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状、不足及展望

2023-08-28 11:44:13贾磊
关键词:研究述评中国式现代化

贾磊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和建设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比较逻辑、价值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来看,重复性内容较多,学理性实践性的研究和问题阐述分析比较少,对现代化普遍规律的总结概括还不够深入,对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够扎实。未来国内学术界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前沿方向,基于人民中心立场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基于本土化实践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框架,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困境来提出现实应对方略。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4-000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同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多创新突破。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总结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不仅能够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理论借鉴,同时对于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情况。

一、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已经持续数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术参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史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史,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作出的一种理论反映。从不同时期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重点关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世界逻辑、价值逻辑、比较逻辑等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的研究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重点在于阐述其内涵意蕴、主要特征、内容结构等,以此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内部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必然性联系。

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意蕴的研究

学者在界定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时重点强调了其社会主义属性,并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孙正聿以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了其鲜明特征和实质内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2。董芳芳与刘爱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的民族性相统一、坚持社会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3。唐爱军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规定性,指出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新道路,是驾驭资本、激活资本文明面的新道路,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道路[4。张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深刻贯彻了唯物史观,实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5。王维平、薛俊文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论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阐述了这一道路的总体性内涵、总体性理论基础、总体性时代背景、总体性历史分期、总体性目标任务、总体性历史主线、总体性动力机制、总體性运行模式与总体性制度设计6。韩庆祥、虞海波从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奋斗目标、总体方略、推动力量和世界维度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性涵义进行了系统阐述[7。王文凯从全球化视角来考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分析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联,指出了这一道路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发展动力与运行机制8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戴木才从四个方面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认为这一道路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根基,涉及到巨大规模的人口和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9。仰海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特点,即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合理作用、具有总体性的现代性、坚持人民至上10。王福兴、尹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核心特质,即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版、符合我国国情的扩展板、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11。孟鑫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在于选择了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先进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人民作为中心立场、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因[12。高登辉等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始终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国情世情,坚持独立自主的制度和道路选择,从而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和弊端,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13。陈志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突破了马克思最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体现出特殊性和多样性特点,并在实践中彰显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14。巩瑞波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功开创了“现代化中国方案”,并阐述了这一方案的理论基础、形成背景、内容构成和世界意义[15

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文明关系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以人类文明新形态重构了当代世界文明格局。学者们探究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未来与文化、文明的互生关系。沈江平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切入,指出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紅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灵魂,而以西方为主的外部文化则充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催化剂[16。尹占文提出“中国式”和“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不同是由轴心时期以来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17。邹广文从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主体等维度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西方和中国文化张力的协调统一18。还有学者的研究视角从文化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全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定位和价值。黄广友、韩学亮利用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为这一道路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限度,开创了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综合协调发展、命运与共、交流互鉴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19。田鹏颖、武雯婧从文明视野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出这一道路实现了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有机融合,在人类文明中书写了新现代性20。金耀基认为中国现代化实际上是中国百年来对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一种回应,文化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依样画葫芦、模仿西方现代化21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研究

历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殊的民族背景中克服内忧外患而艰难出场的,在摸索前进中不仅呈现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同时又表现出中国特有的节奏与韵律,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历史逻辑。国内学者通过对生发背景、探索历程、发展阶段等历史逻辑的考察,试图呈现出更为清晰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进一步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1.关于中国现代化阶段划分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目前学界大都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并经过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而进入到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学者们从价值观念、主观认知、实践进程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研究。张占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的全新选择,自1840年起,先后经历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四个现代化”探索、“小康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不同阶段[22。罗荣渠则从价值观的角度,将中国现代化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西方国家开放所发展出的“西化”价值观、模仿苏联式现代化时发展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在改革开放中树立的新“现代化”价值观[23。唐士其指出中国社会在历史上先后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全盘西化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现代化观念,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的批判性超越24。杨学功主张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借鉴西方经验来开启中国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探索阶段25。欧阳康考察了世界现代化历程,指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畏惧、追寻、脱离、探索、拒斥、创造的复杂过程26。郭坤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视域出发,将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划分为初步探索、成功开辟、持续拓展和全面深化四个不同阶段[27。侯惠勤通过考察人类现代化历史的不同道路,指出中国现代化道路首要的是实现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后通过构建独立的经济体系来奠定发展基础,并参与到全球竞争中来完成现代化目标28。任剑涛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史的世界史维度进行考察,认为只有从千年、五百年和一百年三个时间段中寻找历史依据,才能够找到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29

