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炜,瞿也凡,薛舒丹,周格萱,李云飞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1]。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2]近年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4 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1 400 余人。近年来,经管学院坚决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21 年,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有145 名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省部级奖项占比67.6%;国家级奖项占比33.8%。2021 年获奖人数是2012 年的9.7 倍。
研究学科竞赛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查找不足,优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与线上访谈形式,对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估、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以赛促创”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五个部分。线上访谈主要结合受访学生自身经验,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一对一的访谈。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 份,回收有效问卷216份。在年级结构上,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在专业结构上,包括会计、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专业。调查对象在年级和专业结构上比较均衡。线上访谈部分以学科竞赛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为访谈对象。
3.1.1 学科竞赛的认知度
(1)在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方面,表示了解很多和较多的学生分别占14.81%和34.26%,一般了解的学生占24.07%,有26.85%的学生表示了解较少或不了解。由此可知,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2)在竞赛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大部分学生了解竞赛信息是通过教师介绍和班级通知,分别占33.33%和28.7%,也有16.67%的学生通过浏览学校学院网站和公众号,还有14.81%的学生通过学长推荐,仅有6.48%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竞赛信息。可见,学校、教师和班级宣传是学生了解竞赛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和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
3.1.2 学科竞赛的参与度
(1)在参赛目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4.26%)、获奖评优(25%)和个人兴趣(20.37%)。可见学生非常注重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在参赛频次方面,近半数学生(45.37%)已经参加过1~2 次学科竞赛,参赛3 次以上的学生占29.69%,从不参赛的学生有25%,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有较大差距。经调查,学生不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获奖信心不足(占37.96%);对竞赛不了解,获取信息有限(占15.74%);时间冲突,有其他学习任务(占14.81%)。可见,提升学生的参赛能力和信心,加强竞赛宣传,合理安排竞赛时间,是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的关键。(3)在参赛类型方面,大多数学生(占54.63%)更倾向于参加实践类学科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希望由此提升实践能力。
3.2.1 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和认知。(1)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认知[4]。29.63%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很强或较强,50%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19.45%的学生表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较弱或很弱。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自信心,反映了青年学生敢闯敢拼的精神;对于创新创业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需要鼓励。(2)创新创业能力要素的认知。创新创业能力要素包括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5]。其中,创新创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见识广度等[6];创新创业技能包括创造力、表达力、适应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创新创业精神包括创新创业意愿、开拓精神、自我挑战精神等;创新创业素质包括责任感、独立性、抗压性和团队意识等。学生认为以上四种创新创业能力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创新创业技能(占44.44%)、创新创业知识(占24%)、创新创业精神(占16.67%)、创新创业素质(占14.81%)。同时,37.04%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创新创业知识,32.41%的学生认为最缺乏创新创业技能。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对于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最为重要。
3.2.2 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最能代表创新创业能力的成果依次是竞赛获奖(占24.07%)、科研成果(占24.07%)、创新实践学分(占18.52%)、评优获奖(占16.67%)、自主创业(占12.04%)和职业资格证书(占4.63%)。课题组分别调查了学生的主要创新创业成果,并依此对其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估。(1)在竞赛获奖方面,有63.89%的学生获得的最高奖项是校级奖项,有29.63%的学生获得省部级奖项,只有6.48%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选拔和培训等方式,提高竞赛获奖层次。(2)在科研成果方面,有29.63%的学生已发表论文或取得技术专利,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取得相关成果。这说明学生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率不足,科研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7],需要鼓励更多学生参加科研类学科竞赛和相关学术活动。(3)在创新实践学分方面,北方工业大学规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实践学分,毕业前至少取得创新实践学分4 分。有65.74%的学生已经获得创新实践学分1~4 分,有7.41%的学生获得4 分以上,有26.85%的学生尚未获得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取得创新实践学分的前三大主要途径分别是学科竞赛(占55.56%)、“大创”科研活动(占13.89%)、职业资格证书(12.04%)。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对于学生获取创新实践学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突出作用。
