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淑丽 张鵾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作为研究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热点内容之一,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得到学界广泛的研究。基于MOA理论模型,构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MOA框架,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动机、机会以及大学生信息查找及理解能力等三个维度对该行为进行剖析,使得在清晰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面向高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等三个层次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方案,从而助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MOA;大学生;碎片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91
0 引言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使得大众的阅读方式产生深刻变化,以移动网络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碎片式阅读逐渐替代以纸质化、完整性为特点的传统阅读方式。其中,作为接受新生事物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高校大学生是这场变革中的主力军,其阅读行为特征颇受学术界的关注。
在有关碎片化对人的影响研究中,张桂玲认为,碎片化阅读具有知识面宽广和获取知识快捷的优势,而传统的纸质阅读优点在于其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引导大学生将二者长处相结合则有利于大学生发展;袁君子认为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具有趣味性和选择多样化等特点,有利于大众不受于空间的限制而获取信息。然而,部分其他学者认为碎片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赵小彦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容易使得大学生的阅读流于获取浅层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潘洁华则认为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因其良莠不齐的信息而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樹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通过引入MOA理论模型,笔者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动机、条件以及大学生的信息查找和理解能力等三个维度进行剖析,使得在更清晰地掌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从而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方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 理论基础
1.1 MOA理论
MOA理论是MacInnis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个体信息行为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该理论认为个体人的行为决策主要受到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能力(Ability)三方面的影响。
在MOA理论中,动机是指个体产生特定行为的动力,一般可由兴趣、意愿、爱好等产生;机会是指个体在进行特定行为的时候所处的情境或条件等因素;能力则是指个体进行特定行为的潜能或信心等。
1.2 碎片化阅读内涵
“碎片化”一词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拓展至传播学、经济学等领域,碎片化阅读则是其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对于碎片化阅读概念学界并无一致的理论定义,其主要原因是学者对于“碎片化”一词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如林元彪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描述信息传播与获取情况的形象化描述,其碎片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内容的碎片化;二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王鹏涛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注意力等三个维度对碎片化阅读进行分析,其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并尝试以量度视角对碎片化阅读进行定义;文献[8]则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在数字化阅读中内容的切换以及阅读内容的跳跃性过程。
以上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中,其面向的对象均为普通大众群体,并无针对性关注某一具体对象。因此,综上各学者观点,并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笔者基于阅读时间的角度,将面向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定义为一种大学生在非课程时间中阅读某些内容的阅读方式。
在该定义中,并未限定阅读内容为碎片化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尽管内容之间可能较为零散化和碎片化,但就内容本身而言仍有一定的完整性。此外,阅读方式也未指定传统的纸质阅读或数字化阅读方式,虽然大学生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但仍有部分学生偏向校园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阅读。
2 基于MOA理论的大学生碎片化阅读
由于大学生作为碎片化阅读行为的主体,其行为特征或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主观因素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即碎片化阅读动机、机会和信息查找及阅读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产生形式各异的影响。因此,笔者基于MOA理论构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行为路径的理论分析架构,并逐一剖析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中碎片化阅读动机、机会和信息查找及理解能力的组成因素。
2.1 碎片化阅读动机
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动机主要有主观的自身需求、客观的环境影响等方面,以下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2.1.1 主观需求
高校中,一方面学生学习模式发生改变,与以往“灌输”式学习不同,高校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索与研究性,需要大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获得课本、课堂之外的知识来启迪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维锻炼,而碎片化阅读则为其中一个有效路径。
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展,不同职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不尽相同,大学生出于对未来更好就业的期望,在做好课程学习的同时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以及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例如深入掌握某款软件的操作等,此时,碎片化阅读也是大学生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此外,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有部分大学生专门投入时间对进一步增强、发展自己兴趣爱好而进行碎片化阅读和学习。可以看出,主观需求作用下的碎片化阅读以知识性、技能性内容为主,其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1.2 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因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另一个动机。其影响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
一是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高校均实行住宿制,同学之间沟通相对较多,受彼此的影响也更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另一部分同学受其影响而仿效。
二是大学生受教师的影响。
高校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育人职责,其本身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知识探索的引导者,能够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同时,高校教师自身也具有碎片化阅读特征从而潜在地影响学生。
大学生在教师影响下通常以知识技能性的碎片化阅读为主,但大学生相互影响下的碎片化阅读内容无法确定。因此,相较于主观需求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客观环境影响下的碎片化阅读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内容,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2.2 碎片化阅读机会
机会是指个体在进行特定行为时所面临的条件,对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来说,机会是指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条件。该条件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自己所持有的條件。
现今大学生早已每人持有一部移动网络终端,更有甚者拥有多部电子网络设备。这些网络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为供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
二是高校提供的条件。
高校中设备、设施等资源较为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完全可以不出校园就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丰富的图书或电子图书等阅读资源。
2.3 信息查找及理解能力
在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MOA模型中,其能力是指大学生查找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消化、理解能力。
受大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及个人素质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在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不尽相同,而这些能力的不同对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又产生不同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其优秀的能力水平而更多地进行碎片化阅读,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查找及理解信息能力相对较差,造成其进行碎片化阅读较少。
综上各因素,可绘制基于MOA理论的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框架如图2。
3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建议
基于MOA理论模型,笔者分析了碎片化阅读动机、机会和信息查找及理解能力等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据此对利用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视角提出下述实践建议。
3.1 丰富资源与活动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应当根据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为大学生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图书馆不仅要能提供经典的纸质书籍,也更要加强线上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对电子资源的建设与投入。
此外,大学生在入学时基本经过入馆培训,但大都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有关图书资源信息查找及获取方法,例如开展常态化相关活动或竞赛等方式,提高大学生信息查找以及信息理解能力。
3.2 正确引导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理念不断普及,对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提出了实际的需要,大学生为实现课程目标则必须借助碎片化阅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正向的、有目标的、有效的碎片化阅读。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确保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阅读完成既定目标。
此外,由于互联网资源的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又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展开调查与纠偏,避免大学生产生不良行径。
3.3 理性认知
在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大学生由此产生的相关负面情绪,如焦躁等也值得关注。
焦躁清晰产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大学生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网上各种知识混杂繁多,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在碎片化阅读中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而导致焦虑。
二是大学生进行大量无意义的碎片化阅读后,引发伴随性内疚焦虑。
为排解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负面情绪,首先,大学生应当积极寻求心理疏导,不被情绪所困扰。其次,应当对碎片化阅读持理性的认知,时刻牢记碎片化阅读本身目标是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将所遇到的负面问题作为一个挑战去加以克服。最后,做好自身碎片化阅读的安排、管理,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避免无意义信息和信息冗杂带来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桂玲.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碎片化阅读论析—兼谈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阅读行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178181.
[2]袁君子.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状况及影响分析[J].新闻前哨,2021,(01):1011.
[3]赵小彦,熊韵波.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辩证思考与发展趋势[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9598+103.
[4]潘洁华.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29.
[5]信险峰.对“碎片化”一词的误用与误读——新媒体内容的另类完整分析[J].青年记者,2022,(03):4950.
[6]林元彪.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翻译,2015,(01):2026.
[7]王鹏涛.我国碎片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量度视角的考察[J].编辑之友,2018,(01):1215+19.
[8]Hayles N K.Hyper and deep attention: The generational divide in cognitive modes[J].Profession,2007,(03):187199.
[9]MacInnis D J,Jaworski B J.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advertisements: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Marketing,1989,53(4):123.
[10]冯媛媛.大学生碎片化信息焦虑与情感预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