2.关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一百多年的艰苦探索中开创的道路,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并深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就。陈志刚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奋斗历程,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独特的历史境遇和外部环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0。徐建飞以不同历史时期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脉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实现器物、制度和文化现代化之路并屡遭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为主要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擘画发展蓝图;新时代则全面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31。宋学勤从历史维度出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的生成发展逻辑32。李龙强、罗文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33。刘勇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新时代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34。荣开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经历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主要特色和重大意义35。杨凤城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指出中国共产党成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立足全球视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6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的研究

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问题应当贯穿的基本立场。国内学者从动力路径、实践优势、问题与挑战、世界意义等不同视角来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为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导。

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面临问题、挑战的研究

国内学者探究了不同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不少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等对中国现代化的萌芽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许纪霖认为中国现代化在初始阶段就面临着复杂残酷的背景:首先是人口过剩的压力和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是民族生存危机;第三则是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乱局[37。张新平、荆玉杰认为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之初面临后发现代化之困、外铄现代化之困、被迫现代化之困和精英现代化之困38。衣俊卿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对现代化产生了较强的文化阻滞力[39。李慎之認为中国现代化之所以滞后于日本,关键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太深,而这种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影响40。何晓明认为板结的“政治-社会”结构、僵滞的“经济-产业”机制和保守的“文化-社会心理”三个因素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巨大阻力[41。郑镇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所延续下来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现代工业文明相抵触,使中国现代化遭受严重阻滞42。也有学者探究了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张力。吴忠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四重张力,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与政府的积极作为之间的张力,自主性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张力,社会各群体利益复杂化的诉求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张力[43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动力路径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强大的动力来源和合格的推进主体,学术界尝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主体构成、实践路径等进行探讨分析。付健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包括了三个子系统,即体制改革——发挥优势、对外开放——吸取成果、社会动员——大众参与[44。姚刚认为中国现代化是由社会变革的开拓者、现代理性主义精英和人民大众等不同主体来推动的[45。孙谦提出革命动力、改革动力和创新动力在不同阶段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整合社会动力的主要力量46。孙代尧、孙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推进政党执政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工业化的“深化”、在文化自信和创新中建设文化强国47。谢世荣认为要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既要通过农业、工业等的现代化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48。于安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复杂动力系统来驱动的,主要包括了价值驱动型、效能驱动型和内源驱动型等不同的动力49

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优势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自我建构,而是改变中国现实的实践过程,充分彰显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学术界具体探究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领域所展示的优势。项久雨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物质生产现代化和开展社会建设现代化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所彰显出的显著优势[50。颜晓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其本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的真谛就在于坚持“两个结合”51。肖贵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形态就是小康社会,这一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递次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则不断完善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扎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基础52。臧峰宇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53。陈金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持续推进中逐步彰显和完善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54。辛向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焕发活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决定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55。张维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彻底拒绝了西方模式中的民主原教旨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引领中国成功开展了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56

(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比较逻辑的研究

国内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和后发国家现代化等不同模式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研究并不是排斥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或者进行自我封闭,而是强调在尊重现代化普遍性规律、借鉴其他现代化模式经验的同时,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直观地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着人类迈入更具前途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1.与苏联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在现代化发展早期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并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实现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多重超越,避免了苏联类似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宦乡分析了苏联式现代化的弊端,包括农民利益被损害、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中央集权、计划市场互相排斥等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经验,同时也要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启示[57。徐崇温从七个方面阐释了中国道路对苏联式现代化的超越,具体包括和平发展对军备竞赛的超越、改革开放对僵化封闭的超越、优越性社会主义论对低标准社会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超越发展阶段的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指令性计划经济的超越、统筹兼顾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超越、依法治国对专断专政的超越58。賀新元从革命道路、建设道路和改革道路三个维度比较了中国和苏联现代化的不同,认为苏联式现代化采用了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方式与高度集中化的经济政治制度,实施激进式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而中国式现代化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式,坚持走自己的路,实施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59

