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返璞归真的初中历史原生态课堂

2023-08-26 03:25胡琳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初中历史

胡琳琳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真实体验为切口,开展原生态教学。通过聚焦新闻时事、融合影视资源、开展主题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研究历史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分类,理性建模;通过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自我评价,提升其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原生态课堂;学习方式

原生态课堂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将其作为教学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和形象化展示作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这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构筑原生态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引发学习动机,自主探究

(一)聚焦时代热点,论从史出

原生态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素材,引发他们的真实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不少初中生平常都会上网搜索各种时事新闻,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素材,学生可以结合新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史料知识分析,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

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出现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和民生有关的新闻,并进行分类,然后再得出答案。有学生在收集新闻资料后,学生发现认为人们的“行”发生了变化,原本中国的交通并不发达,尤其在偏远地区出行,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而2016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了世界第一。学生发现,要证明中国的变化,就要收集各种史料,然后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得出具体的数值差,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论证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识到了要结合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避免被主观的想法影响,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

聚焦时代热点能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要学会结合自己的观点,合理选择各种史料,论证观点,從而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二)融合影视资源,科学辨识

原生态课堂要求体现出原始的、乡土的气息,但是也并不是说排斥多媒体资源,而是要避免使用花哨的多媒体资源,不影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影视片段,让学生进行科学辨识,结合自己掌握的史料找到其中违背真实历史的部分,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展示《隋唐英雄传》等影视剧中的片段,视频中展现了一个昏庸无道的隋炀帝形象,然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在影视剧中是否夸大了隋炀帝的昏庸呢?你觉得真实的隋炀帝是什么样子的呢?”要论证影视剧的正确性,学生就要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比辨析的方式找到其中的差异点。有学生提出:“在影视剧中片面的展现了隋炀帝不好的一面,他的确有好大喜功、征伐过度等问题,但是,如果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他也做出了一些政绩,如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修订法律,设立进士科等。”由此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后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下,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隋炀帝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教师要尽可能选择5分钟以内的影视剧片段,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不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学生要自主挖掘各种历史资料,通过学习活动,理解相关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

(三)开展主题竞赛,开发潜能

开展主题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注意的是,在原生态课堂中,竞赛活动不是简单地“作秀”,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手段。教师要避免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组织竞赛活动,这样才能体现出原生态课堂动手动脑、亲力亲为的特点。

“对外开放”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改革开放的国策、具体体现的方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组织了主题竞赛活动,学生自主搜索各种和改革开放有关的历史资料,并选择重要的内容设计题目,自主组织竞赛。教师分析了学生设计的各种题目,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中国本土上,但是却忽略了从世界的角度分析问题,很少有题目探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等。于是,教师就围绕这个角度提出了一些竞赛题,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

结合学生设计的竞赛题目和他们设定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主题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哪些难点、要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样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进行知识分类,理性建模

(一)陈述性知识,组织结构

原生态课堂注重知识的掌握,但是并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理性建模,从而高效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特点是“三个问号”,包括“为什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理性地将各种陈述性知识组合在一起,并多提问自己,将知识框架补全。

“土地改革”一课十分适合安排学生围绕陈述性知识探究,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土地改革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哪几个阶段?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国为何要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获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围绕“土地改革”这个关键词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如有学生发现自己探究的问题主要体现了“是什么”,但是却忽略了“为什么”,所以他便找到了补充知识结构的角度,该生后续探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时的社会背景,并思考为何当时要积极开展土地改革。他发现,补充了这个环节之后,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完整,他深刻地认识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很难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自主进行知识建构,能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掌握经验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找到各种知识之间的异同点。

(二)程序性知识,变式练习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主题,让他们结合该主题自主设定学习目标,选择自己探究的项目,然后逐一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在各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举一反三,运用变式学习的方式,变换概念和规则,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先回忆一下在“北宋的政治”一课中,自己学到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入手思考问题,然后再变换概念,将同样的方法运用到探究明朝的统治上。学生回忆发现,在学习北宋的统治时,主要探究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了宋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问题。所以他认为,在探究明朝的统治时,也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分析,可以先分析一下明朝制定了哪些政策,分析这些政策是否也强化了中央集权,然后分析一下明朝的统治者在对待文武方面的态度如何,并拓展下去,探究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持有什么态度,是否采用武力对抗的强硬态度。学生发现,采用变式练习能方便自己设定学习的流程,分析效率自然会提高。

