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婧萍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小学美术课堂,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又实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文章将对此展开研究,希望为相关行业的发展与探索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美术;文化修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的内涵及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精髓,其中包括表演、语言、艺术、仪式、实践以及手工艺品等,在各个群体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并被赋予历史的厚重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记录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信仰、民俗风情等,并以人自身为传承、发展的载体,将其进行代代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精华内容引入学校课堂,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相融,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精神财富及文化能量,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见解,提升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广西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民族文化呈多样化发展,并且在广西很多地区都保留着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认可与欣赏。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旺盛的时期,大脑也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颜色、形状、语言、实践等趣味性刺激因素,因此,从小学教育阶段了解、认识、学习、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对时代、文化、节日、自然等进行总结与提炼的产物,比如广西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壮族铜鼓、瑶族服饰以及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等,都是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祖祖辈辈发展传承的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包含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独特的思维、生活的追求以及情感的表达等。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最初的形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小学美术课堂中,可以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认同与理解,并在认同与理解中,让民族原生态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扬。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的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积极落实“双减”的政策下,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及补课负担中解放,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提高其他方面的技能。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中学习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艺术内涵引入课堂,让小学生有更新奇的体验与更精彩的校园生活。教师应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让他们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并通过欣赏美好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学识及修养。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不仅弘扬了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及艺术修养。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其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通过欣赏、学习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拥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引入后,小学美术课堂将拥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学生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学习中增强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及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筛选合适内容
選择适合小学美术课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课程开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历史发展的岁月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艺术内涵,汇聚着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技艺,形成了种类繁多、项目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时,要精心筛选,选择适合小学阶段学习、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要尽量选择本民族、本区域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挑选更适合小学生制作、更具代表性、更具趣味性的项目,再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美术课程。
(二)联系生活实际
想让学生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地了解及认识,就要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二者之间合理的切入点,教师以创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新式课程,积极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欣赏相关图片、视频及趣味性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举办各种趣味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进行制作,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保留原汁原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是教学推广面临的难点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其原生态、自然化,是教学的重点问题之一。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更关注盈利目标,而学校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因此,在教育中应注意去除商业性质,保留最原汁原味的部分,还原其中真正的内涵与作用,找寻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实现民族审美教育,而且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推广与发扬。
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具体实践
为了以艺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拓展艺术思维、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及教师正在积极打造“艺术第二课堂”,学习为辅,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目标,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通过参加此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开展各种实践,有效提升校园生活质量,实现“双减”政策下的身心全面发展,也可以更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下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与发展,真正实现以艺辅德、以艺养性。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通过“艺术第二课堂”,可以更好地打破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逐渐提高学校的艺术品位及审美眼光。
(一)学习壮族织锦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历史极为悠久,织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期,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壮族织锦技艺图案精美、花纹繁多、技艺精湛、结实耐用,是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代表,被列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因素,壮族织锦技艺面临着严重的失传危机,需要及时保护与继承。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壮族织锦的实物、图片或影像资料,介绍织锦技艺,用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织锦工坊,深入了解织机用法、材料使用以及工艺流程等,通过民间艺人的亲自讲解,加深学生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绘画创作的形式还原织锦图案,利用纸、铅笔、水彩笔临摹喜欢的织锦图案,并添加自己的想象进行再次创作。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如果不具备临摹及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发放打印好的黑白织锦图案,让学生用彩笔上色,充分体验民间配色原理。
(二)设计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是广西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服饰,其刺绣工艺、晕染工艺都采用民族独特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达了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瑶族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服饰上的图案纹饰具有深刻意义,是瑶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因此,研究、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租借适合学生穿着的瑶族服饰,让学生通过欣赏并试穿服饰,感受瑶族服饰的特点及美感,学生可使用各种颜色的卡纸,通过折、剪、贴等方式完成瑶族服饰的设计及制作,在制作中还能亲自搭配色彩,丰富对颜色的使用,提高对艺术的审美。
(三)制作钦州坭兴陶
陶艺制作与小学美术课堂的巧妙结合,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学校课堂的创新性方法。钦州坭兴陶发展历史悠久,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地区得到良好传承及保留的传统工艺之一,被称为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技艺。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制作视频或纪录片,向学生展示匠人们高超的烧制技术,并为学生准备相关陶艺制作材料,让学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制作,通过捣泥、塑形、彩绘,完成陶艺的基本制作工艺,不但可以学习点、线、面及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创造能力,还可以在制作中感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美感和存在价值。
(四)制作靖西旧州绣球
靖西旧州绣球也是广西地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结晶,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美好寄托,更是维系整个民族情感的有力枢纽。靖西旧州绣球作为传统艺术制作的典型代表,在设计与制作中不仅需要对绘画、结构熟练运用,更要掌握娴熟的刺绣工艺,并对传统民族图案、文化有深刻认知。将靖西旧州绣球与小学美术课程相融合,在学生欣赏美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伟大情怀,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热爱感及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靖西旧州绣球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观赏、佩戴,感受艺术的魅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探访传统绣球制作工坊,深入了解绣球的制作工艺及制作过程,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为学生准备简单的绣球制作材料,让其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有利于靖西旧州绣球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不仅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及教师应积极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高珍,李传玉. 非遗进课堂:基于儿童“在场”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 遼宁教育,2021(21):25-28.
[2]李娟. 让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落地生根的实践研究[J]. 天津教育,2021(29):133-134.
[3]王彩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20(30):91-92.
[4]张晓乐. 小学美术课程中传承非遗的实践研究[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09):114.
[5]陈雪军,何利娜. 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绣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3,00:259-266.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