2.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在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同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在目的、方式、后果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张朝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目的上,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和追求最多利润的区别;在道路上,是通过劳动和剥削实现目标的区别;在结果上,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区别[60。周振华、吴世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和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根本差异61。沈江平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坚持了人民立场,展现了世界情怀62。宋艳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核心,追求不同文明的多元共生,推动全球各国在交往中互利共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法则、一元霸权格局和独占通吃逻辑的超越[63。刘军、李爱华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现实超越,阐明了“以资本为中心”被“以人民为中心”所超越、“资本盈利”片面追求被“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所超越、对外殖民掠夺被走和平发展道路所超越、世界霸权体系被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超越64。韩桥生从领导力量、价值指向、实现方式、发展理念、世界影响等方面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65。徐崇温认为中国道路从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表现为以和平发展超越掠夺战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超越“华盛顿共识”鼓吹的私有化自由化、以独立自主超越干涉别国内政[66

3.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综合比较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扎根于世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与苏联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和后发国家现代化共同展示了人类现代化的多元选择和区域特色。部分学者围绕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吴媚霞、王岩从世界现代化坐标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对于苏联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对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实践性超越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67。张浩、邹志鹏认为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性;与苏联式现代化的封闭僵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开放与创新,彰显了时代性;与后发国家依附型的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彰显了自主性68。周绍东、陈艺丹从现代化实现模式、开启时间、启动逻辑和社会形态特征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英美、德日、苏联和中国现代化道路69。桑明旭认为西欧式现代化道路受到资本逻辑宰治而采取单一主体性逻辑,苏联式现代化道路则是在绝对权力原则下采取了主体性完全缺场的整体主义,都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它们的显著差别就在于这一新道路始终以“公共性”为基本定向,论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70

(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逻辑的研究

人正是在一定价值逻辑的驱动和引导下来追求某种目的并从事特定的历史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变革社会现实的历史实践活动,同样是在客观实在的特定价值逻辑指导下发生的。这个价值逻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选择,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景。

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让中华民族在21世纪走向伟大复兴,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现实性,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现代化选择,真正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向更高形态的转型升华。吴晓明从世界历史整体背景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开拓了世界社会主义积极前景,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现代化探索领域,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境域[71。孙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时空两个维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时代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创新性贡献;从空间模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72。于安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借鉴与批判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73。张威威、陈立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旨在于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和零和博弈论的超越,为改变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略[74。韩喜平、郝婧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蕴体现在其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赋予发展中国家新的现代化选择、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历史潮流,有力改变了全球不平衡的现代化格局、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5。丰子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发展到文明的升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世界格局、导引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创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式76。段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其他现代化模式,探索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77。王增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用历史性成就证伪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普世性,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78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开创的现代化新道路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胡大平认为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史凸显了人的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来推动社会所有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着的人、现代化了的人”[79。李建华、刘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伦理要求,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三个维度来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伦理诉求80。韩喜平、郝婧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追求共同富裕,努力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81。汪盛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在于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宗旨,实现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同时注重彰显人民的创造作用82。宋全成、曹宪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重视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品质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83。王婷、李少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主体动力,而现代化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开创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84

二、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成果数量质量、研究视角方法、研究内容深度、研究学科领域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后续学者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内容、学理深度、体系构建和实践导向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一)研究重复性内容较多,学理性、实践性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偏重于描述性说明,还缺乏深入的阐释性研究。譬如,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理论体系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凸显两者的不同,甚至直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等同,这就无法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研究路径、内容和方法。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但仅仅关注到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对于两者如何联系、怎样联系以及其中的内涵逻辑、关系规律等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又如,不少研究成果仅仅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意义,却没有从学理上来论证这一道路的适用性、可行性、普遍性,也没有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现代化实践路径,这就削弱了有关研究的現实指导性和实践运用价值。

