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推进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和回应

2023-08-26 04:56季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

【编者按】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助力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一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举办了“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暨核心素养引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框架”专题论坛。本次论坛特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组和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作了题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推进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和回应》的主题报告,对理解新课标及新课标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辨析。截至发稿,全国线上观看论坛直播和回看视频人数共计已超过74 000人。为了便于全国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地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本刊征得季浏教授的同意,将主题报告内容整理成文并请其进行多次修改,现予以刊发,希望以此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领域課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加快新课标推进实施,助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摘    要   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多方面收集了关于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认识、理解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从中梳理选取出:义务教育新课标为什么没有明确规定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测试内容;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小学和初中;高中模块选项教学在内容设计与实施中重要的4个问题;是否所有的体育课都需要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如何认识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单个技术动作教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运动负荷的依据是什么等较典型的疑惑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回应和进一步阐释。同时,概括和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学校体育领域中需要注意的三大问题。这有助于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新课标,推动新课标的全面落地和有效实施。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问题与疑惑;回应

中图分类号:G807.01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3.04.002

Abstract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Ordinary High Schools (2017 Edi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many problems and doubt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perceiving,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he problems and doubts summarized include: why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oesnt specify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health tes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whether sports optional class syste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is suitable for the four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nten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dule op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junior & senior high schools; whether al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require about 10 minutes of physical exercise; how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d sports knowledge and skill teaching and single technical action teaching; what is the basis of sports load stipulated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other typical doubts and common problems, which are correspondingly responded and further explained. Meanwhile, it summarizes three major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will help the majority of school sports workers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curriculum standard; problems and doubts; response

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普通高中新课标”),于2022年又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新课标”)。上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发布和实施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存在着诸多疑惑和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征询的落实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意见中概括和选取了若干笔者认为较典型的疑惑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回应,希冀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这些疑惑和问题形成比较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这些疑惑和问题得不到解决,落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和推进课程改革就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走弯路。

1   问题一:义务教育新课标为什么没有明确规定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测试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5大类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和初三体育中考测试内容,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有效地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如何进行初三体育中考测试内容的教学?

1.1  针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回应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存在体质健康抽测前5~6周便开始集中学练和初三年级一整年的时间都在练习体育中考项目的现象。首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5类课程内容中有1类就是体能类课程内容,该内容与基本运动技能内容、健康教育内容、专项运动技能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是并行的5类各自独立的课程内容。实际上,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主要就是体能类课程的内容。由于义务教育新课标5类课程内容之一包括体能练习,我国中小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认真进行体能类教学。体能类内容教好了,学生练习的内容和强度符合要求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自然就会提高。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高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也不应该走捷径。义务教育新课标规定每学期的体能类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建议每学期体能课占比要有10%,即每学期6~8学时进行专门的体能类课程内容的教学[1];普通高中阶段体育课要有18学时必修必学的体能类课程内容[2],由此可见,2个学段都要有体能类教学内容。

此外,义务教育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标强调每一节专项运动技能课中要有10 min左右的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内容。无论教什么运动项目,如篮球、武术、体操、轮滑等,从每学期的第一节专项运动技能课开始到该学期最后一节专项运动技能课,每节课都要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这体现出对体能练习的高度重视。因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令人担忧,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有效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认真开展体能教学。

再者,无论是义务教育新课标,还是普通高中新课标,在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部分对不同水平或学段有明确的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即在某一水平或学段的某个年级要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要求[1-2]。

1.2  针对体育中考的回应

首先,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确没有关于体育中考的内容和方法,这是因为目前体育中考的内容和方法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不是国家规定,所以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没有体育中考的具体内容。

其次,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体育中考的内容,但是有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每一名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和高中毕业时都要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无论是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还是体育中考,都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相应要求实施。其中,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提出了以考查核心素养水平为测试目的,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以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以实践测试为主,采用综合评定[1];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提出了学分评定(体能模块学分评定、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学分评定、健康教育模块学分评定),阶段性学业质量评定和学分认定(学分评定是学期的评定;学业质量评定是学年的评定),学业水平评定与最终学分认定[2]。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业水平考试精神和要求改革体育中考内容和方法。而当前一些地方的体育中考内容及方法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差距较大,基本上还是应试体育模式。

