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再别康桥》教学

2023-08-28 23:58石国琴
中学语文 2023年18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石国琴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基础的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必备的素养,教师应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在建构语言系统、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广泛获取外界信息、精准传递主观见解,使得他们能够以语言为媒介,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以此形成思想、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深度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和文化元素,最终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强化语文学习活动的学科属性。

一、言意兼容,解读语言的深层内涵

从功能上来说,语言是表意的载体,人们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审美体验和主观情感等,寄托在语言文字上,特别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文化积淀、审美意蕴十分深厚。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形式和表层含义,还要解读其蕴含的深层意义,从言意兼容的角度,挖掘语言中的思想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解读语言的深层内涵,体会到语言的表意功能。

而基于语言的表意功能,还可以对其进行细致划分,结合朱光潜先生的论断,可以将语言的表意分为两大类,一为直指义,它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意义,二为联想义,它指的是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表达特殊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意义。以《再别康桥》为例,徐志摩运用“轻轻的我走了”等具有强烈口语化色彩的语言,以及“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等极具书面语色彩的语言和文字,回忆自身在康桥的点点滴滴,难道只是为了“炫技”吗?答案显然不是。徐志摩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使用的语言元素,皆蕴含着丰富的联想义,即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在解读语言时,学生既不能脱离整篇文本的语言环境,也不能忽视文本的创作背景,而是要综合各项因素,全面分析诗歌语言中的“言外之意”。

徐志摩曾经饱含深情地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之于徐志摩,可以称之为灵魂导师,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而《再别康桥》一诗是他故地重游、回到魂牵梦绕的“康桥”后所创作的,这首诗里满怀着自身的矛盾情感,而这些情感都能在诗歌的语言中找到证据。

一方面,诗歌语言中寄寓了徐志摩的无限眷恋。无论是“西天的云彩”,还是“河畔的金柳”都是徐志摩脑海中关于康桥的记忆,而在远离康桥后,诗人所感受到的朦胧的情绪、观赏到的绝美的景色,都画上了句点。而他又以“一条水草”表达了自己的夙愿,表明自己愿徜徉在康河的柔波中。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之语,以远在天边的虹意指自己对康桥的爱恋,它美好而值得珍藏,却似一场幻梦一样,现已烟消云散,成为过往。在解读语言时,学生可提前追溯诗人的人生经历,这不仅有助于明确诗歌的创作背景,还能深度挖掘诗歌语言中的联想义,为他们理解诗歌中深层次的内涵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诗歌语言中寄寓了徐志摩的自由追求。一直以来,康桥都隐含着诗人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远赴康桥继续深造,在这里,诗人释放了蛰伏已久的浪漫情愫,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无限向往。“水草”具有随波而动的特质,在诗中,诗人以“水草”暗喻,将自身对自由的渴望抒发了出来,而“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是诗人追求自由人生的理想的写照,体现出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感悟。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兼顾语言的形式和表意功能,将重点聚焦于文本的联想义中,深层次地挖掘诗歌语言的深层内涵。从徐志摩极具诗意的语言中,感受他对康桥的眷恋以及对自由的无限渴求。经过此番解读与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明确诗歌语言的真实含义,还能进一步理解其指代意义。

二、走近意境,领略语言的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经典代表诗作,融入了他对爱、自由以及美的追求与向往。作者以具有温度的笔触,将自身重游康桥、再别康桥时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诗人作为在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流派的浸染下成长起来的文学爱好者,在创作诗歌时,自然笼罩在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之中,其诗歌中所用的语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因而,在《再别康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审美教育为目的,引导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审美价值,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读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整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纵观整首诗,诗人之所以能够营造一种别具美感的意境,主要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为音节重构,二为色彩解码。从音节重构的角度来说,诗人将全诗分为七个小节,每节有四行,一节中分别有两个到三个节拍,其节奏十分鲜明,而且,每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使得诗歌呈现出韵律自然、节奏鲜明的特征,赋予诗歌一种强烈的旋律美。从色彩解码的角度来说,诗人以“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天上虹”等极具视觉体验的色彩词,描绘了一幅生动逼真、若隐若现而又美丽异常的画面,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人产生了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情绪。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音节、押韵以及色彩词的解析,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旋律美和视觉美,由此获得多重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领略到诗歌语言的审美价值和独特意蕴。

三、深度研读,感受语言的生命张力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肯定了王维描摹诗词意境方面的成就,而后代的文学创作者也力图达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成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便可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从整篇诗歌的内容入手,教师可指导学生着眼于诗歌的意象,围绕“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等语言要素,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诗歌中描绘的重点意象,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意象串联成一幅生动、自然的画面,编织成极具审美特征的画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生命张力,还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体会徐志摩极富浪漫气息的笔触。

在深度研读时,离不开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和分析。从“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等语句中不难看出,诗人广泛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诗歌中的景物披上了情感的外衣,以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方式,将诗人真实所见的客观景物以及心中所想的主观情愫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虚幻的美感,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命张力,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可结合《再别康桥》的主要内容,通过言意兼容、走近意境和深度研读等手段,引领学生解读语言的深层内涵、领略语言的审美价值、感受语言的生命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建构起系统化的语言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灵活地调动和运用语言知识,从而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情感,以此达成语言交流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徐志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花牛歌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