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呼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以实现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随着人们对新文科育人观念的理解与认同,在各学科建设中也达成了新文科教学共识。日语专业教学应基于新文科建设导向深化改革。
新文科要求专业教学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强调学生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到外语教学如日语教学,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日语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带动国际交流互动[1]。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多元化与复合化,输出“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在日语教学中要分析学科优势,加强日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学校要逐渐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2],或者尝试国际联合办学、人才培养,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3],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改变日语教学中学生以语言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确立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核心的观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善于从知识、素养、能力等方面培养人才。在日语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文科人才为导向。具体到日语教学中,在讲授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做到“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在知识结构建构过程中,更要抓好质与量,处理好精与泛之间的关系。新文科建设是日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日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全面进行改革创新。
在日语教学中,存在分科治学的问题,缺乏新文科教学所倡导的学科融合思维。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成了学科融合的壁垒。虽然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程度高[4],但缺乏跨学科融合思维,使得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十分单调。目前,高校开设的日语课程主要集中在日语语言技能教学、社会文化领域等,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学科资源支持和师资支持。即便尝试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存在整合仓促、粗放等问题,教学深度不够[5]。日语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提升学术素养,避免课程内容的碎片化。
目前,日语教学中受限于单一的课程体系[6],新文科教学特征不明显。甚至在推行新文科日语教学初期,短时间内学生可能会无法主动树立新文科学习思维,去探索课程体系之外的知识。所以,需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让学生逐渐理解认同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求,认同新文科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
传统日语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或者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基于双向教育思维,使学生母语学习与日语学习相得益彰。这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7],主动在日语教学中渗透新文科理念。授课教师应主动学习我国文化知识,增加中国故事讲解的知识储备;要广泛接触并学习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历史和政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联系我国教育实际组织日语教学。授课教师既要对内修身,更要善于对外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联系,树立大课程教学观,培养学生多种语言能力[8]。以学科间的跨界合作,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是高效、无障碍的,这使得其信息传输速度更快。日语专业教学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实现海量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运用,强化教与学的互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提供资源支持。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构,也带动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日语学习网站,或者为学生录制慕课视频、微课视频等,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教师及时为学生推送人民网日文版的资料,让学生借助共享平台进行双语学习,了解国际文化知识,关注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微信平台等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研究持续深入的成果,其认为学科教育除了要追求深度,也要追求广度,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教育关联性,以实现各个专业从独立到融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整体性、综合性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体验,与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一致。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教学必须强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整合。基于提升学生日语表达综合能力的育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以大教学观推进日语教学改革。日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课程优化建设、语料库建设、教材体系调整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设计观,拓宽学生日语学习的视野,进一步丰富日语教材内涵。在教学内容调整时既要从大处着手,又要突出细节,可适当增加一些母语类的文化课程,将新文科思维下的文化教育理念引入日语专业教学中,让学生自觉地将中日文化联系起来,对比思考,逐渐形成更丰富的素材积累和文化积淀。要发挥语料库资源优势和数字化教学技术优势,让学生在日语学习时双语对照,分析语言实例,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交际训练。在细节方面,应认真做好课程内容的填补工作。在完成日语基础知识讲解之后,选择一些小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切入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是课下的演讲比赛、艺术节等[9],如组织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配音大赛、辩论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兼顾日语知识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多元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导向,必须做好教学策略的调整。策略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追求提质增效。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依然是基础,因此在教学策略调整时,应突出学生知识点的积累和积淀,在单词讲解、语法分析、文化讲解、跨文化交际练习中突出重难点,且将枯燥的知识讲解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材料的特点合理选择授课方式[10],如日语动词分类及活用的讲解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在教学中应将零碎知识点整合起来,以多媒体或者慕课等不同形式让学生系统性、规律性地学习。教学策略的调整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改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教学策略调整应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学习价值[11]。日语教学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教给学生日语学习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记忆的窍门,形成单词记忆的方法体系;或者引导学生把握日语单词的音读训练规律,具备日语语法归纳分析的能力等。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思考能力逐渐养成,教师要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学习日语,并将日语运用于实践交流,因此,需要为学生搭建日语表达的平台[12]。学生日语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做到综合性运用,享受语言交际带来的乐趣。建议在日语授课前让学生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等进行主题性的日语交流,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如引入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13],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基于慕课的日语混合教学具有时间管理上的优越性。慕课采取混合教学模式,以知识点为教学主导,将课程切分为若干个小视频,每个教学视频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14],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长控制在20min内。以高校日语教学为例,当学生遇到难度不同的语法、句型、单词时,可以直接从慕课资源库查找学习视频,学习更自主灵活,且针对性更强。
树立新文科教育理念,是日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以新文科教育理念激发广大教师、学生新文科日语教学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日语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创新日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的实践交流能力,为社会输送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