如何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先进理念革新体育中考内容和方法,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对此,经过分析与讨论认为:不能将体育课上成体育中考课,这样会导致“考什么教什么”,就不可能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甚至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体育课上成了体育中考课,就会使体育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呆板、乏味,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所以要由“以考定教”向“以教定考”转变。学校体育教学应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理念,今后的体育中考应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教什么就考什么”,体育课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

总之,体育教师如果平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上课,中小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体育中考要求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就没有问题。

2   问题二: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是否适合小学和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是否适合体育选项走班制,如果适合,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单元教学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满足或者符合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的“在三至六年级,原则上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七至八年级,原则上一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九年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延伸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小学高年级起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首先,根据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体育选项走班制不适合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八年级,只适合九年级。因为九年级是自主选项教学,高中是模块教学,所以一年级至八年级采用行政班教学,九年级和高中的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可以突破班级界限,高中甚至可以突破年级界限根据选项重新编班上课。其次,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每个大单元由18课时组成,一个学期学习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七至八年级的每个大单元教学由36课时组成,一个学期学练1个运动项目;九年级的大单元教学由72课时组成,一个学年学练同1个运动项目[1],这是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

针对本问题的延伸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小学高年级起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对此问题的认识要进一步提升到有条件的学校是否应该这样做的层面来讨论。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第一,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习规律。其依据是:1)小学阶段的学生运动兴趣广泛,兴趣和注意力容易转移,很难集中于1个运动项目的持续学习,更喜欢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2)根据儿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义务教育新课标倡导:小学低年级重点学练体育游戏和基本运动技能,小学中年级重点学练游戏化运动项目,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重点学练一些运动项目,形成比较丰富的运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学校在6类或4类专项运动技能中至少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大单元教学,既要保证学生有学练多种运动项目的乐趣,又要保证所学运动项目有充裕的学习和提高时间,引导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是符合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图1显示了国际上中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金字塔”图形体现出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不是只学1项运动技能,而是要学练多个运动项目。图2是经过几十年研究得出的一个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其中显示了婴儿期要学练反射-反应动作;儿童早期要学练向上蹦跳、连续前滑步跳、抓握等这些基本运动技能;儿童中期到成年期要学练包括水中生存基本动作、跳绳、曲棍球游戏等过渡性动作技能,这些游戏或技能就是1个完整的身体活动,而不是单独动作;直到成年期要学习专门的竞技运动技能,但也不是学习1个运动项目。3)要求中小学生学练多样化的运动项目,旨在使学生学习和体验一些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与“蜻蜓点水”“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含义,也与“学生学习12年的体育课1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4)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初三可以进行自主选项教学,其目的在于:一是与高中相衔接,这就是当前强调的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而一体化更多地体现在初三与高中一年级的衔接,因为高中一年级是模块教学,是自主选项;二是现在有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体育中考中加试运动项目,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考试。因此,初三进行选项教學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5)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与高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运动水平和要求上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认为要求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就可以从小学开始进行自主选项教学。6)如果从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选项学习:一方面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体验多种不同运动项目的机会和乐趣;另一方面,学生对选项学习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为学生在许多运动项目都还未体验过的情况下,就要求其进行自主选项,易出现体育教师强迫其选择的现象。7)由于每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局限性,过早地进行自主选项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形态、体能、运动认知、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地发展。8)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则是面向少数具有一定运动天赋且有参与专项运动训练意愿的学生进行的系统训练过程。竞技运动训练与面向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有关联,但不能混为一谈,两者的目的、过程、方法、评价是不一样的。9)大量研究表明[3],即使是竞技运动训练,也不赞成早期运动专项化,不能揠苗助长。

