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荣良,潘 晨,董新蕊,颜景芝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相关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是对教育各要素的重构,革新了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高等教育新生态。2022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三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在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发展中努力发挥数字化领航作用。因此,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引擎。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必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有的惯性制约、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等[2]。其中,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职业发展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关系到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的进程。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教师如何抓住“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深刻的战略背景[3]。(1)数字中国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教育数字化是对数字经济战略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应答。(2)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信息化建设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3)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加速推进。2018年,《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4]提出,要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教师积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等一系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和驱动力,已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2022 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提升教师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2022 年,教育部推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对教师教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及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数字化教学能力已刻不容缓。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化思维、分布式认知、虚拟空间知识传播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7],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方式和治理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变革,这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8]提出,教师应积极主动适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进而有效开展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显然成为其中一个加数,“互联网+教育”将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得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与学环境,推动了教育评价方式创新及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数字化可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活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单单是将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其强调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的创新,从而驱动高校优化与转变运营方式、战略方向,形成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体系[7],高校教师必然是这个进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核心指标,其转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和质量[6]。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创新、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数字伦理安全、标准规范研制6 方面[9],其中,数字素养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教师教学能力新的内涵和要求,包括基本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被重点关注,育人先要育师强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 年工作要点》[9]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数字素养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必备素养,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建成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对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挖掘教学资源,进而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实施、学生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教学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及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的核心要素(即学校、专业、课程与教学、教师、学生等)开展[10]。教师应站在自身专业发展角度来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旨在实现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育方式与教育评价的数字化与多元化,教师是“互联网+教育”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即教育者先受教育。除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的教学技能往往是靠“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习得,由于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导致了学习过程的随意性,造成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落后。时至今日,“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及PPT 课件简单呈现等陈旧的教学方式仍在使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放羊式”教学使学生创新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升,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及进行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如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采用“走出去”的师资培训方式,选择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PBL教学、翻转课堂、融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还采用“引进来”的方式,邀请知名学者开展专题培训,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数字化教学意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关键。教师不仅要能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能应用互联网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及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综合教学评价[1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技术更新迭代给教师带来了挑战,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熟练应用,导致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要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服务,如教师发展中心可建设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智慧教室使用培训等;高校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或数字化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学院可开展“点单”定制主题培训,针对教师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可参与小班化教育技术一对一培训等。另外,可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方式,促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型,能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立德树人、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心理咨询、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1]。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了教师职业能力新的内涵,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然而,“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利用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辅助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及技术,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智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这都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如教师发展中心在师资培训实践探索中,可依托校内优势资源构建起校内培训与外部社会培训、企业技术培训的协同机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赋能,构建智慧化教学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平台。“互联网+教育”有效整合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及共享,实现了教育数字化。
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持续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可通过开放式教育资源或网络学习平台(如MOOC、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实现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可促进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5],要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高校应加强统筹设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标准和相关政策,构建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如加大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投入和各类资源支持力度,构建激励机制,开展智慧教学竞赛及数字化教学能力认证等活动。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部门,应有效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发挥智慧课堂示范效应,从而促进区域间、高校间资源的共享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信息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和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