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

2023-08-23 03:48韩铖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特殊教育

[摘要]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是保障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SWOT分析模型,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实践在教育课程体系、服务机制与成果方面尚有不足。为构建高水平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各高校应持续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特殊职业教育服务体制和完善课程评价与追踪反馈机制,探索特殊职业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韩铖(1983- ),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准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188,项目主持人:韩铖)、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039,项目主持人:韩铖)和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特殊教育研究”课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准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ZSTSJYYB01,项目主持人:韩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95-06

一、引言

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致力于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该特殊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助力,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202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提出要“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并指出“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重视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数量”等具体要求,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健全高水平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究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现状,梳理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完善路径,为健全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二、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收集与分析《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中国残联2021年就业年度资料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SWOT分析模型,以期系统性、结构化地分析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现状。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一)S——内部优势

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残疾人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指标,它为我国高等特殊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发展报告(2020)》梳理了1977—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中国高等融合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这为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现实基础。同年出版的《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则整合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融合教育发展与实践成果,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分析高等融合教育的完善路径与对策,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应学习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完善体系建设。

(二)W——内部劣势

1.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缺失。课程体系是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包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方面。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对完善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对残疾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不足。综合职业素质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残疾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素质较为薄弱,部分高校对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关键要素缺乏关注,这种情况加剧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另一方面,对残疾人大学生的特殊实践需求满足程度不高。残疾人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情况的限制,往往面临更多的学习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是,部分高校盲目设置实践内容与方式,不仅忽视了残疾人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特殊需求,而且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间接导致了残疾人大学生缺乏学习机会。

2.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尚未健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公共服务理论不断影响我国公共组织的行为模式,高校逐渐转变为服务型公共教育组织。残疾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迈向职业岗位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健全的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当前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尚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方面,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部分特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教育内容缺乏更新、教育观念脱离学生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等问题,导致残疾人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还有部分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缺乏应有的师德品质,一味追求就业率,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等同于残疾人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忽视了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和个人发展情况,造成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质量低、幸福感低等。另一方面,各部门的合作力度及范围仍需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残联2021就业年度分析显示,2021届残疾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中,学校占比22.74%。学校仍然在推动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针对部分企业对残疾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招录时存在顾虑甚至潜意识的歧视等状况,高校本应主动担责,加强与企业、残联等主体的有效联动,拓宽残疾人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但目前各高校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的合作程度不足,导致信息共享缺乏渠道。

(三)O——外部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法制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残疾人的保障,为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方面,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做出部署,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工作的水平。202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完善殘保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0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的通知》,加大了残疾人就业的促进力度。以上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为完善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层面的外部支持。

(四)T——外部威胁

1.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与健康毕业生的就业率仍存在差距。“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这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积极落实和解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激烈,而这一现象在残疾人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就业年度分析资料显示,除存在智力残疾与精神残疾的高校毕业生以外,2021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80%以上,其中,听力残疾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但这一群体的就业率与健康的高校毕业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仍是特殊职业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不高。学者李健曾提出,就业满意度与就业相关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若就业满意度较低,则说明部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即使拥有工作,就业质量仍相对较差;若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则反映出残疾人大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或许难以在创业中应用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就业年度分析资料显示,2021届已就业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的比例仅占10.31%,满意的比例占36.75%。根据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未满意”,这意味着该届已就业的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未满意的人超过半数。同时,根据资料分析可见,2021届已完成创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中,认为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相关的占比合计尚未达到1/4,而认为不相关、完全不相关的比例合计接近半数。综上,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仍不容乐观。

三、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完善路径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SWOT分析模型,高校应从上文所列的四个维度充分理解与把握内外部优劣势,系统全面地构建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制,不仅要能充分利用优势与机会,还要弥补转化劣势与威胁,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质量水平。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一)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汲取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根据特殊情况因人制宜,也要做好适合普遍情况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

1.因人制宜,分类开展特殊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我国残疾类型分为七种,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大学生对特殊职业教育内容的需求也有差异。高校需注意不同残疾类型大学生的特殊性,分类对他们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进行改进,如设置适合的课程内容、采用更为适切的教学方法、选择符合其学习特征的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切实减轻学习障碍。此外,高校必须设置符合残疾人大学生现实情况的学科专业,设置符合学习者身心条件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与课程,如特别为听障大学生开设陶艺泥塑、手工编织、中西式面点等课程,调动他们使用其他感官系统参与学习。高校唯有考虑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特殊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培养综合职业素养。学习职业技能对于残疾人大学生固然重要,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局限于单纯学习技能,而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残疾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技能,不断完善更新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让残疾人大学生接受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能够切实运用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强残疾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在能力品质建设。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将职业精神、人格品质、行为意志等价值内涵渗透其中,将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嵌入课程内容,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让高校残疾人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道德教育。