第二,不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课程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及全面发展、奠基未来[4],并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科在小学阶段进行选择性学习作出要求。如果有条件的小学高年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选项教学,那么是否数学课也应该进行内容选择,即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生如果选择几何,那么代数就可以不学了?部分学生在艺术课如果选择舞蹈,那么美术、音乐就可以不学了?难道要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一选到底”?即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选项教学,按照培养竞技运动员的方式培养普通学生,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所有学校的,而不是面向有条件的学校;课程标准不是根据几所学校的经验制定的,而是根据全国所有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习规律研制的,是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进行的整体设计,而不是根据个别专家和教师的学术观点制定的。此外,如果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自主选项学习,这些小学生在升入不同条件的初中后,也往往中断了小学高年级自主选学的运动项目,易造成半途而废。

第三,与《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不一致。《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5]。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在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逐渐达到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即应该对九年制、十二年制、十四年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系统地设计不同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目标混为一谈,每个阶段、每个学段都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四,多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均未提出从小学开始选项教学。就这一问题我们也要放眼世界,了解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例如,美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基本动作技能,提高其对运动概念、健身原则、健身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打下良好的体育素养基础;在初中将小学形成的成熟稳定的动作模式应用于游戏与比赛情境中,形成多种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应用能力。英国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逐步增强运动能力和信心,发展灵敏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建立运动技能之间的联系和动作序列;在初中则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自信心和运动技术水平,并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运动和身体活动项目中运用运动技术。法国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竞技活动和艺术活动实践;在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进行运动的必要能力,获得与身体活动、竞技运动和艺术活动相关的能力和知识。德国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自主运动能力、对运动的理解力;在初中阶段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可见,德国与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一样,主要发展高中生的专项运动能力,而小学和初中则是不发展专项运动能力的。俄罗斯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各种运动项目和体育锻炼技能,而不是选项学习;在初中阶段将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形成了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学科领域。澳大利亚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更多和更复杂的基本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要学会选择、改变和应用简单的运动技能;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要求提高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创编出更复杂的运动模式和序列;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建立多种技能,在更复杂的运动条件下提高更广泛的基本运动技能;在初中阶段则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将运动技能和概念运用到各种身体活动中。日本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并提高体力;小学中年级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提高体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提高体力;初一和初二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从事运动的多种实践能力;初三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实践,可见,日本也非常明确,小学也不是选项教学。所以我国在这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时,借鉴了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但并不是照搬,而是根据我国的特点进行了修订。因为我国在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是自主选项,为了体现课程内容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国初三学生可以自主选项进行学习,但是并没有要求小学生自主进行选项学习,也就不需要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3   问题三:高中模块选项教学在内容设计与实施中重要的4个问题

一是高中180节课的每节课名称如何命名?二是180节课的课时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如何体现结构化、递进性与连贯性?三是高中3年全部完成10个模块的教学,是否可以将高中3年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设定在第6模块和第7模块时就能基本实现,而将第8模块至第10模块定位为拓展提升?四是学生中途更换选项内容后,如果与预设学习进度不一致(例如到高二才选学篮球项目),如何确保目标的达成?

3.1  针对“高中模块选项教学180节课的每节课名称如何命名”的回应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模块教学,一个模块是18课时。普通高中新课标发布之前几乎都是以单个动作技术命名体育课,如将篮球第1次课称为“原地双手胸前传球课”,第2次课称为“原地运球课”,这是典型的碎片化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体现,是一种落后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与此不同的是,普通高中新课标发布之后的第一个篮球模块共18节课的名称应分别为“篮球模块-教学第1节课”“篮球模块-教学第2节课”……“篮球模块-教学第18节课”。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教学生学会一项运动,就是要教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不是教学生学会单个动作技术。因此,不能再以原来单个动作技术的课堂教学来命名每节课。因为每一节课主要由准备活动、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体能练习、游戏活动、放松活动等内容组成,而不是由双手胸前传球这样的单个动作技术教学组成一节体育课。

3.2  针对“高中模块选项教学180节课的课时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如何体现结构化、递进性与连贯性”的回应

