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摘 要:在新课标指引下,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目标,依据统编教材使用以来作业设计与完成的现状以及高中生思维品质特点,探索“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凸显“学”的策略与“教”的策略的整合,使感思反刍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加完善。
关键词:感思反刍;作业设计;应用思路
“双减”背景下“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课堂所得的延伸,更不是简单重复,应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过程,且依然遵循“感思反刍”的思路。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作业设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力的最佳教学环节。笔者在新课标指引下,以提升高中生思维品质为目标,探索“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力求凸显“学”的策略与“教”的策略的整合,使“感思反刍”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加完善。
一、“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有效遏制了课外培训乱象,学生作业多且滥的状况,也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双减”只是手段,其深入实施的目的依然是教育的高质量且高效发展。以乡镇学校高中教师与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高中阶段作业有“量”的减少,却未在“质”上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弱化,致使高中某些凸显能力的作业设计难以落实;其二,作业定位不准,随意性强,或年级统一备课组长一言堂,或跟风设计不顾学情与课堂实际,难以保证每项作业都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提升;其三,核心不显,作业应试化、机械化,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难以完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四,虽然统编教材已使用一轮,虽然任务群教学渐渐深入人心,但作业设计还是存在碎片化倾向,缺少整体性设计,缺少高屋建瓴、统筹规划的襟怀;其五,反馈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符号和文字,如打钩、打叉、书面评价,偶有激励性评语和表情包传递温度,重视完成度和正确率的检查,忽视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素养的提升。
(二)原因探析及“感思反刍”“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整合之必要
其一,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强化自主学习,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在这方面,部分教师经验不足,有设计无支架,有布置无评价;其二,对“双减”政策的解读片面化,未能完整领会其精神主旨;其三,多种选科和走班,导致授课班级学生层次多、差异大,实践性作业的组织和实施的难度增加;其四,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以及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忽视,使作业设计中语文要素的落实不到位,这才更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落实新课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五,作业设计更侧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论中学生能力高低,“学”的策略对其思维的影响都大于“教”的策略,但在这方面研究投入不足。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情,低层次的是教学策略,高层次为学习策略,探索“感思反刍”“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的整合,全面突出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1]。
二、基于思维提升的“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作业设计中整体实施构想
(一)作业设计中的“感”,在于情境设置,在于实践意义
心灵感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源于情境创设、任务安排和大量的阅读积累。用专题活动、专项思考、社会交流、跨学科任务设计等手段,促使学生以作业任务为中心,以相关拓展为半径,搜寻资料,去发现、整合资源。在大量的阅读浏览、搜集整理、人际交往、实践尝试中,不断地拓宽个人视野、丰富生命体验、增加文化积淀,在思辨中质疑、尝试,不断修正自己。“感”,是感知、感受和感悟,是策略的基础,贯穿作业设计的始终,动心忍性方能获益匪浅。探寻“感思反刍”策略中“学”的有效策略,灵活把握“学”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寻求适合中学生的实践任务,让学生亲历体验,感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二)作业设计中的“思”,在于比较质疑,在于解决问题
“思”是策略的重要手段,“思”的前提是产生问题。如何在作业设计中使其产生问题呢?其一,教师可以给出大量的阅读素材、视频资料,作为任务支架,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产生问题;其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示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头脑风暴,使其更容易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三,质疑启发思考,思考带动阅读,调整思维方向,转换视角,結合学科交叉,可能会进一步深入质疑;其四,问题意识是实现作业设计目标的主要途径,任务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就是“思”的过程呈现。因此,作业的情境化,要带有思维的含量,启发学生思考,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重复性作业。“感”与“思”时时互动,促进“反刍”的达成。
(三)作业设计中的“反刍”,在于深化思考,在于思维进阶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示意图显示,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属于主动学习,其学习内容留存率分别达到50%、75%和90%。“反刍”是感知质疑、思考感受之后的深思与感悟,是反思,是再悟,是在真实情境任务驱动下,对某个任务真实、具体、全面解决的过程。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活动就是思维活动,而“反刍”就是思维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甚至走出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长见识。这样才能使其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尤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任务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唤醒认知体验,逐步表现出高水准的思维品质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中,有三方面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回归生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悟生命的意义与快乐,这一点可能更适合作业设计环节[2]。
三、“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及结构框架
