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靖 种劼琳
[摘要]以2018—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中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里的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立项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主题以及课题主持人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存在职业教育领域课题立项数目不断上升但课题区域分布不均衡、责任单位多样化但比例失衡、研究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侧重程度不同等问题。对此,未来职业教育课题立项应:加强区域联动研究,构建协同创新中心;激发研究活力,调动各类机构研究的积极性;注重研究主题范围,加强理论与实践共振。
[关键词]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定量分析
[作者简介]柳靖(1977-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种劼琳(1998-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11-07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是教育知识生产的主渠道,国家规划导向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每年在教育学学科设置的研究支持项目,是“教育学领域研究的最高级别项目类型”②,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科学研究方向,能够引领职业教育决策的制定和教学改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教育知识生产方式的输入端入手”③,聚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年度课题立项名单”中的职业教育课题,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把握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国家级课题的内容、空间格局和职业教育科研特点,总结目前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教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国防军事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15个学科类别。本研究采用一致性抽样法,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18—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作为研究样本。五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1453项,其中,职业教育类课题332项,包括年度课题146项、西部项目课题10项、教育部课题(含教育部重点和教育部青年)176项。为控制研究变量,本研究仅选取年度课题项目即包含国家重大、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课题在内的146项进行统一的分析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课题数量”“区域分布”“研究主题”“隶属单位”“项目负责人”五个方面,运用Excel和Nvivo11软件对立项数据信息进行归类、编码和处理,继而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立项数量
1.总体数量变化。表1显示:2018—2022年职业教育课题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比例不断增加,五年间由8.2%增长到12.5%,但分阶段来看,各年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2018年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收官之年,成果丰硕,使得职业教育备受关注,相关课题立项迅速增多,由2018年的8.2%增长至2019年的10.7%。2019—2021年,各行各业受新冠感染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职业教育各方面平稳发展,课题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所占比例均低于10%。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使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1—2022年课题立项数量迅速增加,所占比例也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不断制定和施行有利于职业教育發展的政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发展前景良好。
2018—2022年,职业教育课题总量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比例平均占9.96%,说明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当前职业教育科研的受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较小。在所有等级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领域的国家重大课题4项,占比1.3%;国家重点课题5项,占比1.6%;国家一般课题118项,占比37%;国家青年课题19项,占比6%。在四种类型中,只有国家一般课题的立项率高于9.96%,表明在我国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层级中,职业教育科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课题立项单位隶属系统数量。通过分析立项课题的责任单位隶属系统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课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研究队伍分布情况及其科研实力。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国家级立项课题大多数隶属高等学校,共计87项,占总体立项数量的69.86%。其中,“双一流”高校共49所,占立项单位总数的33.56%;教育部直属高校共53所,占立项单位总数的36.3%。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是高等学校,其具备明显的人才优势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作为职业教育主要活动场所的职业院校,立项数量为44项,占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30.14%,表明职业院校应在理论方面加强关注和倾斜,科研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他11项分别隶属国家级或省级研究院所和中小学校,仅占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10.27%。已有结论反映出,我国除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外的其他层级和类型的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关注较少,要达到职普融通、职普并行的目标还需要努力。
2018—2022年,共有96家单位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课题立项。14家位于江苏省,占总数的15.07%。值得注意的是,这14家单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均设有产学研合作平台。由此可见,江苏省职业教育有效融入各种教育类型中,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与江苏省正式启动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苏南模式”,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样板”,带动了江苏省各级单位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江苏职业教育进行研讨,极大地推动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北京市课题立项单位数量占总数的14.38%,说明其通过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产生的“虹吸效应”不断吸收优秀教育学者。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占据总量的8.9%和7.53%,说明其依靠经济发展速度快、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了职业教育科研的迅速发展。山东省内立项单位数量为8所,占总数的5.48%。凭借经济实力和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开展职教高考试点等工作,山东省跻身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列,极大地激发了职业教育科研活力。
(二)课题立项区域分布
根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制度及分类标准(17)》规定,除港澳台外,我国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具体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依据2013年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区域地理》规定,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具体包括:北方地区为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安徽北部;南方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中西少的现象。表2显示,2018—2022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体数量上,南方地区各单位课题立项数量明显多于北方地区,南方与北方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历年立项课题数量涨幅可知,北方地区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幅度大于南方。从立项课题数量可以看出:南方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较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倾向于到南方实现自身的科研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热点聚焦于南方职业教育。从变化趋势上不难看出,近年来受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虽然北方地区的各类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仍然与南方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留住北方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水平。