高中模块选项教学的180節课的课时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体现结构化、递进性与连贯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1)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要包括6个方面,即基本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例如,在篮球课中,从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而言,体育教师对上述6个方面均要教,但可以有所侧重。此外,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运球及投篮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比赛中不可能只是孤立地使用传球动作,一定是与运球、投篮动作紧密联系的。2)递进性就是每节课之间的内容选择与安排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和要求的进阶方面,而且每节课之间不仅关注单个动作技术的进阶性,更要强调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进阶性。例如:针对单个动作技术的进阶性,如果篮球第1节课侧重教授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在此基础上,第2节课侧重教授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第3节课则围绕传球这一个动作技术进行3人交叉传球练习;针对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进阶性,如篮球第1节课侧重教授“传球+运球”和“运球+跑篮”组合技术,第2节课则侧重教授“传球+运球+跑篮”组合技术等。3)从连贯性而言,运动技能的提高需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无论是单个动作技术,还是组合动作技术,抑或战术、对抗练习或比赛,同样的内容在不同节次的体育课中其练习方式、难度和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持续和连贯地反复练习。

3.3  针对“现实教学中,高中3年的10个模块教学很难全部完成,是否可以将高中3年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设定在第6模块和第7模块时就能基本实现,而将第8模块至第10模块定位为拓展提升”的回应

高中教学应该按照普通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完成。在高中阶段一周只有2节体育课,无需将第8模块至第10模块定位为拓展提升,而且高中生的自主选项学习是一年一选项。10个模块或是学练一个运动项目,或是学练2~3个小项目,并不是要求高中阶段必须学习同一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的内容。例如,某一名高中生在高中一年级选学了3个模块的篮球,之后一年选学了4个模块的排球,第三年又选学了3个模块的足球,由此可见,这个过程并不存在拓展提升模块,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也没有“拓展”这个概念。

3.4  针对“学生中途更换选项内容后,如果与预设学习进度不一致(例如到高二才选学篮球),如何确保目标达成”的回应

此问题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一名高中生在高中二年级时才选学篮球,而其他同学在高中一年级时就开始学练篮球,那么该如何开展教学。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是从教学而言并没有问题。首先,在高中二年级才选学篮球的学生虽然更换了运动项目,但是此时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已经提高,这些学生是在这一基础上选学篮球的。其次,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提出的是核心素养目标和要求,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高中阶段,要通过1个学年的篮球课学练3个或4个模块,并且还要与体能练习、健康教育共同使学生达到核心素养要求,因为核心素养不只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包括运动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健康行为、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等多个方面,所以即使某一名学生对篮球运动技能的学习是零起点,但是核心素养不是零起点。此外,学生之间的运动技能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现象。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那些零起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使他们尽快赶上学习进度。

基于上述问题,联系到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的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的认识。首先,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能使学生连续、集中、系统地学练一个运动项目,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整地体验和理解所学的运动项目。其次,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有助于落实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5]。第三,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有助于改变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现状。由此,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下,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有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1)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应坚持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原则。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应首先考虑学习目标,然后再考虑有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为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又是基于核心素养提出的,所有的教学环节也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或模块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具体到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中的每一节课也应该是先考虑学习目标,然后再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又是大单元或模块学习目标在各节课中的具体化,那么每节课选择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应该考虑要有助于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特别强调的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单个动作技术,因为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达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2)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原则上应该教一个运动项目。每个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应该教一个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连续、集中和系统地学练,体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运动项目。而有些同类专项运动技能中的“小项”,技术难度相对不太大、不太复杂或是学习时相对单调和枯燥,可以由2~3个“小项”组成一个大单元教学或几个模块的教学。例如,可以将100 m、跳远、铅球3个“小项”组成18学时的大单元或者一学年的3个或4个模块教学。

3)“小项”组成的大单元或模块不能进行“分离式”教学。例如,18课时的大单元教学不应该2节课教100 m跑、接着2节课教跳远、再接着2节课教推铅球,而应该是前6节课教100 m跑、中间6节课教跳远、最后6节课教推铅球。因为大单元教学强调系统的、集中的、完整的教学。而针对初三的自主选项的72课时组成的大单元教学虽然分成了2个学期进行,但是需要整体设计,并且要考虑一个学年中间隔了一个暑假。要将72学时作为一个大单元,而不能将其视为2个大单元教学。尽管72学时大单元教学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既没有经验,也感到困难,但是应该勇于尝试和探索。对于高中阶段专项运动技能的模块教学而言,以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为例,不应该在某一模块中既教100 m跑,又教跳远,还教推铅球,而应该是第一个模块都教100 m跑、第二个模块都教跳远、第三个模块都教推铅球。

