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探索

2023-08-28 01:55王大珅贾敏瑞万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机制

王大珅,贾敏瑞,万莉

(1.天津医科大学 校长办公室,天津 300070;2.天津工业大学 信息化中心,天津 300387;3.天津医科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07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横向扩张发展向纵向内涵式发展转变[1],高校人才培养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迎接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变革。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2019 年4 月29 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 个部门在天津联合举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会议强调,要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彻底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学科间融合建设,研究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1 构建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1.1 培养跨学科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今社会发展呈现综合性、复合性强的特点,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带来的综合性难题亟待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高质量人才来解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出综合型创新人才,高校科学合理地进行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转变考核评价理念,符合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新形势,科学设置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跨学科人才匮乏的现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2]。

1.2 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2018 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以坚持内涵发展为基本原则,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3]。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与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社会建设的影响,围绕国家重大发展问题共性技术方向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应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在学科交叉中探索前沿和跨学科领域的学科增长点,探索和构建顺应我国新形势需求的综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持续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不竭动力。

1.3 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客观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完善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优化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发展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等,创新完善的机制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5]。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的内驱力,更是保障高校培养高质量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2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发展现状

2.1 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形成

在我国,学科和专业明确划分,使高校各专业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虽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势在必行,但是传统的学科划分和培养模式使学科之间无法获得充分融合,高校尚未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从教师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来看,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仍然停留在各自的专业知识体系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的意识不足,没有明确清晰的跨学科培养理念与创新思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仍是以独立专业为依托,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相对独立,院系、学科的传统观念和学科组织的独立性制约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也未将社会需求的变化作为出发点[6]。

2.2 学科设置阻碍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发展

近年来,国家强调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倡导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7]。国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及重视,但是从学校层面,实际学科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还需要很长的过程。目前,高校中独立的学科设置给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的调整造成障碍,学院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校际交流缺乏长效机制。大部分高校开展了跨专业选课、交叉学科学术讲座等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措施,但这些举措不能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实质性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需要与之相应的学科组织结构创新。

2.3 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

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学位授予等方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全面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管理制度,跨学科人才培养无法长期稳定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创新型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组建优质跨学科教师团队,提高师资水平,院校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平台,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8]。目前我国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教师的考核注重量化指标,花费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在教师完成交叉学科培养工作时缺少相应工作业绩、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鼓励。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本学科的考试成绩或学术成果,较少考虑跨学科相关成绩或成果。

3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3.1 从思想上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学科融合

我国高校根据国家统一的学位授权标准授予学生相应的学位。对于跨学科的学位授予,目前尚未有确定的学位制度、学位授予相关标准和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在现行学位制度的基础上,高校无法充分开展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完备的交叉学科学位授予体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目前大多数高校沿袭了基于一级学科建立院系的做法,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特定的管理组织、教学组织和组织管理方式。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独立的一级学科开展,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组建跨学科指导教师队伍的主客观条件受限。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必须突破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的固化思维,确立起符合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规律的理念和逻辑,转变对学科独立发展的认识,要认识到学科之间只有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才能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开展创新融合的教学活动[9]。

3.2 推进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

3.2.1 提高教师团队水平,推进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应彻底打破学科专业间的明确分界线,树立整合培养的观念,明确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交叉学科培养的意识与主动性,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师资进行整合,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习惯和综合素养。高校还可以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产教研一体的学术组织,推进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快交叉学科发展。

3.2.2 构建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涉及多学科、多元化知识的课程,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或需要选修相关课程,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主要模式。跨学科课程应将多个学科的内容整合,优化学生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结构,系统性加强跨学科课程组织[10],进一步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自身边界,以适应社会需求,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统的跨学科课程,并明确规定学分要求。

3.2.3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培养环节

部分教师习惯性地教授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很少拓展加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极少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将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在多个学科之间学习的迁移能力。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堂,为学生提供共享课程资源和实验室资源,灵活安排学生课程和选修课等。除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团队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积极引导学术组织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推动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合,并根据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11]。目前,在跨学科师资队伍尚未形成时,可以采取教师联合聘任制、联合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

3.3 建立完善的跨学科组织管理制度

3.3.1 高校建立优质交叉学科共享资源平台

高校应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引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同时搭建学术研究与教学平台,推进其交叉融合,形成基于不同学科的学术平台。高校除了在校内创新跨学科学术组织,整合多学科资源,还应积极推进高校、科研单位与用人单位的资源整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12]。高校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科前沿学术讲座、专业座谈会、学术报告,可以使学生了解最新交叉性、前沿性科研成果,拓宽师生的学科知识领域,共享学科知识,使教师团队的知识来源更加广泛,导师团队结构更加多元化。

3.3.2 建立有利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人才激励机制

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推进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为了形成交叉学科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障高校跨学科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的教学评价、任期考核以及晋升政策不利于提高导师参与跨学科学生培养的积极性[13]。学校层面应在跨学科教师组织管理体系、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等方面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国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学术评价制度一般在院系和学科内组织管理,教师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奖惩、成果鉴定都限于单一学科,创新教师评聘与考核机制是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术支撑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院校要制定合理的跨学科教师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引导教师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完善跨学科教师工作业绩具体评价标准,将跨学科团队教师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

3.3.3 建立适用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合理的重要手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与学业评价方法,构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过程综合评价机制,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保证。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监督、管理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跨学科考核评价体系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如参与导师团队研究课题、研发项目,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各类学科竞赛等,其学术成果可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如研究报告、发明专利、参与研究和科技成果等。通过对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的严格监管,完善和改进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保证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质量[14]。

4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出发点,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学科间融合,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跨学科组织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构建完善合理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跨学科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机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