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见表3。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区域课题立项数量远超其他区域,共有101项;中部地区有23项;西部地区数量仅为14项;东北三省五年间共获8项国家课题立项。这表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居民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思想较开放,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以及思想变化速度较慢,影响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从2016年起,受东北全面振兴政策的扶持,东北地区谋求产业转型,急需高技术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的需求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四个区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东部、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东北地区呈现稳定发展趋势而中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趋势。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教育、经济扶持政策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西部和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此后,中部地区课题立项数量明显提升,这表明国家政策在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立项课题研究主题分布
利用Nvivo11软件对2018—2022年的立项课题题目进行词频查询,在剔除部分与主题无关的词语后,共获得184个相关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为“体系”“院校”“模式”“机制”,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为“培养”“融合”“实践”“路径”等词。由此可见,在2018—2022年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中,研究角度较为宏观,聚焦于体系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院校建设,以建设和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为目的。
主题分布主要涵盖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内容两大方面。在教育层次上,“高职”出现13次,“本科”出现13次,“中小学”出现3次,“高等教育”出现2次,说明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出现11次,“乡村振兴”出现9次,“劳动教育”“产教融合”“STEM教育”各出现8次,涵盖教育主体、教育种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领域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同时,还出现了“中国化”“历史”“欧洲”等词语,说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不断趋于国际化,且重视横向历史研究和纵向跨国比较研究。
(四)课题主持人统计分析
课题主持人是整个课题申请和立项过程的主体,通过分析2018—2022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主持人的年龄、性别、职称、留学经历和任职等变化,可以更好地观察、总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律,从而得出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改进趋势。2018—2022年的146项课题中,主持人共计145人,其中仅有刘奉越教授五年主持两项国家一般课题,其他144位主持人五年内平均仅主持一项课题,呈现散点式不连续分布。
1.年龄变化。根据《202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公告》对国家青年课题申请人的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来划分年龄阶段,主要分为35岁及以下、36~50岁、51~59岁和60岁及以上4个阶段。其中,2018—2019年35岁及以下人数为0,2020年起逐年增长;36~50岁的人数呈现上涨趋势,2022年增长至21人,达到人数峰值;50岁以上的两个年龄阶段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59岁的人数多于60岁及以上的人数。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课题主持人正面临更新换代,科研队伍逐渐年轻化,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术研究的中流砥柱,年轻教师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肯定和认可,为职业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力量。
2.性别占比。男性主持人数量始终多于女性主持人的数量,2018—2020年男女性别差异不断增大,2020年男性数量与女性数量相差16人,达到最大差距值。从2021年起,女性数量开始上涨,2022年仅比男性主持人少1人。从性别占比变化来看,男女主持人比例变化趋势相反,男性主持人占总人數的比例总体缩小,女性比例则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承担国家级课题主持人的女性学者数量不断增加,男女比例渐趋平衡,这也表明女性学者在学术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学者跻身于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队伍,成为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3.职称变化。职称代表教师的学术研究、教学水平和工作成就,是其专业素质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表现。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同,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层次也不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是立项课题的中坚力量;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人数总体呈上涨趋势且涨幅较大;中级职称(讲师)人数变化波动幅度较大,2018、2020年数量为0,2021年人数达到峰值。此外,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和中级职称(讲师)在国家一般课题与国家青年课题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表明近年来中级职称的教师科研水平逐渐提高,学术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可知,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正高级职称是立项课题的主力军,同时越来越多其他职称的教师也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教师之间的科研竞争日益激烈。这不仅激发了职业教育学者的科研活力和研究积极性,也推动职业教育向着更新、更多的维度发展。
四、研究结论
(一)课题立项地区分布不均衡且差异明显
通过分析国家级立项课题数据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数量差距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课题立项数量远超中部和西部,南方课题立项数量高于北方。从具体地区来看,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五省市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地域优势明显。结合已有研究发现,立项课题的区域差距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类型,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基础和教育实力。各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GDP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前五的区域中有4个省份重合,表明雄厚的经济实力能促进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该地区的职业教育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强有力支持。同时,教育实力有助于增强课题立项竞争力。立项课题数量多的地区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吸引了更多的科研人才,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氛围影响着科学研究,而课题研究边缘地区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體制与运行机制”④,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也无法有效阻止原有人才的流出。科研人才的不断流失形成了科研洼地,造成学术研究能力和成果存在区域化差异。
(二)立项课题责任单位多元化但比例失衡