4)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不应该每节课再有教学主题。以往体育教学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教学主题是单个动作技术的教学,如“双手胸前传球”教学主题,这是一个单个动作技术名称,不是教学主题。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强调结构化的教学内容,除了新授的单个动作技术之外,还有组合动作技术、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体能练习、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例如,篮球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篮球运动,学习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所以不能以“双手胸前传球”为教学主题。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中的每节课应该是“篮球第一次课”“篮球第二次课”“篮球第三次课”…… “篮球第十八次课”“篮球第三十六次课”或“篮球第七十二次课”。

4   问题四:是否所有的体育课都需要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

像足球、篮球、轮滑等以技术复习或以比赛为主题运动项目的课堂,本身运动量较大,是否还需要设计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

即使是球类运动项目等也应该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每节体育课进行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原因是:1)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其中,运动能力的一个主要表现特征就是体能状况,体能增强有助于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2)从当前来看,全国存在很多“不出汗”的体育课,以及还存在学生在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很小甚至没有、学生“动”不起来的问题。每节体育课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就能弥补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学生集中听讲时、在基本部分的教师集中讲解示范和纠错时、在基本动作技术学练等情境时学生运动负荷很小的不足,也为学生充分“动起来”“出出汗”提供了保障。3)体能是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不好的学生,专项运动技能也很难学好。我国绝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上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其中除了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问题以外,不重视体能的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体能好的学生,无论学习哪个运动项目都会学得快、学得好。4)体能与健康息息相关。体能好的人往往会精力旺盛、不易疲劳、健康长寿。国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了体能对健康的重要作用[6]。5)体能练习是中小学生在当前和未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中最简便易行和最有效的锻炼方式。当一个人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闲暇时间进行的锻炼更多的是体能锻炼。

大量实践表明,只要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学生就会满头大汗。最主要的是,体能练习可以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堪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如果体育教育工作者无所作为,没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这个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此外,尽管体能与运动技能是相互联系的,但这是两类运动形式,体能有专门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式,如速度、肌肉力量等各自都有多种练习内容和方式,所以运动技能学练对体能产生的效果代替不了专门的体能练习产生的效果,而且有些运动项目对体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足球、篮球、轮滑等运动项目的教学也并不能对所有的体能都产生显著作用,且这些运动项目更需要良好的体能作保障。

5   问题五:如何认识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单个技术动作教学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提到,应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注重采用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學。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时,不是通过反复的规范动作学练掌握与巩固这项技术,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与其他动作技术的衔接学习,难道不会影响这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延伸问题1:步法练习与技能结合的练习是否属于结构化技能学习?延伸问题2:不同的运动项目如何避免单一动作技术教学?

在我国,体育课长期进行单个动作技术教学,使得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标中都没有提到不要学练单个动作技术,而是提出不能一节课仅仅学练单个动作技术,还应该有组合动作技术学练、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动作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单个动作技术的熟练掌握既需要反复学练,更需要通过组合动作技术练习及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运用。例如,过去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即使“原地双手传球”“行进间双手传球”等学练得规范和正确,但是并不能称为真正掌握篮球动作技术,因为只有在真实的和复杂的篮球比赛情境中不断运用相关技术,才能算是真正掌握。过去的“知识中心论”是关注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而现在的“素养中心观”关注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延伸问题1:步法练习与技能结合的练习是否属于结构化技能学习?步法练习与技能结合的练习属于结构化技能学习,因为是将2个动作联系了起来,尽管是浅度的结构化,但是也属于结构化。相较以前的一节体育课只学一个单个动作技术已经进了一步,重视了动作之间的联系。

