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引导手段,绘本阅读活动中也必不可少,巧妙的追问就是阅读活动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更是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孩子活动的情况和问题的发展,制定教育方针和调整方式,注意对幼儿的思维做及时的疏导、点拨。笔者尝试结合同伴或自己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借此寻找到教师在绘本阅读活动中的一些追问策略,来引发幼儿深入思考绘本的有关问题,巧妙地运用“追问”这把知识钥匙来打开幼儿深度学习的大门。
关键词:绘本阅读;深度学习;追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1-0001-06
一次精彩的阅读活动,就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是师幼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彰显个性的过程;还是幼儿与读本之间的对话。但是幼儿的思考以及对绘本内容的理解,缺乏多维度、深层次,往往是浮于表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契合时机的追问,引领幼儿独立思考,帮助他们逐渐突破阅读瓶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通过多年努力实践与研究,对如何在绘本阅读中巧用追问来促进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深度学习,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思路和想法,具体如下:
一、 首尾相连,步步为营
在班级里总有一些喜欢抢着回答问题,却总是抓不到老师提问的重点,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的幼儿。我们有时候会忍不住去责怪这部分孩子心太急,但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真的就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吗?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活动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刚开始设计的问题就不够恰当,那孩子也就自然也无法明白老师提问的寓意。那么当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提问确实失误之后又该如何弥补,如何将已经偏离轨道的幼儿重新引导回归正题呢?笔者想这时可以尝试运用到追问策略之一——“首尾相连,步步为营”。也就是说要运用追问来弥补设计问题上的不足,走包围式路线,帮助孩子突破难点。
例如在阅读活动《边界》当中,教师本次活动中一个很重的细节就是要让幼儿感受到门是我们人类家的边界,从而延伸出来理解到生活中、自然界中边界无处不在。针对活动的重难点,教师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家有没有边界?什么是家的边界?”这个问题一出来,本来老师预想的是孩子们一定会马上理解,但还没等大家都想清楚,那些喜欢抢答的幼儿就马上喊了起来“门没关紧,小偷就会进来”“有很多坏人,门还要有密码”“家里也和我们幼儿园一样要刷卡”等,就这样其他孩子也开始乱了套,随便回答起来,这下看似场面讨论十分热闹实则都是在答非所问,而教师这时并没发现问题的所在,而是给予了总结:“你家的铁门就是家的边界。”孩子们听得是一头雾水,谁也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提问的用意。这也就给活动的后续开展设置了障碍,由于重难点刚开始没有得到突破,所以孩子们后面的阅读都几乎要靠老师来点拨才能理解清楚画面中的内容,感受到“边界”的意义,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很忙、孩子很蒙,活动重难点更是难以得到突破,最终草草收场。
其实活动后我们讨论了在孩子们回答出了“刷卡进入”这个具有提示价值的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准确把握时机从刷卡入手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首尾相连,步步为营”的追问策略,以从小区—幼儿园—班级—家庭这样包围式的路线进行追问。如:刷卡进入的地方是哪里(幼儿园、小区的大门等)?刷卡之后进入幼儿园要通过哪里(门)?所以这道门就是幼儿园的边界。进入班级又要通过哪里(门)?所以班级的门就是班级与班级间的边界;那进入我们的家也必须通过哪里(门)?所以家里的门(就是我们家的边界),这样的追问才能弥补教师提问上的不足,帮助孩子轻松理解“门是家的边界,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边界”,突破活动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生活中、自然界中无处不有边界也就顺理成章了。
又如在阅读活动《地球的呼吸》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没有了新鲜氧气,人们只能戴着氧气罩生活的悲惨境况。可是老师设计的提问却是:“这是什么地方?”孩子就直观地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车站、马路。”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车站?”幼儿回答“因为有车子,就是车站”之后便没有了下文。其实这时如果教师继续追问:“对呀,车站里停着这么多的车,这些车一开动起来就会排放出什么呀?”想必孩子一定会说:“会排出很多的废气。”那就可以继续追问:“排出这么多的废气人们会感觉到什么?我们会怎么生活呢?”相信老师的及时调整一定会让孩子们懂得老师提问的真正目的,孩子们一定能回答出更多富有价值的内容,达到双向互动、互赢的目的。
这样的追问策略就是当第一个提问不够明确孩子无法理解时,老师要善于调整围绕最初的话题用一连串比较细碎的追问来弥补,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幼儿一定能慢慢突破绘本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从而激发他们愿意深度学习、继续探讨画面的兴趣。
二、 削枝强干,直达目標
