了书包,Zoom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打开书包,突然蹦出的猫咪吓坏了Ms.Sheep;而上一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讲述了上课期间有一只蜜蜂飞进教室并停留在黑板上,也导致Ms.Sheep受到惊吓。观察两个故事的插图可以发现Ms.Sheep惊讶的表情也是如出一辙,可将这一共同元素运用到导入环节。首先亮出Ms.Sheep在教室露出惊吓表情的图片,并提问:“Why does Ms.Sheep look so startled again?”。基于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围绕着蜜蜂的话题(Maybe there comes a bee again.)或者展开其他新的猜测。随即再动画出示冲上讲台的小猫,找到Ms.Sheep受到惊吓的原因后,通过问题“How did the cat get into the classroom?”将学生的好奇重心转移到突然闯入的猫上,带着疑问走进文本。第一个问题激活旧知,学生依据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推测,第二个问题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旧知转移到新文本上,产生新的阅读期待。

二、践行已有期待,优化语言表达

激活潜在期待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践行已有期待则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输出、乐于表达。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期待视野,这也决定了每个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故事中人物的想法和做法、故事的寓意、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在探讨、分享观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丰富故事主线,促进灵活表达

教材中的故事除了原创编写的,还有部分来自耳熟能详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学生熟知情节的具体发展。同时,相较于原故事,这类故事在教材中的呈现更加简洁浓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对故事的已有期待和积累的语言知识,共同填补故事主线,巩固并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词汇和句型。

【案例4】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 friends的Story Time板块素材就是《拔萝卜》这一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且熟悉,小兔子一人无法拔出巨大的萝卜,经过好朋友们不断加入协助,最终得以成功拔出萝卜。由于教材篇章有限,简化了兔子请求各个朋友帮助的情节,以所有伙伴一同出现的形式缩减了对话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进行调整:首先,人物的出场方式变更为逐个出场,学生通过填补对话空白来充实故事主线,既能巩固本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又能提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感。创编对话如下:

Rabbit: Come on, doggy! Please help me.

Dog: Ok, I'm coming.

Rabbit: Oh no, we can't pull it out.

Dog: Don't worry.I have a friend.He is tall and friendly.

Rabbit: Who is he?

Dog: He is Monkey.

Dog and Rabbit: Come on, monkey! Please help us!

其次,Zoom的出场也是本篇故事的一大亮点。按照原有的阅读经验,当集齐了四位小伙伴时,萝卜理应被拔出,但故事中萝卜仍巍然不动。因此,教师可为Zoom的出场设置悬念,在出场前播放“咚咚咚”的脚步声音效,引导学生猜测:“Listen! Here comes another friend.He is very strong.Can you guess who is he?”。学生进行自由猜测后给予一定的提示:“Well, he is Zip's best friend.Who is he? ”。通过以上两种途径为故事制造新意,既践行了学生的已有期待,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自主表达

课程標准提倡依托语境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学习语言知识。人教版英语教材Story Time板块的情节虽然是通过虚拟人物Zoom和Zip等展开,但故事中的很多元素却具有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巧妙连接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表达。

【案例5】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Last week的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了Zoom忙碌的周末,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列举了他在周末所做的事情。故事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结尾处:即将上课了,而Zoom却疲惫地趴在课桌上,如此忙碌的周末生活真的有意义吗?通过该争议点激发学生自主表达,重点在于创设合理的情境。本单元主情景图利用了微博元素来展示人物的周末生活,微博作为当下热门的信息分享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动态、话题进行探讨评论,且大多数学生有微博使用经验,能够激起表达观点的热情。Story Time可以延续这一情境,以Zoom的视角发送动态,并展示不同态度的评论:Ms.Sheep 认为繁忙的周末影响了周一的上课状态,而Zip和点赞的朋友却认为这是多姿多彩的周末生活,由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由表达观点。

