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地建设促教师整体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3-08-31 09:57石家庄市中山路小学纪瑞景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基地

○石家庄市中山路小学 纪瑞景

一直以来,“教研兴教,教研强校”都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教研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研究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研活动可以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培育教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以我校为例,2021年,我们针对性申报的河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以学科基地建设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获得立项,同时,又有幸成为“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验学校暨“海淀项目”小学科学学科教科研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着眼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将“海淀项目”的成果、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两相融合、两力并举,把教研基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全面开启了教学“研”时代,努力实现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新目标。

先是组建学科“微团队”,以“微项目”为支点,以“微团队”为依托,通过“双微”驱动,聚焦教学、生根课堂,发现、研究、解决教育真问题。而后凝聚群体智慧和力量,实现团队攻坚、精准教研、深度研修、重难点突破,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与学科育人能力的双向提升。

研究以来,从学习应用到转化赋能,我们一直行走在学习思考的道路上,行走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行走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做到深度学习、深入实践、深刻反思、深化融合,努力将海淀教学成果、课题研究落地、生根、发芽,力争开出一朵属于我们自己的教科研之花。

一、教研文化赋能教师

教研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科学成长,还在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让教师的职业生活更加幸福。为了让教研真正有实效、有深度,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借力、互相推动、互相成就的良好氛围,需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科研生长力的团队,培育一个思想共识、团队共生、彼此成就的有力量的团队。例如,2021年我们以“璞”文化为引领,构建了“共享·成长”式教研文化,制订了教研团队发展愿景、教研目标、教研主题语、“六个一”教研公约。2022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团队发展愿景,教研主题语由“发言就是贡献”提升为“做思考型的参与者”。

“共享·成长”式教研文化让教研组织成为“动车组”,每个车厢都安装“发动机”,让教师身处一个相互信任、支持、切磋的团队之中,通过共同体的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能“被看见”,带给教师强大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专业自信,教师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研究意识成为教师的职业本能,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团队模式发展教师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也需要适合的团队成长模式支撑。以我校为例,研究伊始就构建了首席教师带领“微团队”的成长模式,让首席教师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从名师个人成长到带动一批教师成长。一年后,基于教师的成长变化以及梯队建设的科学性,为了有更深刻的思考、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激发教师,开始不断寻找新的专家资源,寻求与兄弟学校的合作,将团队构建调整为“E”引领下的“CBO”团队模式(E:学科专家,C:首席教师,B:骨干教师,O:潜力教师),专家指引,明确方向;首席示范,深化引领研究;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共研共生。教师身处一个彼此信任、深度互动的团队中,每个人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大家互为研究对象,角色不断转换,教师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让不同层次的人都得到有效发展。

三、“微项目”研究带动教师

开展有的放矢的“微项目”研究是推动教师素质提升的有力工具。以我校为例,根据原有的研究基础,我们把科学“微项目”研究确立在“生命与环境”领域。经过实践研究,在学科专家的引领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教师团队的成长、研究能力的提升,我们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将大项目化为小课题,骨干教师依据自身优势确定研究小课题。如濒危动植物与环境的探索与研究,河北道地中草药的研究,生物标本的实践与研究,家庭宠物与环境的研究,探秘植物——生命科学融合课的研究,爱心与创造——STEAM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河北本土水质净化、土壤采集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苔藓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等。这些项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专长,让项目研究成为赋能教师成长的第一核心要素,逐渐形成以研促教、研教结合、教研相长的良好氛围。

四、特色教研课程拓展教师

“5+M+N”学科教研课程作为“海淀项目”的优秀教研成果,聚焦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学科教研开展适合本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满足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需求,整体提升教研组学科育人能力。

我们以课程课堂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例如,英语学科把教师培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课程与课堂并重,教研与教学齐抓。一方面聚焦课堂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聚焦课堂教学,采用同课异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和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发展需求,组建英语特色课程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学习+实践+反思+转化+提升=发展”的研修模式全面推进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本校学生需求、教师发展,经过多次谋划、研讨,构建完善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本土化“5+M+N”学科教研课程,做到既保“底线”,又关注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开展定制研修。从“5”的共性课程到“N”的个性课程,覆盖所有教师,满足不同教师成长需要,全力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为教师发展插上有力的双翼。

五、独有教研模式提升教师

在探索教研工作新思路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持续拓展学科教研深度,让科研带动教研,教研指导教学,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在这方面,我们创设了“八定式教研模式”,即定时间、地点、研修主题、研修内容、主讲人、内容逻辑、研修形式、研修成果。为了确保研究项目的扎实推进和研究实效,我们将各学科项目研究活动列入周计划,让研究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随着思考的深入,教研的不断深化,教研模式不断改进,由之前的“八定式教研模式”发展为现在的“六步八定式教研模式”(六步:主持人介绍流程、项目首席展示前期研究成果、负责人提出项目现阶段“真问题”、项目成员分享课例或研究心得、全体成员开展“热+冷”反馈、分享者反思)。不仅让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研,更要梳理成果框架,深思发展方向,通过问题研究和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特色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研基地辐射全体教师

学校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都提出以新课标落实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为主线,开发建设优质学科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就是学科教研基地研究成果的固化过程,也是学科建设成果总结提升的过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教材、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研究报告等。通过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形成面向区域的学科品牌与特色,在区域发挥学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依托省级立项课题,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再以基地建设为“1”,由点到面,辐射到其他学科,搭建起“1+X”模式的学科教研基地模式,整体推进了各学科的教研工作,带动全体教师整体发展。比如,我们语、数、英等各学科以科学学科团队“CBO模式”为模板,搭建了各自的项目“微团队”、制定微任务、构建了“5+M+N”研修课程。语文团队进行了“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过程性评价研究、数学团队进行了突出数学本质的高效课堂研究、英语团队进行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通过抓好各学科基地项目研究,逐渐形成“无教研不教学、无教研不管理、无教研不学校”的研修氛围,融合赋能,实现了学校教师整体创新发展。

研究以来,我们以学科教研基地为载体,既聚焦课堂又面向未来,在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聚焦学科的课程规划、课堂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资源和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学科素养和育人能力。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对每一所学校来说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更是无法逃避的挑战。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无论采取怎样的举措都应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立足本校发展实际为基础,目标更准确一点儿,动作更迅速一点儿,思考更深入一点儿,成长更健康一点儿,如此,则收获的教育成果必定会更多一点儿。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基地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我的基地我的连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