在立项课题责任单位隶属系统的分布统计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责任单位呈现多元化特点,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央或地方研究院所、中小学都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其中,普通高校承担了69.86%的课题,位居第一,说明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题研究中,普通高校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30.14%的课题,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近两倍的差距。由此可见,职业学校承担的课题数量不断增加且上升空间大,急需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或地方研究院所承担了7.53%的课题、中小学承担了2.74%的课题,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学术研究责任单位比例失衡,科研院所和中小学参与职业教育科研的程度较低,对职业教育的科研兴趣有待提高,同时也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涵盖的范围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拓展。
(三)立项课题主题理论与实践结合但侧重程度不同
分析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发现,大多数课题以体系、机制建设研究为主,如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职业在线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等。显然,研究主题偏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围绕职业教育属性而来的传统概念群”⑤,更侧重宏观层面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更看重课题研究对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构建新型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绩效的作用。相比之下,对于由政策活动和教育实践产生的热点词汇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互动较少。由此可见,在已有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中,学者和机构对职业教育实践应用效果的关注度不高,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研究。职业教育国际比较主题的研究也较少,仅占0.41%,研究内容集中于分析各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说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还有待拓展。
五、建议
(一)加强区域联动研究,构建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为科研弱势地区,是我国各类教育立项课题区域分布的特征之一。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实力的差异,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和成果差距明显。为此,要充分考虑客观发展规律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依靠政策、财政、法律等手段”⑥,建立跨区域学术协同创新联盟,有效融合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强区域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因此,要充分调动不同区域的优势:利用东部地区的先进引领优势,推动科研创新进程;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优势,为东部地区的发展输送充足的人员补给、为西部地区的进步提供优秀的教育与研究资源;把握西部地区政策扶持的保障优势,鼓励并吸引优质科研人员和学者扎根西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在加强各区域间职业教育联系的同时,提高各区域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建立与自身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新格局。
(二)激发研究活力,调动各类机构研究积极性
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责任单位隶属系统分布情况显示,普通高校为主力军,高等职业学校、中央或地方研究院所和中小学的参与度较弱。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我国各级研究团体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少。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能够为丰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培养对象;代表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院所可以为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提供更高水准的理论建议,拓宽职业教育研究的思维范畴;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中小学能够“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网状耦合”⑦,促进合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学校不再单纯承担培养人才的功能,还必须具备学术科研、提供深层理论知识的功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快速提升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科研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⑧。因此,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教育院校参与职业教育课题研究,调动职业院校、中小学以及研究院所充分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对于提升院校的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研究主题范围,加强理论与实践共振
教育科学研究是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探索,其水平和竞争力是反映区域教育学科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有充分、合适的“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提供指导与支撑”⑨。就研究主题而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更加强调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在研究主题上更加关注宏观理论研究,对热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足,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契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之间存在距离。要强化职业教育宏观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联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建设持续关注传统研究议题和响应政策热点并存的职业教育研究生态,“将理论构建置身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之中”⑩。同时,对具体省份的职业教育运行模式或职业学校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贴近事实进行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为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应用科研成果提供实践场所。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學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共振极为必要。要审慎反思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稳定性,从多个维度总结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创建兼顾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特色职业教育学科。在胸怀祖国的同时,要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关照中国实际,加强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汲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模式推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注释]
①③④王倩.我国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发展愿景——基于2001—202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定量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3):3,3,7.
②⑨林宁.类型教育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实证分析——基于2015—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统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76,79.
⑤⑩周详,王小梅,李璐,等.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21年全国高校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12):100,101.
⑥田浩然,李立国.共同富裕视野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追赶规模还是攻坚质量[J].教育发展研究,2023(3):22.
⑦吉标,杨旭.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职业启蒙教育实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3(4):102.
⑧田慧生.创新管理工作 提升科研水平[J].教育研究,2017(1):11.
[参考文献]
朱依娜,马缨.性别、时间分配与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J].妇女研究论丛,2015(4):24-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