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立群
摘 要: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并没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践教学情境也缺乏完整性,学生很难保持长久的学习状态。而在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职业学校可以构建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优化多元育人机制,从课程改革、教学环境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入手,为职业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对此,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成果,结合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 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情景
课 题:本文系宜兴市微课题“流动工作坊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以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为例”(课题编号:YW-x/2022/041)的研究成果。
职业学校主要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也是社会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呈现出较强的实用性特征。
一、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通常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授或专家主持。他们带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的项目展开研究。
在此教学模式开展期间,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开设数周或数月的大型课程式工作坊,也可以在某一特定课程模块中开设几个小时的中小型工作坊。流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专业背景构成并不是确定的,可以与专业相关,也可以是跨专业的特定人群。整个教学模式较为灵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和互动性
流动工作坊教学模式并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也不预先设定任何形式和方法,始终坚持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学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导师会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头脑风暴、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明确最终的表现形式和设计语言。导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分工的模式讨论教学方案。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也要保证开放性和互动性,确保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得以高效发展。
例如,某职业学校邀请国外知名设计学院的教授来校举办国际设计工作坊,要求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完成以“生长”为主题的设计任务,每位学生都要手绘一件作品。手绘作品不局限于材料和方法,学生可以采取拓印、晕染和综合材料等方法创作风格各异的作品。这种模式下作品材料的不确定性和不同特性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二)多元性与创新性
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更看重学生思维多元化和创新能力发展,将学科领域理念交叉融合。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基本都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而多样化的专业与学科背景也能够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中教学单位和教学对象的一致性,跨学科创新思维也成为可能,个体特性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也获得基本保障。另外,设计流动工作坊的专家或导师来自不同的国家,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深度激发参与者的创新意识,确保能够形成多元化的设计面貌。
(三)具体化与实践性
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看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主要是结合时事热点和具体项目内容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具体设计项目从前期论证准备到结果评价的整个过程,采取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等专家讲座方式,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可以将知识高效转换成研究结果,使不同课程也可以顺利衔接,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二、职业学校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职业学校各方面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却很难顺利完成某一任务或是任务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职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个整体。虽然学生顶岗实习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的,但是理论知识学习仍然是在教室中进行,知识与技能模块存在脱节问题。
(二)理論与实践教学时间错位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学习应当是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性和实践性。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一般都是先理论后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先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训练。这一做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一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被分割成两个独立步骤,并没有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二是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能力较差,对后续实践训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情景
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跨越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现在,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实习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是在单一的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那么技能形成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体课程建设和实习岗位设计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内容和工作岗位形成清楚认知,学习动机也很难长久维持。
三、流动工作坊导向下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创新策略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开展流动工作坊导向下的实践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解构,打造出分级匹配和项目引领的模块化课程,深入行业企业展开调研,分析岗位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学生知识、素养和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划分,按照能力、实践教学任务、过关问题和学习单元这样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开发主题情境,结合实际工作项目开发模块化课程。其次,在模块化课程中还要体现知识、素养和技能的多维度关系,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打破传统实践课程教学的限制,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探索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融入途径。从外引角度来看,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项目、技能项目等渠道来对接全新的变化,确保相关教学内容经过转化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实现以岗定课的目标。而从内循环视角来看,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项目,对项目任务进行合理分解,从而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来更新专项级项目内容,及时匹配岗位职业能力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二)构建多维空间,创建情境化教学环境
在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室空间,结合专业方向和企业现实需求,构建师生工作室,配置工位,形成良好的工作坊物理空间。同时要开发在线课程与学习历程平台,形成完整的资源空间,构建艺术社区和技术朋友圈,形成广阔的社交空间。以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会空间为基础,还可以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除此之外,还要融入真实职业情境,推动工作坊制度与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工作坊项目管理、绩效管理和学分相互认证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等职业素养,确保在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中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
(三)实现多元化学业评价
一方面,要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进行合理深化,协同多方面主体构建完善的學业评价标准。这一融合模式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努力,将岗位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可以贯通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构建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完成预期学习成果作为主要目标,融入学习负荷概念。将课内外整个过程的学习时间融入学习评价范围,开发并编制出方法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等各项评价标准。采取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出学业评价和学生能力素养发展分析系统。通过学生可视化职业能力成长,及时形成学生的发展过程画像,最终完成精准的学情分析和教学优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而通过创新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将复杂且完整的工作过程分解成难易程度不同的案例型教学项目,可以更好地解决缺乏真实职业环境、缺乏实践教学队伍更新渠道等问题。这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缪朝东,胥徐,蒋东敏,等.“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成果推介[J].职教通讯,2022(1).
[2]王洋.“传媒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传媒论坛,2021(21).
[3]缪朝东.工作过程导向下职业院校流动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探索:以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0).
[4]胥徐.基于电子技术流动工作坊的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21(22).
[5]杜芳.基于“工作坊”理念的高职院校英语笔译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1(12).
[6]盛俊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流动工作坊运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2020(6).
[7]刘松辰.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技能工作室的流动工作坊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9(35).
(作者单位: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