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能动视角下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3-08-21 23:30:45孙欣然
科教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困境

孙欣然

摘要 新时代,我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新的时代特点对高校的学术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研究生作为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群体,其学术创新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研创新。本研究基于结构和能动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路径:提升高校教育创新环境系统性能、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动机和态度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结构与能动;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02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结构和能动视角出发,厘清困扰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诸多要素,阐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有效路径。这对于推进研究生学术创新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结构—能动”视角下学术创新的困境

“结构”与“能动”是一对描述社会行为的概念和范畴,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论题。“结构”通常指影响或制约个体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体制、规范、规则等。“能动性”一般指个体所拥有的独立自主选择和展开行动的能力。作为在教育体制下的个体,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结果既与宏观层面的教育结构存在关联,又深受学生个体感知和实践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结构—能动”框架对研究生学术创新在教育制度和个体能动性方面的困境进行探究,并据此寻找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破解路径。

1.1结构层面的学术创新困境

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成果与教育环境、教育体制存在关联,也深受教育政策的影响。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在结构方面存在学术创新环境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资助制度针对性欠缺等问题,阻碍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1.1学术创新环境有待加强

学术创新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其创新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是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的必要保障。高校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了整体的制度性建设,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职能的缺失,导致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困境的出现。

首先,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依据,其科学、合理的程度直接影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仅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笼统的要求,而对于批判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在培养方案中却很少被提及。同时,从课程设置上看,高校为研究生规划的课程中,基础性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占据主流,创新类理论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比较小,学生学术创新的学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最后,从考核评价来看,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尚未形成成熟的量化工具。以南疆某高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为例,其对申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如下:申请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及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取得其他学术成果,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在SCI(含扩展版)、CSCI、CPCI、ISTP、SSCI(含扩展版)、EI(含扩展版)、CSSCI(含扩展版)、CSCD(含扩展版)、北大核心、党报党刊(网)收录期刊或学报上发表论文或获省部级批示的内参、咨询报告1篇。细则中虽然列举了可以等同发表论文的其他创新性学术成果,但并未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给出明确的考核办法,导致学生往往只将发表文章作为毕业任务,却忽视了学校对于学术创新的要求。

1.1.2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性不足

创新激励机制即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出人才的发展活力和合作竞争意识。当前,我国各高校主要采取差额发放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激励办法,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热情。但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奖学金在具体评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以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量或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对于创新的程度难以界定、合理引用与隐形抄袭不容易分辨。同时,一些高校在评定学业奖学金时过于向优质生源倾斜,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设置特等奖或者一等奖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实行“一考定终身”制度,忽视了奖学金对于过程性创新的激励作用。

1.1.3项目建设经费针对性欠缺

申报的课题不同,要满足的要求不同,申报的难度不同,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有所差异。当前,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创新项目仍采取“一刀切”式项目经费政策,对于不同科目、类型、层次的学术研究并未进行分层考量,未考虑不同方向的研究在研究经费的差异性,因此,项目建设经费针对性有所欠缺,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例如:高校研究生个人申请的科研项目往往以校级为主,高校对不同科目所给予的科研经费往往按照统一的经费标准执行。以南疆地区某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为例,在该《通知》的“经费管理”要求中,关于“建设经费”的描述如下:博士研究生1.5万元/项,硕士研究生0.8万元/项。可以看出,高校所设立的研究经费只涉及了硕士与博士的差别,而未考虑不同学科研究的差异性,对于层次较高、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实验研究的自然科学学科而言,研究生项目建设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对于需长期进行实地调研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而言也并不宽裕,诸多研究生无法、也无力开展更高层次的创新研究。项目建设经费的针对性不足,制约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1.2能动层面的学术创新困境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动性与学术动机、学术态度和社会互动等行为密切相关。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学术共同体,需要紧密关注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意愿与行为表征,注重学术互动对学术研究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激发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内源性创新动力。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仍存在以下问题,需引以重视。

1.2.1个体学术动机不清晰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个体的各种活动都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学术动机指的是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性和动力所在。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学术动机的内容分解为成长性动机、认知性动机、职业性动机、回报性动机四个维度:成长性动机指出于对个人成长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学习;认知性动机指出于汲取知识的目的而学习;职业性动机指为了就业的需要和就业方向的选择而学习;回报性动机指为了通过考核或为了满足家长及老师的期待、获得奖励而学习。学术动机一旦出现模糊和不清晰的状况,便会影响到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从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情况来看,成长性动机和认知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获得知识,但职业性动机和回报性动机容易使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方向不明确。许多学生并非将做学术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是想要在毕业之后尽快进入社会从事各类工作,这种动机使得研究生形成“只需要文凭,不需要创新”的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得过且过,导致研究生学术创新动力的下降或消失;将回报性动机作为驱动力的研究生,为了通过考核或获得奖励而学习,这种被动的约束会使研究生出现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质量的现象,造成学生学术视野狭窄。

1.2.2个体学术意识不健全

研究生个人的研究兴趣、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主体意识都对学术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中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意识依然存在欠缺的现象。例如,科学精神的匮乏造成了学术不端和学术道德失范的出现:有些学生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采取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来获取荣誉和利益,不仅违反学术道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术生态环境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又如:学生批判思维的缺失,导致其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常常只会罗列前人观点而缺乏自己的见解,造成“论而不述”“拾人牙慧”等雷同问题的出现。创新精神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研究生只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不知如何将科学研究继续推向新的边界,造成了学术创新的源动力不足,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创新需求。