延伸问题2:不同的运动项目如何避免单一动作技术教学?每个运动项目教学都需要避免仅仅是单一动作技术教学。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是结构化和完整的运动,无论是篮球项目,还是体操技巧项目,都要避免单一动作技术的碎片化教学。结构化教学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1)从课程内容层面,结构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5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则融合和渗透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5类课程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体育与健康完整的课程内容,如体能与运动技能相关,体能与健康教育相关,跨学科主题学习与体能、运动技能都相关等。2)从教学内容层面,以专项运动技能的某一运动项目教学为例,结构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6个方面。3)从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层面,结构化重视知识、技术、战术、体能之间的关联和融合。这尤其体现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之间、技术之间、战术之间、技术与战术之间、体能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联和融合。因此,要摒弃对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不能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动作技术,应注重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每节课应该教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体能练习等内容,这样才能称为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学生通过每节课的结构化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才能学会一项运动,运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例如,篮球教学中的传球-运球-投篮的组合动作技术教学就是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从篮球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重视教组合技术,重视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运动技术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认识,对学生理解什么是篮球并学会篮球运动非常有好处。

6   问题六:课程标准规定的运动负荷的依据是什么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体育品德、增进身心健康的关键和基础。新课标中要求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不出汗”的体育课的问题,使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

6.1  运动密度確定的科学依据

在21世纪初,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好评。该课程模式强调“10+35”,甚至“0+45”。“10+35”即教师用 10 min 左右讲授(实际讲授往往只有 5 min),35 min分配于学生学习,教师完全剔除对教材内容的复制性陈述,只限于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引导和释疑,以及对学习流程的设计、引导和协调;“0+45”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点拨引导、设疑启发[7]。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文化课,而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课更应如此。

Ilyasova等分别以75%和25%的运动密度进行的系列实验研究显示,较高的运动密度是优化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手段 [8]。Petrenko推荐学龄前儿童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范围应为 65%~90%(将65%~70%定义为运动密度较小;将70%~80%定义为运动密度适中;80%~90%定义为运动密度较大)[9]。蔡瑞金的研究结果显示:75%以上的运动密度是健康促进效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价值阈 [10]。李东涛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水平四)30 个班的 1 475 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 16周、每周 4 节体育课的教学实验,其中1~15班为实验班,按照 75%的运动密度进行教学;16~30 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课教学[11]。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在力量、速度和耐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11]。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课采用75%的运动密度能保证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对学生体能发展、技能提高、心理品质改善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6.2  运动强度确定的政策依据

欧美一些国家有关身体活动的建议是,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 min的中高强度运动,并且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每周至少3次的骨骼负重运动[1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身体活动的建议是,5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要进行至少60 min的中高强度运动 [1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 h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14]。

6.3  运动强度确定的科学依据

1)靶心率也称运动中最适宜心率。计算公式为:靶心率=(220-年龄)×70%~(220-年龄)×80%。例如,18岁高中生靶心率为:(220-18)×70%~(220-18)×80%=141.4~161.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最适宜运动心率还要高于这个范围。

2)英国儿童青少年运动科学主席G.Stratton将体育课运动强度分为3种,并且通过Karvonen法计算了心率储备百分比,由此计算得出了各个运动强度对应的心率(见图3)。

3)我国学者王瑞元主编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中建议,合理的运动强度应在140~160 bpm之间[16]。董翠香等根据相关文献推算得出,平均心率在140~160 bpm时的运动强度最适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7]。

