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阅读:寻找阅读教学中学生习作能力的生成点

2023-08-30 15:48王启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巨人文题习作

王启刚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审视语文要素的组织形式,能够发现语文要素往往以“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样态呈现。这种编排样态体现了读写一体的思想。从教材教学内容的构成比例来看,阅读教学时间往往比写作教学时间要长得多。这些特点都昭示了“阅读教学理应为学生的写作打好知识、技法、思维的基础”的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基于具身阅读的理念,有意识地依托统编本教材的编排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具身阅读。统筹阅读和写作,多维度探寻读写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生成,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一、具身于目录,寻文章制题方法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的目录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囊括了本册书所有的课文题目。这些题目大部分是作者的精心制作,还有的是编者的有意为之,都有其自身的特别之处,值得学习借鉴。在教学中,以学生喜欢的漫谈形式,不失时机地关注文题的命题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辨课文体裁

古人云:“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读教材目录,可以从文题中学会辨别文体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请把书翻到目录部分,看一下目录中的文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文题有长有短。有的文题只有短短的两个字,比如《观潮》《繁星》……有的文题比较长,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我从《观潮》《走月亮》的文题中,知道课文是写景的。

生:我从《西门豹治邺》的文题中,知道课文讲的是历史故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样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接触的不外乎寓言、童话、神话、书信、诗歌、小议论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文题入手,可初步掌握分辨文体或类别的方法。

2.明课文中心

题目为文章之眼,往往提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多读文题,可以使学生明白文题直接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这也为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双向启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搭石》一文时,学生围绕文题就提出了如下疑问:(1)什么是搭石?(2)为什么要搭石?(3)是怎么摆放搭石的?(4)乡亲们是怎样走搭石的?……通过从文题入手提出疑问,从而明确课文中心的过程,让他们受到启发:原来文章也可以从文题明确中心,再围绕中心写内容。

3.学拟标题之策

品读文题、鉴赏文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命题方法。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按文题分类,填写表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对各种命题方法的文题如数家珍(见下页表1)。

其次,让学生横向观察表格思考:同样是以人名命题,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如果让你以人名命题,你会怎么命题?

接着,让学生纵向观察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你学到的命题方法吗?

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想让别人一看到你的文题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你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命题?

二、具身于作者,探素材积累路径

翻开统编本教材,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有这样的字眼——“本文作者×××,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可见,了解作者已经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了。如何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打开学生思路,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达到学习写作的目的呢?

1.制作作家卡片

四年级下册中,在老舍先生的两篇课文《猫》和《母鸡》后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资料袋:

结合资料袋,启发学生:资料袋中都介绍了什么?告诉学生要想制作作家卡片不仅要有资料袋的内容,还要附上作家图片。要求学生为喜欢的作家制作作家卡片,可参考网上有关作家卡片的图片。

2.了解作家作品

笔者发现,每当学生读到“本文作者×××,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句话时,眼睛会忽然一闪,面部表情会一振,好奇心自然流露出来——“改动?会是哪儿有改动呢?”作家创作出来的文章被选入教材后,作为教师就有了阐释权。在讲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后,还应不失时机的推荐学生阅读“此作家未改动的作品“此作家的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相关联的作品”……依据学生兴趣层层推进,走近作家,进行1+X阅读。

3.记录读后感受

我的小侄儿读一年级,放寒假时,老师布置学生每天看课外书,家长配合完成每日的阅读打卡:“ _________同学,今天阅读了《  _________》,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样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学生在家长赞许的目光下,说出了自己的读书收获,提升了自信心,激发了阅读兴趣。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立根阅读的土壤,增加语言积累。当然,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一两句话即可。

三、具身于段落,拾遣詞造句之妙

1.从课后习题中拾取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总结性训练。每篇课后习题强化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语言素养提升的高度给予重视。例如:“和同学们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喜欢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说说课文围绕‘×××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写了一位怎样的×××,找出写×××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说一说。”这些课后思考题,既是教师设计课堂上展开教学的主问题的参考,更是有效渗透习作教学的珍贵资源。

如《大自然的声音》课后有这样的思考题:“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从图2中可以看到,题目已给出一个示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推进。

(1)让学生默读课文,仿照样子填一填。根据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2)讓学生找出所填的三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部分,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点明课文围绕课题——《大自然的声音》,分别写了风、水、动物三类声音。所填的三句话分别是所在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样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关系。

(4)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总分结构的写法。

总之,每一篇课后问题都有习作方法的点,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习作方法。

2.从课文诵读中拾取

诵读课文是一种积累语言重要且颇有成效的方法,占据语文学习的一席之地。统编本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文背诵。学生按要求背诵,积累优美的句子、段落,同时带领学生品读,从而使背诵与习得写作方法得到双落实。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草原》第1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其中重点描写了_________。看似简单的填空题,却一举数得:其一,学生只要认真默读课文,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轻松完成填空,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其二,知道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描绘看到的景物,课文背诵就显得容易多了;其三,学生不但知道了在写景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而且明白写景时要有详有略。

在上述基础上,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渗透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师:自由朗读出示的内容,在学习单上用

“ _________”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

生:“这种境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写作者的感受。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男生读直接描写,女生读感受部分。读完了,能说一说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吗?

生:读着读着,我的脑海中好像浮现出美丽的草原画面,太神奇了!

生:我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就置身在大草原中。

师:是呀,在以后描写景色时,我们也可以像老舍先生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又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接着,教师顺势引导:“老舍先生还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你能在这一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吗?”学生很快找出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骏马和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等语句,明白了丰富的想象能把景物描写得具体可感。

最后,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习得的写作方法,课后也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处景点。

3.从随文练笔中拾取

统编本教材许多课文后面都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灵活安排了小练笔,跟着课文学写作,促进读写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切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言语形式,实现读写方法的迁移运用,在从散点到聚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开展小练笔训练时,不仅要关注单元要素,还要运用课上学到的习作方法。

以下是教学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课后小练笔的指导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尽情”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

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师:文中有提到孩子们尽情玩耍的句子吗?

生:有,“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

师:想象一下,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会做什么呢?爬上巨人的肩膀又会干什么呢?

生:看巨人有多高。

生:看他的脚有多大,让妈妈给他做双鞋子。

生:捉迷藏。

生:听巨人讲故事。

师:你还想爬到巨人的哪儿,怎么玩耍呢?除了和巨人玩耍,我们还可以在花园里怎么玩耍呢?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四、具身于板书,览文章构篇之美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还要有精彩有序的教学过程与科学有效的教学总结。围绕板书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总结最好的选择方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延伸拓展的作用。特别是在课文总结中,有意识地结合板书总结、渗透,还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基本的谋篇布局方法。例如,教学《丁香结》一课时,可围绕板书让学生完成填空:《丁香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  、_________ 两方面内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在写赏花时,分别写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

诸如此类的板书不胜枚举,在总结课文时结合板书梳理课文层次,帮助学生领会文章脉络的同时,抓住重点内容强调本课学到的习作方法并加以巩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没有贾岛的反复“推”和“敲”,就没有“僧敲月下门”的脍炙人口;没有王安石的不断揣摩,就没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盎然。习作教学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靠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阅读的内容,更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编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才能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韩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巨人文题习作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第27卷文题索引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国内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直立的石巨人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