1.2.3学術互动氛围不活跃

首先,学术共同体是由同门、同班、同课题组的研究生组成的群体,其氛围的活跃与否,决定着以合作交流为基础的学术创新协作能否有效展开。当前高校中,竞争意识是影响学生学术共同体氛围的主要因素,受这一意识的影响,研究生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往往以偏向保守的态度参与合作与交流,难以将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公开展示,也就无法促成合作创新的出现。其次,知识的积累程度也会影响学术共同体的氛围。一个成员知识储备匮乏的团体,一方面难以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的思维,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创新的思路,也没有扎实的学术素养进行学术研究支撑,因此很难实现学术创新。同时,当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知识储备均处于欠缺状态时,即使其中有成员提出了错误或者偏差的想法,其他成员也很难察觉并进行批判,容易将合作研究或个人研究引向歧途。最后,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够显著地正向作用于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增强共同体的向师性和互动性。但从当前研究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研究生学习状态较为散漫,甚至会回避与导师或同门进行学术沟通交流,这一现象造成了学术共同体氛围冷淡、成员之间相互隔离,不利于团体内创新精神的代际传承和发扬。

2学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在体制结构和个体能动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境,需要从相应方面探寻学术创新的发展路径。从结构上来看,创新环境的系统各要素有待提升,创新激励机制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项目经费的针对性有待提高,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从能动方面来看,学术动机和学术意识依然是影响当前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关键性因素,需要导师和学科教师等教育主体予以积极引导。

2.1提升高校学术创新环境的系统性能

良好的创新环境体现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学术实践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和转化。首先,高校培养方案要针对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品质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考试、论文等考核方式中,增加学生创新性观点所占分数的比重,加强针对学术创新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其次,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类学科的设置,扩大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创新的途径和课时量。最后,高校需要建立具有适用性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如增设他评和社会评价等新的评价主体,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2落实激励、资助相关机制建设

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资助政策既可以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提供保障,又能够促进其创新活力的不断迸发。首先,高校应着力构建全面导向、分级分类的评奖体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差异,细化评定标准和评定规则,科学规范地制订更具公平性和创新针对性的奖学金评定方法。其次,应设立动态考核机制,避免“一考定英雄”的僵化机制,提高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审查力度和处理力度,真正提升奖学金制度的公平性、激励性。最后,要积极关注重点学科、弱势学科、特殊学科,合理计算和分配研究经费,加大对于重点学科、特殊学科、弱势学科的帮扶力度,落实奖学金的资助育人功能。

2.3加强对研究生个体学术动机和意识的引导

研究生的学术动机作为个体主观能动性中的关键部分,需要予以不同方向的引导:成长性动机和认知性动机能够增强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当以举办心理讲座、邀请学术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进行经验分享等形式,帮助研究生主动汲取知识,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同时,要引导研究生降低职业性动机和回报性动机,使其踏实专注于自我提升和知识积累,在学术领域找到研究的创新点,而非只将目光聚焦在就业本身。针对研究生学术意识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应当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在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同时,高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对自我创新效能感的感知水平,引导研究生在研究前人观点的同时善于检验已有的学术成果,并提出自我的看法和观点,积极地将科学研究继续推向新的边界。

2.4营造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

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有助于推进研究生的研究合作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传承和发扬学术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首先,要通过优秀学生学术共同体的典范树立,引导研究生提升合作精神,降低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并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时开诚布公,将经验、知识和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公开展示。其次,应当引导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提升,增加知识的积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术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将合作研究或个人研究推向深入。

3结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坚持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对高校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引导性作用。本文从结构和能动两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困境与路径,高校应当不断优化学术创新环境,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寻求完善的解决方法,同时,应当加强对于研究生学术创新动机的引导,帮助研究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创建,由点到面促进高校学术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展,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输送更多具备学术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卫,杨斌,王顶明,等.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笔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1-9.

[2]陈学金.“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百年争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3,287(11):96-101.

[3]卢东宁,张雨.学习环境感知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影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4(4):112-119.

[4]张正娟.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文本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21.

[5]王牧华,宋莉.创新导向的高校学术生态治理:结构要素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18-25.

[6]王全先,刘庆运,倪松根,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效果评价考核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58-60.

[7]王洪才,孙佳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1-7.

[8]李俊杰,谭静,肖文刚.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激励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14):56-58.

[9]杨云霞.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10]孙百才,龚丽华.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成效、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60-66.

[11]杨爽.关于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9(10): 85-87,90.

[12]李琛.活动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动性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13]张华峰,史静寰,周溪亭.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4):141-148.

[14]付正玲.新世纪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就、问题与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3):224-234.

[15]杨红燕.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动机的历时研究[J].外语界, 2022(1):64-72.

[16]陈淑芬,李飞宏.高校防范硕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111-113.

[17]张迪.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101-103.

[18]卢东宁,张雨.学习环境感知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4(4):112-119.

[19]王洪才,孙佳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1-7.

[20]董飞,肖媚,欧阳倩.研究生教育公平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Y高校学业奖学金政策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2(4): 88-91.

[2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型路径选择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18:3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和路径选择方向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8:11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