3.3.1 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有67.00%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能较大程度提升创新能力;有32.00%的学生认为对创新能力提升一般;只有9.00%的学生认为对创新能力提升较少或没有影响。可见大多数同学生认可学科竞赛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参与访谈的学生表示,学科竞赛有助于发挥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和增强实践能力。但是,也有少数竞赛内容设置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足,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3.3.2 学科竞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57.00%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使他们的创业能力提升很多或较多;有37.0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但有14.00%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对创业能力提升作用较少或没有影响。虽然总体上学科竞赛对提升创业能力有正向作用,但多数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增强了创新意识,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较低。仅有4.00%的学生已经自主创业,有60.00%的学生很有意愿或较有意愿创业,有25.00%的学生创业意愿一般,还有19.00%的学生少有意愿或完全没有意愿创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加强创业引导、培训和扶持,积极提高竞赛成果转化率,切实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8]。
3.3.3 学科竞赛对创新创业能力要素的影响
创新创业能力要素包括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1)近半数学生(占49.07%)认为学科竞赛对创新创业技能的影响最大。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适应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将学科竞赛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和职业技能,对未来职业发展意义重大。(2)有22.22%的学生指出学科竞赛能增强创新创业精神。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和自我挑战精神。创新精神的本质是求新求变[9],大学生应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创新创业精神应用于学习中。(3)有21.30%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能增长创新创业知识。学生在备赛参赛过程中,增加了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增强了学习能力,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4)有7.41%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能增强创新创业素质,增强责任感、独立性、抗压性和团队意识等。
4.1.1 增加学科竞赛宣传渠道
竞赛指导教师应加强赛前宣讲,把竞赛时间、竞赛内容等信息及时通知学生。除了口头通知、课堂通知、会议通知等传统方式以外,还应针对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公布竞赛信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提升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1.2 加强对“以赛促创”成果的宣传
应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以赛促创”成果,例如在学校网站主页登载竞赛获奖喜报,以海报或照片墙形式介绍获奖团队和获奖信息,举办院校级竞赛成果或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等,从而提升获奖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参赛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2.1 实行“教赛创融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竞赛涉及知识范围广、难度高,仅凭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竞赛的需要,因此,应该把学科竞赛引入课程教学,实行“教赛创融合”的教学模式[10]。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分别与学科竞赛的赛程安排、竞赛内容、竞赛成绩相呼应。调查结果显示,有98.11%的学生表示专业教师的指导对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有重要作用。因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赛创融合”,还应加强竞赛培训和创新创业辅导,提升学生的竞赛成绩和竞赛成果转化率。
4.2.2 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双创”课程体系
高校应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11]。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始终贯彻“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增设创新创业课程,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开展竞赛培训或创新创业讲座,将学科竞赛纳入“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创新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要注重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构建系统化的“双创”课程体系[12]。与基础性学科竞赛相关的课程应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与实践性和科研性学科竞赛相关的课程应尽量安排在第二三学年;“教赛创融合”的实践课程要根据竞赛时间选择安排在不同学期,以便教学与竞赛培训同步。这样有利于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和参赛计划,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和竞赛指导活动。
4.3.1 加强“以赛促创”资源建设
有39.00%的受访学生建议学校重点加强“以赛促创”资源建设,包括开放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竞赛训练场地、竞赛软件购置和更新等。经管学院建立了创新创业实验室,用于支持创业类实验课程和重点竞赛项目的备赛与辅导。应加强对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宣传,争取全天候对参赛学生或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开放,提高创新创业实验室利用率,满足学生参赛和创新创业的需求。另外,实验中心应及时配置和更新竞赛软件,满足学生备赛和参赛的需要。
4.3.2 完善“以赛促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加强“以赛促创”经费支持。经管学院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学生参加省部级和国家级竞赛。但随着学生参赛积极性的提升和参赛人数的增加,有限的竞赛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全部参赛学生的需要,有些学生因为经费短缺被迫放弃参赛机会,创新创业竞赛成果转化资金也存在不足。因此,需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参赛和竞赛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2)完善“以赛促创”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健全“以赛促创”管理制度。北方工业大学规定创新实践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或实践课程学分,课程替代学分最多为4 分。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毕业前创新实践学分都能达到4 分以上,甚至超过10 分。因此,希望学校提供其他学分替代渠道,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此外,学校应该为竞赛成果突出、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学生以创新创业成果报告替代毕业论文设计[13],为“以赛促创”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强“以赛促创”激励机制[14]。调查表明,学生最看重的激励机制依次是创新实践学分、评奖评优、奖品奖金和保研加分。因此,学校可以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在保研推免过程中,对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表现优异的学生,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加分项,提高学生参加竞赛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