(二)问题意识不够强,实践导向的问题阐述分析较少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成功方面来阐述的,这是符合现实和发展规律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界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究中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一方面学者在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意义和多重优势,没有探讨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我们在物质基础、现代化理念、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一致认为这一道路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总会遭受不同的阻力和挑战,而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的前瞻性探讨还比较少。

(三)在比较研究中求异较多,基于现代化普遍规律的求同较少

人类现代化是存在客观普遍规律的,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解答。目前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于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共同规律研究不够透彻,特别是对西方于现代化进程中在都市化、工业化、教育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的研究比较少。如果没有对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后发式国家现代化等进行一般性、规律性的总结凝练,就无法将现代化发展历史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利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更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四)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不够

目前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关注到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中国推进现代化要满足人的多元需求,但是很少有学者围绕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这就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指向。同时学术界对人的关注尚未超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没有对人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多元性探讨,已有的研究偏重于形而上的理论构建,从抽象的人出发来探究问题,没有对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进行形而下的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这一转型必然会对人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因此学术界应当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大话题。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叙事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主要特点、战略安排、部署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学术界总结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当继续突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和前沿方向,在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路径优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基于人民中心立场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坚持人民立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推进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价值归宿。人不仅是现代化的推动者,更是现代化结果的承担者。现代化作为有目的的人的历史活动,应当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人在现代化中不是变得更自由、更全面,恰恰相反,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压抑了人。国内学术界在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时,应当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的研究立场,从不同维度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比如,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资本逻辑来支配的,而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需要借助资本来让人摆脱商品依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观是什么,如何利用资本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比如,技术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西方学者认为技术已经成为了支配人的“座驾”,人在技术的世界里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的劳动异化已经开始为技术异化所取代,那么中國式现代化的技术观与西方有何差异,如何能够摆脱技术对人的统治?再比如,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普及,但文化工业的兴起造成了传统诗意文化的衰落,文化变得碎片化、离散化,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处理文化与人的关系?此类问题都需要学术界进行深入探究。

(二)基于本土化实践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框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赋予了现代化以全新的内涵。学术界要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实践,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发展历程和内在逻辑规律,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本土化实践中来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系统地构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要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其他国家地区复制推广的合理性、普遍性和实践性,同时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在国际社会积极争夺对于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评判权,从学理上来说服更多国家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比如,在罗荣渠、罗兹曼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来续写中国现代化史,将其置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坐标中,以史学来全方位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在西方式现代化体系之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逻辑范式和叙事说理,进一步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打破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幻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时间、空间等维度的交叉对比,用详实的实证研究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优越性。

(三)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困境来提出现实应对方略

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理论演绎,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过程,而是在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与问题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学术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入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更为复杂的新环境、新挑战、新问题,学术界要用前瞻性眼光来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未来可能遭遇的问题和障碍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克服困难的对策与路径。同时还要系统总结西方、苏联和其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经历过的挫折与问题,对比中国实践,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规避和有效应对。比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社会成员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兼顾社会公共利益,怎样解决好人们面临的人生意义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化让人与自然共同体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自然成为异己的客体,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破除人与自然的分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在国家治理中,中国长期采用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社会自治的活力,如何在现代化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对话交流,如何在实践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来思考回答。

[责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J].哲学研究,2022(1):5-11.

[3] 董芳芳,刘爱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辨正[J].学习与探索,2022(7):9-19.

[4] 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哲学研究,2021(9):5-12.

[5] 张旭.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2(8):5-15.

[6] 王维平,薛俊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总体性”阐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1):13-21.

[7] 韩庆祥,虞海波.全面精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党建研究,2022(3):36-39.

[8] 王文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

[9] 戴木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6):17-20.

[10]仰海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1):17-18.

[11]王福兴,尹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流变、评判依据以及核心特质[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1):23-35.

[12]孟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20(4):12-18.

[13]高登辉,刘卫财,王海亮.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自觉和实践超越——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批判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29.

[14]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规律性和多样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23-33.

[15]巩瑞波.构建与超越:现代化中国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16]沈江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J].东南学术,2022(3):12-19.

[17]尹占文.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与何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2.