3.构建特殊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耦合机制。部分高校在特殊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安排上存在实践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如不及时了解外界的新科技,待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可能会发现其学习的操作技术已被淘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构建特殊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耦合机制,不仅要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转变为教学情境实践与问题探究,更要从根本上将“应试”教育模式改革为“全面育人”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特殊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质量。同时,高校还应考虑残疾人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强实践内容的针对性,对残疾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职前培训、实习等实践课程,让该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实践机会,全面、有效地参与生产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健全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

健全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是提升残疾人大学生的竞争力、帮助其获得职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力度,落实优化帮扶政策,并加强与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

1.加强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加强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提升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高校应通过竞赛、z研讨会以及鼓励教师教学反思等多种途径,提升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重视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师德品质建设。在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师德品质建设的渗透力。高校要促进特殊职业教育教师形成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客观认知、对特殊职业教育行业的正确认知,将师德品质建设融入特殊职业教育与生活,不断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与职业操守标准。

2.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优化帮扶政策。高校必须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工作,让残疾人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各项帮扶及福利政策,尽力消除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局势。同时,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还要考虑到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特征,针对具体群体出台对应的政策,努力攻克残疾人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所遇的问题,让政策可实施、能落地。对于贫困的残疾人大学生,除了学费补助外,高校还要制定包括见习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创新补贴等政策,同时确保外地学生享受公平就业机会,积极落实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帮助更多残疾人大学生用勤劳和智慧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

3.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消除各界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歧视,对各类型残疾人大学生给予适当支持、调节和接纳,对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应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积极构建一个具有支持性、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环境,让残疾人大学生有尊严、有质量、平等地在职业市场上获得机会与成长。同时,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应通过与企业、残联等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助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与企业应当切实把残疾人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共同推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对于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要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及时发布校园招聘信息。此外,高校还应经常性地组织残疾人毕业生参观就业机构,开展模拟求职、职业体验活动,帮助残疾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了解,逐步形成助残就业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完善课程评价与追踪反馈机制

提升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应对SWOT分析模型中Threat部分的能力,有赖于高校、企业、残联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

1.高校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应鼓励教师与管理者开展学评反思研讨会,发现当前评价追踪机制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多维度的评价系统。通过对科学可靠数据的分析,总结思考现阶段特殊职业教育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及时纠偏弥补。高校可灵活运用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标准来评估高校现阶段特殊职业教育内容、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知识获得与运用程度及其创出效益的大小。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设计有效的评估工具、明确评估目标、综合多种评估方法、确保反馈机制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分析和利用反馈信息,以及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通过收集分析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对特殊职业教育的评价,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帮助高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促进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与效率。

2.高校要不断完善对残疾人毕业生的追踪反馈机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并不是毕业后的一次性就业,还包括其毕业后几年内的工作业绩、就业创业质量与个人发展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鼓励。

3.高校在评价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企业和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一方面,企业与残疾人联合会作为“参与者”,应在高校完善课程评价与追踪反馈机制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给予高校充分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企业与残联作为“监督者”,应当加入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绩效水平的评价工作,客观合理地评定高校工作绩效,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学习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必经之路。构建高水平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已然成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SWOT分析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并以培养残疾人大学生职业能力为原则,依据模型分析的四个维度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敦促高校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特殊职业教育服务体制与完善课程评价与追踪反馈机制,倡导建立多元主体协调合作机制。这为各高校充分发挥内部优势、精准把握外部机会、加强改善内部劣势、聚力降低外部威胁、不断提高特殊职业教育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各高校应联系自身与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将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分析研究各地典型案例,从而不断探索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程远峰,彭海滨,袁野,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协同推进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9):57-61.

[2]何侃.教育的智慧:从赋权增能到自主自决[J].现代特殊教育,2017(7):1.

[3]李尚卫,沈有禄.我国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19(16):37-43.

[4]王雁,傅王倩.打造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2023(1):13-15.

[5]李健,李亚员.“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质量及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8(4):85-91.

[6]凌亢,李泽慧,孙友然,等.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7]郑功成,杨立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8]张迪.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学校困境与策略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2023-05-2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Om_zrgu4

lQARvep2SAkaWjBDt8_rTOnKA7PWSN5MAgpQ3Ap29BGTk-7

ehacK1aIfjCl3j4DG8x_jSL6lRnr&uniplatform=NZKPT.

[9]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7.

[10]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28.

[11]任登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38-139.

[12]李尚卫.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5):21-26.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培养特殊教育
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汽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气探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