三、超越定向期待,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活动虽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小学生的期待视野还在发展中,前认知具有一定局限。“教师作为期待视域较强的活动主体,应利用资源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整合修改,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其不断超越原有的期待视野。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丰富自己的认知习得新的思维方式,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一)延续文本主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材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人教版英语教材Story Time板块围绕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涵盖了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环境保护等众多主题群。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发散思维,增加想象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案例6】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Then and now的Story Time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从过去到现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每一组内容都有其独特的启示意义。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只能吃生食,到如今能够运用各种工具烹饪美食,并畅想了未来由机器人全权负责烹饪,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到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第二、第三组图片主要通过生态环境的前后对比,渗透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

在讲授本课故事时,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畅想”的形式呈现。在对文本进行输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此为框架进行合理拓展,可以是对个人的回顾、评价与展望,也可以结合整个社会环境进行表达。在想象与表达的过程中既能体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不同时态的用法,巩固旧知,也能在畅想与表达中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对生活状态的对比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积极预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渗透爱惜生命、团结抗击疫情等思想。创编内容如下:

Past: We could go anywhere without masks in the past.

Present: Now we have to travel less and wear masks in the public.

Future: As long as we all stick together, we can defeat the epidemic one day.

(二)引导全面分析,培养批判思维

教材中不同类型故事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故事偏向趣味性,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故事则更强调寓意性,目的在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寓意性故事往往具有两条故事线,明线清晰,富有趣味性,暗线则在于讲明道理,升华主题。针对这类故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探析情节以及人物性格,不提倡仅用好与坏来评判人或事。

【案例7】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There is a big bed的Story time板块,明线主要呈现了一个易拉罐坎坷的“回家之路”,最后顯眼的蓝色垃圾桶便是它的家,体现了环保主题,也可延伸为垃圾分类。而暗线则呈现了易拉罐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忙碌的小鸟、调皮的小熊、急于上学的兔子和小猴以及爱莫能助的鱼儿,最后终于在Zoom的帮助下“回到家”。不难发现,整个故事也影射了当今社会的人情冷暖,帮与不帮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绝对好坏,而弱批判性的学生会将没帮忙的人物简单归为“坏人”一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指出各种人物帮忙或不帮忙的原因,重新审视评判。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是值得学习践行的高尚品质,但是在帮忙前也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忌落井下石。

弱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对人或事的看法片面,而强批判性思维考虑更周全,注重真实全面的数据并进行逻辑论证,分析不同立场的合理性。因此,学生需要超越原本的期待视野,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改变“非好即坏”的价值评判标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制造假性矛盾,培养逻辑思维

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故事主线清晰,语言简单易懂。在学生已经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题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文本中具有争议性的细节进行合理加工,刻意制造矛盾,甚至可以是一种“假性”矛盾,学生思考如何化解矛盾的过程也是提升逻辑思维的过程。

【案例8】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的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了一只老鼠与蛇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完整呈现后,老鼠机智勇敢的形象毫无疑问能够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聚焦图2(老鼠假装表现出紧张的神情并谎称自己不会游泳,从而成功摆脱蛇的控制),随后抛出关键问题:“We all know we should be honest.But in this story,the rat lies to the snake that he can't swim.What do you think of it?”。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对老鼠这一行为进行评判并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主题:“It was a lie, but a good-intentioned one.We can call it‘a white lie.Maybe a white lie can save ourselves when in danger.Only use it in the right way can it play a positive role.”。引导学生理解并非所有谎言都是带有恶意的,关键在于其背后的目的。

撒谎这一负面行为与老鼠的正面形象形成矛盾点,教师抓住这一争议点并将其加工为假命题。基于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学生需要厘清两者的逻辑关系,思考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提升逻辑思维。

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与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不仅改变了在课堂上过于关注语言知识学习的倾向,更还原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者)与文本产生互动。教师作为故事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充分发扬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不断提高挖掘利用文本资源的能力并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建立恰当连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语言知识与技能,培育思维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蔷,敖娜仁图雅.中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69.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1.

[3]方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195.

[4]周婷,肖菊梅.接受美学视角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0(14):61.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故事教学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浅谈小学英语“StoryTime”的重要性
小学英语认读教学中故事教学辅助的成效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模仿故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