[18]邹广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J].求索,2022(1):15-21.

[19]黄广友,韩学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

[20]田鹏穎,武雯婧.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12-17.

[21]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中国现代的文明秩序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7-34.

[22]张占斌,王海燕,毕照卿.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文明形态和时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4):42-51.

[23]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J].历史研究,1994(4):153-165.

[24]唐士其.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选择现象[J].国际政治研究,1998(2):20-30.

[25]杨学功.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J].中国文化研究,2021(3):2-12.

[26]欧阳康.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决策与信息,2022(9):5-18.

[27]郭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20.

[28]侯惠勤.人类现代化历史过程的道路之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8.

[29]任剑涛.在现代化史脉络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11.

[30]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内在逻辑[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8):26-29.

[31]徐建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脉络与世界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22(3):21-31.

[32]宋学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82-89.

[33]李龙强,罗文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程、特征和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21-28.

[34]刘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29-33.

[35]荣开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0.

[36]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J].前线,2022(2):18-22.

[37]许纪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1992(4):4-8.

[38]张新平,荆玉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审视:困境、生成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9.

[39]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1):8-16.

[40]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4):1-12.

[41]何晓明.试析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困厄[J].社会科学研究,1998(3):67-71.

[42]郑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论析[J].求是学刊,1997(1):10-13.

[43]吴忠民.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张力及整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36-44.

[44]付健民.中国现代化的动力[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87-91.

[45]姚刚.中国现代化的主体问题[J].社会学研究,1989(1):36-45.

[46]孙谦.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动力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7]孙代尧,孙超.现代化的中国经验与发展前景[J].科学社会主义,2020(4):4-11.

[48]谢世荣.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1980(1):38-45.

[49]于安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论析[J].上海经济研究,2022(5):67-76.

[50]项久雨.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5):1-9.

[51]颜晓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4-11.

[52]肖贵清,林晨.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16.

[53]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39-55.

[54]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叙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3):18-24.

[55]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8):15-19.

[56]张维为.从中美比较看中国道路的意义[J].理论导报,2015(8):40-42.

[57]宦乡.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J].哲学研究,1979(10):5-12.

[58]徐崇温.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2):30-44.

[59]贺新元.从现代化路径视角比较“苏联道路”与“中国道路”——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2-17.

[60]张朝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讨[J].经济研究,1979(9):10-15.

[61]周振华,吴世泰.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中国式的现代化[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14-19.

[62]沈江平.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3):25-34.

[63]宋艳华.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实践优势与价值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66-71.

[64]刘军,李爱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超越[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34-42.

[65]韩桥生.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区别[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6):23-26.

[66]徐崇温.中国道路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1):9-18.

[67]吴媚霞,王岩.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會科学,2022(5):28-34.

[68]张浩,邹志鹏.在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1-18.

[69]周绍东,陈艺丹.中国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表达[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106-114.

[70]桑明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J].理论探索,2021(5):14-20.

[71]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22(9):1-8.

[72]孙力.时空重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8-45.

[73]于安龙.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蕴、实践经验与世界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2(7):73-79.

[74]张威威,陈立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中国实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8-16.

[75]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102-111.

[76]丰子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价值[J].前线,2022(3):29-33.

[77]段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的世界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1(8):38-43.

[78]王增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3-20.

[79]胡大平.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69-74.

[80]李建华,刘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伦理意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7-39.

[81]韓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4):49-56.

[82]汪盛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理论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22(6):31-40.

[83]宋全成,曹宪忠.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J].文史哲,1997(2):75-79.

[84]王婷,李少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视野,2022(6):50-56.

The Status,Deficiencies and Prospects of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JIA Lei

(National Security Academy,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through Chinese modernization.The century-long struggl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in a certain sense,the history of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practical logic,comparative logic and value logic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At present,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ny repetitive content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lacking ration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and problem analysis.Their summary of the universal laws of modernization is not deep enough,and thei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human'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not solid enough.In the future,domestic scholars should further expand their research horizons and frontier directions,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human'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ople-centered position,buil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localization practice,and propos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Western modernization;human modernization;research overview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旅游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2 23:07:33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45:31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