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赢 石刚
摘 要:课程思政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求高校教师有机地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结构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文章基于国家对高校的育人要求,介绍了课程思政背景下结构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调整课程教育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构建持续改进机制等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思想,以期为高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结构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177-04
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国家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方针,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贯彻思政工作,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结构化学是大多数应用化学专业必修的基本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涉及较多的专业概念和知识,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够显著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培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观念,在长期接触多元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学生成长及社会和谐发展[1]。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难免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认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结构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灵塑造与灵魂培养是学校育人的最高境界,和专业知识学习相比,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更大。高校教师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要将价值规范、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融进去,向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的政策理论,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道德品质[2]。
(二)有助于提升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结构化学是以量子力学理论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内容是理论、概念和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深度理解知识,逐渐产生厌倦、抗拒等心理,严重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而教师依据课程思政方针改革结构化学课程教学,则可显著改善教学效果。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在结构化学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教师依据课程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关科学家的艰难探索历程,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使学生以更加刻苦的态度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过去一些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结构化学课堂的吸引力。而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深挖课程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向学生穿插讲解趣味的科学家故事、知识产生过程等内容,可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推进课程思政顺利实施
专业教师是顺利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才能够高效融合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完成结构化学课程的思政改革任务。因此,高校要专门组织学习活动,科学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引导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让课程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将思政教育元素灵活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发挥结构化学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为提升结构化学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高校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向教师详细讲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任务及改革要求,利用一系列真实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理念和方法。高校也可组织结对学习活动,引导结构化学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交流,借鉴思政课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结构化学课程知识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顺利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此外,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背景下结构化学课程的改革目标及方向,依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4]。为持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可参观了解其他高校的改革经验,综合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类型多样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融合专业知识讲解与思政教育。
(二)调整课程教育目标,融合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从本质上来讲,育人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重构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养。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統筹考虑知识、能力以及思想等维度的要求,利用全面、具体的目标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探索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结构化学课程教师在重构教学目标时,需充分重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知识教学过程中,利用我国化学家的探索故事、科学成果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为我国化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在学习“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可利用视频展示、语言讲解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量子化学的发展历史,着重讲述唐敖庆等化学家的探索故事,利用真实的历史史料激励和鼓舞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双原子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知识时,教师可围绕价键理论融入思政教育,向学生介绍厦门大学的创新成果,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化学家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晶体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唐有祺的化学探索事迹,激励学生传承化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努力学习和探索,投入我国化学事业发展中。
2. 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现阶段,一些学生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逐渐失去学习发展的动力,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责任。针对这种情况,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依托专业知识教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5]。例如在学习“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薛定谔、海森堡等量子力学家的故事。这些量子力学家为实现自身的理想与目标,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杰出的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青春时光。在学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原子的结构”讲解核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党中央的政策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各项方针决定。
3. 弘扬核心价值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正确辨别各种文化思想,应对不良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与诱惑。例如在学习“双原子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生动讲解印度人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任何肤色的人只要努力钻研和探索,都可以获得成就。在学习“分子对称性”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建筑、美术、文学等领域的案例介绍对称性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4. 传播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态度是结构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利于开展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资源,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探究习惯。例如在学习“量子力学基本假设”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实践论对基本假设的正确性进行证明,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假设验证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知识时,教师可围绕原子光谱向学生介绍理论、实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学习“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知识时,教师可详细介绍化学键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正是一大批化学家的探索和创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5. 培育职业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因此,结构化学课程教师不单单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需特别注意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仅仅依靠某一章节或课时,难以有效完成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思考各个知识点,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任务,主动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持续纠正和完善,在提升自身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以便有效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结构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实施,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思政教育效果。和其他课程相比,结构化学课程的知识点较为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多学生存在着畏难心理。为改善结构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教师要综合考虑知识内容、思政教育目标、学生情况等因素,灵活引入多样性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全面优化课堂导入、知识教学、思政渗透以及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在实现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1. 故事教学法
结构化学课程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生动的故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利用故事启迪和感染学生,顺利实现思政教育目的。因此,教师要提前分析教材内容和关键知识点,搜集与章节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围绕思政教育目标精心筛选故事资源,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绪论”知识时,教师可引入波尔、唐敖庆等中外科学家的短小故事,引导学生剖析故事蕴含的哲理,在提升结构化学课堂吸引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科学精神。
2. 案例教学法
如果完全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多学生将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教师引入与课堂知识关联密切的案例,能够生动、形象地转化抽象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精神品质[6]。例如在学习“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计算机等真实案例,带领学生解析这些先进科研成果中的原理知识,鼓励学生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
3. 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类型的学习情境,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學习兴趣,又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教学主题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发挥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分子对称性”知识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对称性事物,如建筑、昆虫等,之后鼓励学生从建筑、自然、音乐等多个领域提出其他代表性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
4. 讨论式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化学课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备讨论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活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能够更加全面地认知事物。例如在学习“晶体的性质”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分子对称性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晶体对称性与分子对称性的异同进行深入讨论,在深刻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上,体会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完成知识教学后,可鼓励学生从生活、人生角度思考“晶体的缺陷”,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开辟第二课堂,构建持续改进机制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结构化学课程教师既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又要向课外延伸思政教育,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实践育人活动,建设思政育人第二课堂。结合结构化学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教师要综合采用课题研究、课外调研等形式,让学生利用课程知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延伸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科研综述、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可向学生布置“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及感悟”“如何应对结构化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等课题,鼓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深度分析与思考,并和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索完成课题任务。通过建设第二课堂,有效衔接课堂内外,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探究思维以及科学精神的发展。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持续改进和优化思政育人策略,教师要同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结构化学教师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思政方面的指标,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职业品质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际表现;另一方面,结构化学教师要利用多维度测评体系替代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综合采用章节作业、课程小论文、课堂交流讨论、期末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增强评价考核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章节作业题目的应用性较强,主要判断学生是否熟练掌握课堂知识要点。课程小论文的综合性较强,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课堂讨论的时效性较强,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时状态,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依據。期末考试的全面性较强,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体现。结构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众多,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高校结构化学课程教师要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认真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合知识教学、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结构化学课程的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国魁,李云志,周广丽,等. “课程思政”融入结构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 安徽化工,2022(01):155-157.
[2] 桂大祥,郑文君,傅应强,等. 结构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绪论教学为例[J]. 广东化工,2022(09):197-198.
[3] 李文佐,刘绍丽,彭婕. 结构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12):30-34.
[4] 梁姣利,李雪,冯丹. “互联网+”背景下偏远地区高校《结构化学》教学研究[J]. 广州化工,2020(03):139-141.
[5] 谭瑶.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探——以《物理化学》教学为例[J]. 广东化工,2020(06):245-246.
[6] 王渭娜,刘峰毅,王文亮. 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大学化学,2022(01):83-88.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