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斌 孙奎亮 杨 晖
(1 周村区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淄博 255300;2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5300)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种功能性精神病,可导致严重的思维障碍和人格改变,多数患者须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鲁拉西酮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阻断多巴胺D2受体、5羟色胺2A(5HT2A)受体和5羟色胺7(5-HT7)受体,对5羟色胺1A(5-HT1A)受体有部分激动活性,从而发挥治疗作用[1]。鲁拉西酮对组胺H1受体、5羟色胺2C(5-HT2C)受体和毒蕈碱受体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引发体质量增加和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较低,其镇静作用也很小。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D2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和组胺H1受体都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镇静、高催乳素血症、体质量增加和代谢综合征的可能[2]。本研究旨在探讨鲁拉西酮与利培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2年1~12月在淄博市周村区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患者50例,纳入标准:符合ICD-10 SZ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近6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酒精、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等物质滥用现患或既往史患者;有智力障碍者;合并癌症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失去自主行动能力者;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依从性不佳者;中途因其他原因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社会心理学统计数据,完成基线体质量、BMI、血压、血脂、血糖、血细胞、肝肾功能、肌张力等实验室及体检检查。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SZ严重程度基线评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鲁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25例患者,分别给予鲁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给药方法为:鲁拉西酮组患者在夜餐后给予鲁拉西酮40 mg/d,持续6 d,然后剂量调整至最大80 mg/d;利培酮组患者在夜餐后给予利培酮4 mg/d,持续3 d,然后剂量滴定至最大6 mg/d,在治疗第4周和第6周结束时使用PANSS评定SZ严重程度,在第6周结束时测量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记录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的社会心理学统计数据。②SZ严重程度PANSS量表评分。该量表含阳性量表7项、阴性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每项均采用7级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分析两组从基线到第4周及第6周的PANSS评分变化。③治疗应答情况。第4周PANSS总分较基线提高20%或更高被评定为治疗有应答。④体质量、BMI、血压、血脂、血糖、肌张力等实验室及体检指标。⑤睡眠、排便、月经、胃肠反应等与不良反应有关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数据分布特点和研究目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检验均采取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2.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2.1 两组基线特征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病程、家族史等社会心理学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PANSS量表分比较 两组在第4周、第6周时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及总分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无差异(P>0.05)。见表2~4。
表2 两组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比较()
表3 两组PANSS阴性症状量表分比较()
表3 两组PANSS阴性症状量表分比较()
表4 两组PANSS量表总分比较()
表4 两组PANSS量表总分比较()
2.3 两组代谢情况比较 在第6个月时,利培酮组体质量(t=-4.12,P<0.001作用)和增加BMI(t=-5.60,P<0.001)的作用显著高于鲁拉西酮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代谢情况比较()
表5 两组代谢情况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鲁拉西酮组静坐不能、失眠、闭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本研究中,32例患者年龄在26~45岁,该年龄组SZ患病率较高可能与压力因素有关。纳入对象无性别差异,而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男性SZ发病的风险高于女性,可能与样本量有关。女性往往发病较晚,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D2受体敏感性降低所致[3]。约70%的患者(17例在鲁拉西酮组,20例在利培酮组)已婚,30%未婚。这与Mole[4]的研究有差异,可能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观念有关。在本研究中,有19例患者存在SZ家族史,这与Tripathi[5]在SZ患者中所做的研究相似。有16例患者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目前对SZ患者的自杀率尚未有一致的研究结论,广泛引用的终生自杀率是10%[6]。本研究用PANSS评定鲁拉西酮和利培酮的疗效。在PANSS阳性量表中,两组在第4周和第6周的PANSS评分均显著下降。这与Riva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阳性症状的改善与D2、D1、D3、D4受体阻断有关。鲁拉西酮和利培酮在基线、第4周及第6周PANSS阳性量表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同样,PANSS阴性量表显示两组在第4周和第6周的PANSS评分均显着下降,而组间无显著差异。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的改善可能由药物阻断5-HT2受体致前额叶皮质多巴胺释放增加所致[8]。在减轻阳性和阴性症状方面,鲁拉西酮的疗效与利培酮疗效相当[9]。治疗4周后PANSS量表减分率超过20%评定为治疗有应答,鲁拉西酮的应答为88%,略高于利培酮(80%),但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基线和第6周代谢参数的变化发现利培酮组体质量和BMI增加均显著高于鲁拉西酮组,Bruijnzeel等[10]报道,接受奥氮平治疗的患者易发生代谢综合征,在治疗16周后体质量增加,在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体质量即增加。药物致体质量增加的机制与5-HT2A受体、5-HT2C受体、血清素受体、组胺H1受体、肾上腺素受体以及毒蕈碱受体有关。在本研究中,大约76%的患者有某种类型的不良反应,鲁拉西酮各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利培酮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培酮组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闭经及代谢紊乱等,鲁拉西酮组易出现震颤和镇静等,这与Pompili等[11]的研究较一致。
综上所述,在降低 PANSS 评分方面,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效果相当,但鲁拉西酮的体质量和BMI增加程度比利培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