4)国内外学者的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运动强度范围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如Davis等招募7~11岁肥胖儿童进行了为期15周、每周5次、每次40 min、平均心率大于150 bpm的有氧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了CAS认知评估系统测试[18]。该实验结果显示,肥胖儿童在干预后的计划能力显著提高 。在另一项研究中,Davis等经过研究发现,持续13周、每次40 min、平均心率为(166±8)bpm的运动干预可以提高7~11岁肥胖儿童的注意力和数学成绩[18]。 Jeon等招募了40名15岁的健康男性中学生,随机将他们分为4个组:低运动强度组、中运动强度组、大运动强度组和拉伸组,运动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4次的强度不同的运动干预,运动干预结束后第2天上午9点检测各组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结果显示,中等运动强度 [(142.40±1.89)bpm]和大运动强度 [(162.25±2.43)bpm]均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记忆水平,而中低运动强度[(121.18±2.24)bpm]对工作记忆无显著影响[19]。刘茂参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设计了水平一的体育课(平均心率为145 bpm),并且随机选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各2个班为教学对象进行了为期12周、每周3节体育课的干预,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班(常规体育课)相比,学生50 m跑、1min跳绳、坐位体前屈和功能性运动测试(FMS)成绩均显著提高[20] 。申亚雄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设计了水平二的体育课(平均心率为150~155 bpm),随机选取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各2个班为教学对象,同样进行为期12周、每周3节课的干预[21]。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班相比,学生的50 m跑、1 min跳绳、坐位体前屈和FMS成绩显著提高[21]。

6.4  对运动负荷存在的疑惑与回应

1)75%的运动密度否定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用?回应:75%的运动密度的体育实践课提倡教师将学生在集体停顿时进行讲解、示范等的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在一节40 min的体育实践课中,教师进行10 min的集中讲解、示范等是足够的,学生在其余30 min左右的运动过程中,教师依然可以提示和点拨。因为体育课是“运动课”,而不是“说教课”。

2)140~160次/min的运动强度会出现安全事故?回应:该运动强度既有政策依据和科学依据,又有实践支撑,是一个区间标准,每名体育教师都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无论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验基地学校的常态课,还是过往每年举行的2次全国性的展示课,亦或是其他的有关活动,从未出现过一例安全事故,因为这是体育课中最适宜的运动强度范围。

3)从健康角度而言,只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就可以了?回应:这是得到部分研究证实的,但是这样的结论是针对所有人群而言的。当然也有许多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甚至有的研究者认為大运动强度有利于老年人的长寿和健康 [22]。而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儿童青少年,运动强度的设定既要考虑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也要考虑运动的效果和教育作用,还要考虑对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综合作用。

4)新授课是否能达到中高运动强度?回应:新授课这一概念还是停留在以往对单一动作技术教学认知层面。课程标准强调的是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没有“新授课”这个概念。即使学练新的单个动作技术,也应该通过多样的练习方式,例如与其他动作技术的组合练习、在对抗练习或比赛中运用,这样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平均心率只达到136次/min,这堂课是高质量课吗?回应:达到140次/min是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最低要求,达不到最低要求肯定不能视为高质量体育课。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平均心率应该不低于140次/min。

6)中高运动强度是指课外体育活动?回应:这一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在我国,如果连体育课堂教学都无法达到中高运动强度,那么指望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就完全是奢望和不切实际的。

7)篮球课和足球课可以达到中高运动强度,健美操、武术、技巧课难以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回应:如果篮球课或足球课还是像过往的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动作技术,也达不到这样的运动强度。如果武术课还是进行“比划式”的动作教学,技巧课只是进行“成桥”动作练习,更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而如果进行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并且使学生参与对抗练习、教学比赛或成套动作的展示,结合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都需要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还有游戏活动和教学辅助性练习,所有学练项目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8)每节课能达到一样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吗?个别专家与教师质疑:每节体育课没有必要达到这样的统一要求,并认为要考虑课的类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比赛课等)、不同学段的课(例如:小学体育课、初中体育课、高中体育课)、学练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例如:武术课、排球课)、不同季节的体育课、城市学校或乡村学校的体育课等。回应: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每节体育实践课都要达到要求的运动负荷。只要教师想做,就能够达到这样的运动负荷。

7   中小学学校体育领域中需要注意的三大问题

7.1  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提出:“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实施计划的要求制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2]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提出:“课程实施计划应从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设计中” [1]。可见,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及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制定各种教学计划。但是当前的大多数学校一般没有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水平或学段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模块/大单元教学计划,而只有课时教学计划。没有上述的各种教学计划,反映出学校和体育教师缺乏整体的思考,导致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碎片化的教学,而不是结构化的教学。因此,中小学应该从整体改革和发展的角度补齐上述教学计划。