如果说刚才的追问策略适合于能力不足、主要依靠老师引领的部分幼儿,那么我们还应该重视那些虽能积极开动脑筋,但却因为观察不够仔细而出现问题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或是只回答到一部分内容的大多数幼儿。因为在阅读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产生一些热点问题,参与回答的面较广,在谈论中也一定会出现我们所需要的正确答案,但势必也有些谈论是可有可无或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那么该如何去伪存真、直达目标呢?这时第二策略——“削枝强干,直达目标”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其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画面,整理思路链接思维,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这也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才能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例如在阅读活动《不是那样,是这样的》当中,笔者想让孩子们在自己观察画面的基础之上尝试梳理出:小动物们从“快乐相处—争吵—尝试说服对方—继续争吵—和好”的这条故事主线索,这也是这本绘本情节不断峰回路转的精妙之处。笔者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觉得小动物们在一起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样开放式的提问会激发孩子的回答热情。有的说:“狐狸、熊、松鼠和獾在吵架!”有的说:“狐狸很狡猾,说的话都是说自己的好,它是骗人的。”有的说:“熊说的才是正确的,其他动物都只看到一点点就说话了。”更有孩子直接讨论开了:“我喜欢松鼠,不喜欢狐狸”“我喜欢熊,不喜欢獾”……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样一本看似灰蒙蒙的绘本却充满了喜爱,各种话题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似乎都看中了第二部分吵架的内容,完全忽视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只在乎争吵的过程,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将绘本前后联系起来完整表述。发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后,笔者明白是时候要追问了:“你们都看出来他们在吵架了,那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一页的画面内容,看看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他们到底为什么会争吵呢?”这下孩子们可认真了,安安静静地前后翻阅着绘本,不一会儿不一样的答案出来了:“其实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只不过是因为狐狸尾巴太大碰到了其他小动物的建构作品才发生了争执的。”“对呀,他们本来挺好的,就是谁也不让谁才会吵架的。”笔者继续追问:“嗯,看来大家说得似乎都有道理,那么争吵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绘本中有告诉我们答案吗?”孩子们又拿着绘本,一边看一边说开了:“不是不是,你看后面他们就不再争吵了。”“对,他们合作搭桥玩得可开心了!”“是呀,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团结友爱,这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原来他们就是好朋友后来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了,不过还好后面又和好了”……
又如在另一个老师开展的阅读活动《边界》当中,虽说孩子缺乏对“边界”的认识,但是这位老师就是奇妙地运用了“削枝强干,直达目标”式的追问策略,孩子们不仅可以整理思路对边界的含义充分理解,同时还可以链接思维讲述出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边界。一开场教师运用了“灰太狼抓小羊”的游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边界的力量,游戏后教师的提问:“为什么灰太狼抓不到小羊呢?”幼儿纷纷举手回答,幼儿1:“因为小羊跑得很快。”幼儿2:“因为小羊跑回家里把门关起来,灰太狼就进不来了。”幼儿3:“小羊躲在家里。”幼儿4:“沸羊羊跑得太慢了,门和围墙都关起来了。”这时老师就顺势用手指着现场游戏情境,比画着小羊家的“门和围墙”追问:“是的,那么这是小羊家的什么呢?(门)那这又是什么呢?(围墙)因为有了它们小羊才没有被抓走,所以围墙和门就是小羊家的……”孩子马上回答:“边界。”等幼儿直观感受到了什么是边界后,教师又链接刚才的问题追问:“什么是边界?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边界呢?”孩子们这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很多生活中的边界,如小区门口有个保安待的亭子就是小区的边界、幼儿园娃娃家外边的栅栏、楼下的围墙等。有了丰富的前期经验,后期幼儿都能够仔细观察绘本画面中的各种“边界”,就算是“国界线”这种晦涩难懂的边界寓意,中班的孩子也能很轻松地理解。
“削枝强干,直达目标”的追问策略,厘清了幼儿的思路,删除加链接,帮助孩子们修剪了“问题枝叶”留下了“强壮主干”,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同时这种策略也能促使本身就喜欢积极开动脑筋的大班幼儿真正动脑,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自己去深入挖掘绘本的中心思想,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 追本求源,深入精髓
追本求源,也就是抓住问题细节和故事内容的根本,帮助孩子不断推进对绘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来说在阅读活动中理解故事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这样的追问形式,引起幼儿的思考、讨论和回答。当然,这个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通过几个逻辑紧密的问题,逐步推进,引导幼儿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绘本的精髓。
以阅读活动《南瓜小房子》为例,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挑选了四幅特定画页,比如第一幅画面是小老鼠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温暖的南瓜房子里看着书,笔者设置了“小老鼠正在南瓜房子里看书,咚咚咚,谁来了?”“你觉得小老鼠会帮助小动物们吗?为什么?”等追问问题;第二幅画面是小老鼠在风雨中帮助小动物们进入南瓜小房子躲雨,笔者设置的问题是“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小老鼠是怎么帮助小动物的?”“小老鼠帮助了大家,小动物们应该对它说什么呢?”等,就是通过这样一组组有梯度的跟踪追问,从易到难帮助小班的幼儿也能慢慢地从简单画面入手找出故事的细节部分,通过小老鼠的切身体会,悟出助人为乐的道理,全面、具体地理解了故事。