“感思反刍”教学策略是“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的整合,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环节,更多侧重于学的策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合作探究。但对于有难度的作业,或者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依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适用于教的策略,比如辅助支架,比如教师的个别指导等。“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的整合,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提升实践能力。在作业设计与指导完成的过程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情境具象化,强调增强真实感,个人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实践独立思考、搜索筛选、归纳总结、统筹规划、辩论交流、比较分析、沟通妥协、展示评价、反思提炼等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达成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求真求实、独立思考、分析沟通的习惯,真正让高中语文与社会活动联结,增强融入的流畅感。
作业设计应用思路及框架构想如下:
(一)第一环节——激趣明义
心不在焉,难入状态,作业环节要重“感”。首先,在作业设计的最初,要重视引发学生身体、情绪等多方面对学习任务的警觉、兴奋,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视频、音频等信息,启发思考、交流中的思维碰撞,甚至包括课堂外的实践带来的新鲜感,与校园外人员接触时语言、语调、目光等的变化,都能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其次,没有意向因素参与的教学,它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而兴趣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高级形式,要让学生保持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并持久、稳固地贯穿作业始终。当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作业内容,或者设计充满情趣的多样化外在形式的作业。最后,在布置之时,明确告知学生作业的意义,让他们明了学习任务是具体的,是有意义的,并且争取能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意义之所在。以上三点应该是“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作业设计环节,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机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石。
(二)第二环节——触发旧知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学习本身就是在旧知基础上同化、顺应新知的过程。因此,作业环节要重“思”。帮助学生回忆,提取与之相关联的信息,通过提问、讨论、检查等手段展开学习,借助联想、模拟理解课堂新知,实实在在地将课堂新学到的知识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要通过系列作业的设计,不断强化生成,让概念规则的运用形成长久记忆。在此过程中,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业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实现线上线下处处时时可学的理想状态。例如:使用图文转换或思维导图,促进课堂内容理解,梳理知识逻辑;设计趣味解说词和视频制作,解决诸如《登泰山记》等文言文复习深化;搭建自主平台,交流古人精神智慧,促进课内读写任务的落实。允许个性化解读,设计答案多元的题目,使其思维在触发旧知时依然可以不断碰撞出火花。
(三)第三环节——评价反馈
素养的形成、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业环节要重“反刍”。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长期记忆,这只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真正的有效学习还是要通过评价反馈重复体验。作业中的各种尝试与表现,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完成的程度,都离不开评价反馈。只有及时有效的反馈,重复地体验感知,让学生知道在作业这种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正确与否,或者是正确的程度等,离自己预定的目标还有多少差距,后面的学习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提供一个参照标本。作业与课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结构,教师要在整体上设计,重“感”重“思”,更要重“反刍”,重视前后的关联,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让作业设计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利器。而评价反馈就是前提,须得标尺清晰,以便促进评价与知识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转化。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3]。
(四)第四环节——强化迁移
作业训练的目的,是以反复运用为手段,让新的知识技能变为习惯,这依然是“反刍”。重复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但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应该借助不同层次的评价,反馈给学生相关信息,进行矫正与调整。因此,强化迁移有时间、有频率、有方法、有限度。作业设计中这个强化迁移的“反刍”环节,需要策略性的指导,不能是机械性的,而应是有意义的、分散的、延时的,以达成不假思索即可运用的目标。因此,作业设计应该序列化,否则,知识不能保持,迁移就更成为一句空话。另外,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强化语文作业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程度,让学生学会观察真实的生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令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思考和关怀,不断完善人格。“感思”获得知识,“反刍”获得发展,在作业设计中,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前者促进后者,后者丰富前者,共同促进创造[4]。
以上四环节,只是“感思反刍”“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最可能的顺序,但也不排除在实际作业设计、指导、完成、评价、反思过程中对四环节进行调换、重组、增删的可能。
四、“感思反刍”教学策略在作业应用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评价先行,有理可依。学生拿到作业之初,就能有标准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完成,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其二,综合实践,突出应用。重复性的纯粹的知识性的作业,占比要低,让学生在课余能多多动脑动手,助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其三,打通学科,协同发展。在作業布置上,跨学科领域,激发主体思考能力。其四,跨年级合作甚至区域协作,汇总高中三年学习任务,依据“感思反刍”策略进行作业的整体规划,使之序列化。其五,作业设计聚焦学生真实需求,实施分层推进,以“简”之形寓“繁”之思,减少题量书写量,丰富阅读量思维量[5]。其六,要将作业的专题研究,纳入日常教研环节,让作业设计成为教研重点之一,确保作业适度有效。通过跨年级的教研协作,让不同年级的作业,能够构成层进式的阶梯,形成由低阶思维训练到高阶思维训练的不断进阶,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经过努力就有进步的真实体验感、成就感。
结束语
“感思反刍”教学策略是基于新课标的一种实践尝试,围绕情境设置和思维提升展开探索,在高中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中整合应用思路,积极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路径,让语文作业设计呈现阶梯性和精准性,逻辑更加清晰,尽力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带动更多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Z1):2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李宝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2):26-27.
[5]余小燕.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