7.2  不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进行教学

据调查可知,不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进行教学主要表现为:1)许多高中没有按照模块进行教学;2)许多学校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还是每节课教单个动作技术;3)许多学校的体育实践课还是不让学生进行对抗练习或比赛;4)许多学校的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还是动不起来,达不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提出的运动负荷要求;5)许多学校在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缺乏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即使有也存在时间太短的问题,且练习内容单调、练习手段单一;6)许多学校没有进行健康教育的教学;7)许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跑圈和做操,课外活动内容和手段都很单调和单一。

长期的实践和事实证明:上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低效的,也是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堪忧、学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三大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导致体育教师不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进行教学的主要原因有:1)许多体育教师不阅读或不认真阅读体育与健康新课标;2)许多体育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旧观念和旧方式上体育课;3)许多教学展示活动还是以陈旧的标准在要求体育教师展示;4)许多地方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还是以陈旧的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为主。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代表了国家意志。其次,课程标准代表了先进的教育和课程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再其次,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经过了持续学习与思考、广泛听取意见、反复集中讨论、不断修改完善的民主化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后,课程标准不是个人学术研究作品,而是公共产品,超越了个人观点和个人经验。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进行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就是高质量的体育课,反之就是低质量的课。今后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体育与健康交流课、展示课及检查课,也应依据课程标准来评价质量高低。

7.3  一些体育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推进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欠缺,主要表现在:1)一些体育教师等待、依赖的思想和行为严重,缺乏主动思考、实践探索的态度和行为;2)一些体育教师习惯于使用了多年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样做感到轻松、方便,不想进行课程改革;3)一些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更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满足于将每节体育课上完;4)一些体育教师将自己工作不认真、不投入总是归因为外部因素,如校长不重视体育、待遇与其他学科有差距、学校体育场地条件较差,为自身没有做好工作找理由;5)一些体育教师凭个人感觉和想象,认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和要求做不到。

8   结束语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20多年来,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与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前进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去解决。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各所学校和每名体育教师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态度,这是做好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本。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教學工作中有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状态,而且要有对教学工作主动钻研、大胆实践的精神。这既是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简言之,体育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注释:

①该图内容来源于Seefedt于1980年参编的《运动表现中的心理学》一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FRANK J. Elementary school-not too early for interscholastic sports [J]. The Physical Educator, 1965, 22(1): 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3-

04-18].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

09.htm.

[6] KUBIEVA, SVETLANA S.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for the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the level of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2019, 19(1):703-709.

[7]  王厚红. 学习中心教学:历史演进、学理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教育论坛,2023(2):85-92.

[8]  ILYASOVA A,ERZHANOV Z. Optimiz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school learn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J]. Education Physical Training Sport,2014,93(2):21-28.

[9] PETRENKO H. The innovative trends in the method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age of 5~6[J]. Journal of Education, Health and Sport,2015,5(10):306-317.

[10]  蔡瑞金,季浏,尹杰,等. 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93-102.

[11]  李东涛.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效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8.

[12]  郭强,汪晓赞. 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透视与解析——基于美、欧、亚、澳四大洲的特征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1):98-104,127.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R].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14]  健康中國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07-15)[2023-04-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15]  STRATTON G. Childrens heart rates during british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97, 16(3): 357-368.

[16]  王瑞元.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587.

[17]  董翠香,吕慧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点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J]. 体育科学,2020,40(6):24-31.

[18]  DAVIS C L, TOMPOROWSKI P D, BOYLE C A, 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overweight childrens cognitive function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07, 78(5): 510-519.

[19]  JEON Y K,HA C H. The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y on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memory in adolescents[J].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17, 22(1):1-6.

[20]  刘茂.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水平一学生体能练习方案设计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1]  申亚雄.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水平二学生体能练习方案设计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2]  STENSVOLD D, VIKEN H, STEINSHAMN S L,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for five years on all 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the generation 100 stud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 371.

收稿日期:2023-05-01

基金项目: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研究成果(JCSZDXM2022002)。

第一作者简介:季浏(196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青少年运动促进健康。E-mail:lji@tyxx.ecnu.edu.c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莆田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专题实施调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