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023-08-21 09:58雷苏睿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唯物史观

雷苏睿

摘 要: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根本动力、价值目标等方面,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意蕴。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和斗志,让“中国号”巨轮不断奋力前行。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8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为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立足中国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外在表现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比具有显著不同,是党和国家不断实践而形成的创新成果,更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我们要从唯物史观的哲学角度,深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所体现的理论逻辑,从而更加自觉自信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1 坚持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1.1 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强大物质生产力为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构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唯物史观的首要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指出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极大发展与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世界上生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要解决吃喝住穿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会导致贫穷、社会倒退,严重的会导致社会革命。所以,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重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须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1.2 人口规模巨大体现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前所未有。一方面,从人口数量上来看,我国人口总量超过世界上现有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另一方面,从人口分布情况上来看,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不断从农村进入城市,但是目前还有4亿多人口留在农村,仍有大量人口的生活基础差、底子薄,存在返贫风险。因此,我们既要实现城市现代化,更要重视关注农村现代化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實现现代化。

1.3 立足实际为实现现代化打牢坚实物质基础

面对复杂现实,在推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致力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特别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2 坚持现实的个人是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1 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强调要重视人的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崇高的人类情怀,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劳动产品,创造财富,但是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和社会财富却被资本家占有,这就会导致人的本质发生异化,造成阶级对立、两极分化。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随着社会更替与进步,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富裕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目标,但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两极分化带来的警示以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惨痛教训,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不仅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共享创造成果的主体。自1921年党成立以来,就着力为全体人民谋幸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之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对此,党和国家深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无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必须明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对此,我们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扎实推动经济稳速增长;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处理好增长和分配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各种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 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当中,深刻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最初的自然分工逐渐发展成为真实分工。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由不同的个人所承担,这就会使得劳动与享受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矛盾。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必然会形成固有的阶级对立,从而导致物质文明不断丰富,而精神文明不断溃败。对此,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但是社会意识并不单纯靠社会存在而决定,在一定程度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和制约,二者之间必须要协调发展,否则会引发社会倒退。

3.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仅仅是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把资本增值作为价值追求,往往不关心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中国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则是强调把物质生产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前提,始终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强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此,我们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辩证地看待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对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项风险挑战,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3.3 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实现人民生活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着眼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既重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强调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强大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4 坚持自然与人类社会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也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蕴含的深层逻辑。这意味着只有站在生命共同体这一角度,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需要解决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美好的环境保障。西方现代化往往是建立在对自然过度掠夺的基础之上,打破了生态平衡,从而造成人与自然对立,从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摒弃这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对之进行坚决的批判与变革,要坚持以共生消除对立,推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构建更高人类文明形态,打造更好发展之路。

4.3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建设美丽中国

新时代的10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有效采取了一系列的扎实举措,切实为人民生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绿色发展,书写美丽中国崭新篇章。

5 坚持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5.1 马克思和平合作国际交往原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形成与发展,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会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相互之间形成密切联系,并走向统一,使得人类历史逐渐形成为世界历史。所以,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可能保持自身单独发展,而是要加强合作交流。对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这个问题,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和平合作的国际交往原则,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必须要保持各民族独立,这是加强交往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他强调在保持各民族独立的前提之下,各国之间必须要加强合作交流,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争端,这一原则为世界历史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5.2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追求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崇尚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与追求。与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和睦共处、和谐发展,全方位体现了天下为公的胸襟与情怀。纵观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保障,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提供更为安全的国际环境。

5.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高度,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不仅是和平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坚定实践者,正在以扎实的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比如,面对反复延宕的国际新冠疫情,我们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制定“双碳”目标引领国际合作;面对战争与冲突,中国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态度,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坚决反对一切打压、制裁行为,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担当,努力推动世界历史车轮稳步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证明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说明了我国现代化是在立足实际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作出的中国贡献,彰显出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行动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17.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第4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