原生态的课堂强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学生自学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互动中,并为他们提供一些研究范例,让他们采用变式练习的方式,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潜力。

(三)策略性知識,史料实证

策略性知识适合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围绕各种历史概念、历史结论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技巧,探究历史规律等。史料实证是学习策略性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可以结合历史资料自主探究,从而掌握这些规律。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明末的政治十分腐败”,教师提出:“你为什么觉得明末的政治十分腐败呢?是否有具体的事实证明你的观点呢?”这就让学生开始探究策略性知识,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历史问题时,不能单单只是提出各种观点,而要用具体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该生搜索了相关史料,发现有一些史料展现了明朝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因此而造成了李自成起义,他认为这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学生发现明朝政府后期不断增加赋税,这也能证明这一个观点。学生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发现由于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民众难以承担,引了严重的土地问题,最后造成农民起义。学生发现这样将史料串联起来,对明朝灭亡的探究也会更深入。

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策略性知识,认识到利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这样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举一反三,自主设定学习计划,并围绕各种历史概念、结论、历史学理论进行探究。

三、敢于自我评价,提升素养

(一)表现性评价,注重实践

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看,原生态课堂将学生当成研究者和发现者。所以,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提升的空间。表现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活动过后,对口头表现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行评价。

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手工业技术的提升和商业的繁荣等,并思考吐蕃的社会发展和唐朝的关系,了解唐朝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探索后,学生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自评,学生结合收集资料的结果、和同伴交流的结果、撰写论文的结果等问题进行评价,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点。有学生发现自己的论文内容不够详细,这主要是因为收集的资料量不够,而且没有和同伴交流沟通。因此该生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交流能力不强。这样,他在下一次的探究实践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积极地参与到和同伴的讨论交流中,看看其他学生的思考角度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借鉴利用,调整思路。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二)过程性评价,调整思维

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说说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暴露出自己哪方面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调整了思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解决方法。

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思考安史之乱的影响,并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当学生的思考陷入僵局时,便加以启迪。有学生将探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分析安禄山等人的身上,但是却没有分析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实际上,引起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学生继续这样探究下去,必然会得出片面的结果。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对照自己和他人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哪些资料和研究重点密切相关,学生发现,自己的视角过于狭窄,而其他的学生还探究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了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促使该生调整了思路,优化了后续探究的效果。

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嵌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和他人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哪一种才是更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将评价和教学本身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调整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发展性评价,尊重差异

发展性评价指的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着重评价学生本人相对上一次学习活动是否有进步。这种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起到激励作用,有助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要求学生探究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就,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评价要求。能力弱的学生,只需要找出和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关的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宋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就可以。但是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还可以分析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对外贸易对传播古代文明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将此次的探究结果和以往的学习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进步。如有学生表示:“我以往在收集资料时,只是将所有的资料都整理在一起,但是这一次我对资料进行了分类,并编入了思维导图中,我觉得,这次我采用的方法更先进了。”这样的评价就体现了发展性。

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要着眼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如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给予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相较于内容繁多,让学生应接不暇的课堂活动来说,原生态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动手实践、亲力亲为、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要通过观察、想象、模拟、表演等方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构筑原生态的课堂,让学生采用更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雪美.践行生活化教学,打造历史生态课堂[J].新课程导学,2020(24):30-31.

[2]黄雅苹.聚焦生活化教学,打造历史生态课堂[J].学苑教育,2021(36): 17-18+21.

[3]储开勇.浅谈历史原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J].教师,2017(17):58.

(责任编辑:吕研)

*基金项目: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立项课题“初中历史原生态课堂构建路径的实践研究”( GH2021158)。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初中历史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