追本求源的问题设计还可以使大班孩子在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绘本的精髓。
例如《会走路的树》是一本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绘本,里面的树很乐观想要变成一棵会走路的树去感受世界,但故事的结尾在它变成车后就戛然而止了,那么如何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让阅读更加精彩呢?开始的提问中笔者让孩子们讨论:“这辆车会去干什么?做什么事?”孩子们的回答大概一致,去玩、去载人。正好这段时间是四川地震频繁发生期间,孩子们对此印象深刻,笔者就抓住这个热点启发追问孩子们:“如果你是这辆车,你会帮助人们做些什么?”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变成救护车,载病人到医院看病。”“我会变成房子,为小朋友遮雨。”“我会变成棍子撬那些倒下的房子,把人救出来。”“我会当公共汽车,为人们载水。”……这就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激发幼儿深层次理解绘本表达的寓意,培养幼儿从小怀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
在《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笔者在与孩子通过绘画树的生命圈,了解什么是生命圈后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圈?”这个追问让孩子能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多角度的表达,有的说:“蚕宝宝吃桑叶结茧以后会变成飞蛾,还会生出小宝宝,小宝宝长大后又会变成茧……”有的说:“小鱼变大鱼、大鱼又生出小鱼。”
初看这些问题感觉既简单又独立,然而在逻辑衔接上教师注重的是逐层深入,突出重点,伴随幼儿对绘本的“最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追问,把幼儿引向绘本故事内容的深处,使他们更真实、更直观地直面绘本的精彩世界,这样的追问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四、 注重情感,鼓励表达
追问策略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并且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从而使孩子们除了故事内容的理解,还能注重故事情感和鼓励自我表达。因此针对幼儿阅读的特点,追问策略也需要突出情感寓教的教育方式。
例如在《小兔子吃萝卜》的阅读活动中,笔者先引导孩子仔细观看插图,了解故事情节;然后结合故事情节来强调蕴含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这个故事中,小兔子虽然很听话,但它却偷吃了妈妈买来的胡萝卜,这样会让妈妈担心。接着,老师让孩子说出他们认为小兔子偷吃胡萝卜的原因,并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小兔子想什么才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妈妈的谅解呢?”等问题。然后在引导幼儿理解情感复杂性和多元性方面,老师采用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追问的方法。
例如“小兔子为什么害羞?”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小兔子的性格特点以及背后的原因。或者问“妈妈会因为不听话生气吗?”这个问题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另外,问:“怎样才能让妈妈心情愉快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幼儿思考如何处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这些围绕绘本蕴含的情感来追问的问题,可以让幼儿了解情感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灵活调整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产生的情感。
在幼儿阶段,自我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提高自身价值感和信心。而绘本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旨在通過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表达来实现更好的阅读效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老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首先,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绘画、贴纸、手工等,以满足孩子们不同的表达需求。例如,在进行《小兔子吃萝卜》这本绘本阅读时,老师可以让孩子画出对故事情节的感受,或者利用卡片和贴纸等材料创作展示板,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口头表达机会。老师可以与孩子在小组或个人交流中开展讨论,问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并鼓励幼儿回答。例如“你认为小兔子做错了吗?”“如果是你,怎么做才能得到妈妈的谅解?”等。
总的来说,追问策略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注重情感寓教和鼓励自我表达,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并且增强幼儿对情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合理设计问题并注重反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五、 发现不足,灵活调整
在班级还有一部分幼儿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在活动中基本都是倾听者,提问中非常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其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早已经提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应当及时关注这部分幼儿,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不一定是要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应当学会灵活在不同场所不同时段运用个别交流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表达,这样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深度学习。
就像在一次阅读区活动中笔者观察到一群女孩正在阅读绘本《勇敢做自己》,爱漂亮的小女生们看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但也有一个叫希希的孩子只是在旁边静静地听同伴讲述,从未说过一句话。于是笔者走进阅读区和她聊起来:“你喜欢这本绘本吗?”“喜欢。”“那你看到了什么呢?”“鱼。”笔者追问:“什么样的鱼?”她想了想说:“黄色的鱼、蓝色的鱼还有花花的鱼。”笔者马上给予鼓励:“不错,你观察到了鱼的外形特征,而且也能用长长的句子来讲述。如果让你用一个好词来描述一下这些鱼可以怎么说呢?”这个问题显然难住了她,笔者尝试换了一下追问的问题,改用填空式追问策略:“像这些红的、黄的、花的鱼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修饰……”她突然茅塞顿开:“五颜六色、各种各样!”旁边的小姑娘忍不住也参与了进来:“还可以用漂亮的鱼、活泼可爱的鱼呀!”笔者给予肯定:“非常好,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好词来描述这些鱼,可以怎么说呢?希希你先来试看看吧!”她想了想说:“我看见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鱼。”笔者乘胜追击:“那如果让你也用好听的词来说说这些鱼的不同动作或者造型,你可以吗?”她看看笔者,笔者点点头,她又看看同伴,同伴也点点头,这次她终于放松下来慢慢地讲开了,旁边的小女生们也随后说了起来……
就是在教师灵活调整各种追问策略后,这些幼儿才逐渐掌握了怎样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这就好比从花心开放出三两片单薄的小花瓣,为了让它变得更美,教师就要通过追问来“浇水施肥”,让它继续开放,最终怒放。
六、 创新模式,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决定孩子乐于参与活动的先决条件,3~6岁的孩子正处于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阶段,“新”可以吸引孩子的目光,所以追问如果一直都是用一种既定的形式来进行,久了孩子们就会丧失回答的激情,回答的面也会更加狭隘。
(一)角度新
以往我们的提问都有一定的模式,如针对书的名字、情节、人物、画面内容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降低了孩子的语言敏感度,也降低孩子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换个角度进行提问可以使孩子兴趣盎然。如在《地球的呼吸》中,就打破了这个模式,老师通过让幼儿自行阅读,寻找里面看得懂和不理解的画面,再提问:“你看懂了哪页?它说了什么?哪页你看不懂?”从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笔者则通过“看一看书中的画面告诉了你什么?文字中哪些内容是画面没有告诉你的?”“如果你不认识字要看什么呢?你发现了哪些精彩的部分?”等问题,这样满足了一部分孩子们识字的欲望,也让不会识字的孩子保持兴趣,激发了更多的孩子想去看、认真看、仔细思考,拓展了新的回答思路,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立意新
俗话说“旧瓶换新汤”,从另一个切入点进行提问,而不是继续坚持以往那种边翻书看边进行逐页提问、逐页理解的方式,从书的精华入手,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在《地球的呼吸》中,教师通过人戴着面罩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你们看看这里的人怎么啦?”幼儿惊奇地说:“他们都戴着面罩,真搞笑。”教师紧接着问:“你们猜猜他们为什么会戴着这个面罩。”孩子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他们生病了。”“那里没有空气。”“你瞧,里面有辆车,一定是尾气太严重了。”“你看,画面灰蒙蒙的,那里的天气不好。”……在孩子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后,再请幼儿说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多种树”“少开车”“垃圾要分类”……从新的角度提问,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小小追问里面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教师的追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想成功运用“追问”策略,需要教师灵活地教学,迅速捕捉幼儿答问的倾向与不足,同时作出及时判断、反应,再组织起合理的新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雯.以教师有效回应方法提高幼儿绘本阅读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4(22):182.
[2]张恩凯.基于绘本的幼儿园表演游戏指导策略[J].鹿城学刊,2022(34):77-79.
[3]徐海燕.有效追问,成就精彩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7(6):84-85.
[4]郑琴.在阅读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以大班绘本《好长好长的名字》为例[J].文理导航,2017(15):98.
[5]金脊梁.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巧问”策略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6):256.
[6]蔡諝.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深度学习[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171-172.
[7]段晓红,高榕.聚焦绘本主题探究 推进幼儿深度学习[J].动漫界:幼教365,2022(28):38-39.
[8]娄龙雁.绘本在学科深度学习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8(11):72-75.
[9]刘璐.图画书阅读中父亲与幼儿语言的研究——基于CHILDES系统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喻静(198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厦门市湖明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