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深部肌肉刺激对颈肩痛患者疼痛程度、炎症状态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3-08-18 13:03孙培养金诚久
西部中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颈肩痛椎动脉黏度

董 巍,孙培养,金诚久

1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3; 2 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颈肩痛是骨科常见疾病,可造成颈肩部软组织痉挛,局部循环障碍,肌张力增高,组织无氧代谢废物堆积,随病情进展形成局部炎症,导致软组织粘连,疼痛缠绵不愈,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1]。目前,针对颈肩痛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应用肌松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综合治疗为主[2-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实施物理治疗能有效改善颈肩痛患者椎动脉血流,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进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4-5]。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疗效确切,而深部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ion,DMS)作为新兴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仪器高频振动对深层肌肉组织产生压力震荡波,加快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组织异常所致疼痛,但尚缺乏联合应用效果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分析针灸与DMS 结合治疗颈肩痛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的颈肩痛患者85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52.14±7.36)岁;平均病程(3.74±1.02)年;左侧发病9 例,右侧发病34 例;病因:外伤史22 例,慢性劳损11例,颈椎退行性病变10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3.74±7.79)岁;平均病程(3.81±1.11)年;左侧发病10 例,右侧发病32 例;病因:外伤史19 例,慢性劳损12 例,颈椎退行性病变11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颈肩痛诊断标准[6-7]者;2)认知功能、理解能力及沟通交流正常者;3)积极参与本研究,且签订研究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1)合并颈间盘突出、颈椎骨折者;2)颈部肌筋膜炎、肌紧张性头痛、胸廓出口综合征、局部肿瘤等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选穴:颈部夹脊穴、天宗、肩井、肩髃、肩髎、肩外俞、曲垣、肩贞、阿是穴;选用0.35 mm×40 mm毫针,斜刺或直刺进针,进针深度1~1.5寸,捻转1~2 min,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深部肌肉刺激治疗,针灸操作同对照组,选用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振动仪尺寸:25.4 cm×5.08 cm×13.97 cm,手柄直径:5.08 cm,振动仪重量:2.5 kg,振动头敲击频率:60 Hz,振动头伸缩距离:6 mm,击打头材质:钛合金;具体操作:仰卧位,治疗局部放3~4层柔软毛巾,操作者持DMS 治疗仪手柄,使振动头紧密接触治疗部位,并垂直固定于颈肩部疼痛点上,保持持续振动30 s,之后在周围肌肉来回移动,治疗靶区需反复振动,压力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过程中避免停留于脊柱和骨突部位,根据患者感觉与实际情况调节振动头与靶区接触力度及移动速度,振动频率控制在15~60 Hz,每次治疗10~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6]显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 分,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有效:VAS评分4~6分,疼痛缓解,阳性体征有所好转;无效:VAS 评分≥7 分,疼痛无明显变化,阳性体征无好转倾向。

1.5.2 疼痛评分 采用VAS 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10 分代表疼痛程度,0 分即“没有疼痛感”,10分即“十分难忍剧痛”。

1.5.3 血清疼痛因子 采集静脉血3 mL,高速离心取血清,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疼痛因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检测所用试剂及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提供。

1.5.4 肩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7]评估肩关节功能,量表涉及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活动能力等内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

1.5.5 颈椎功能 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8]评估颈椎功能,评分范围0~50分,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6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7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高速离心取血清,免疫比浊法测定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发光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检测所用试剂及试剂盒均由上海哈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8 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采用Clauss 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压积变化。

1.5.9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定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基底、左椎、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 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41/43);对照组显效15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57%(33/4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308,P=0.021<0.05)。

2.2 VAS 评分及血清疼痛因子水平治疗4 周后,两组VAS 评分、血清5-HT、PGE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血清疼痛因子水平、Constant-Murley、NDl及Bl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血清疼痛因子水平、Constant-Murley、NDl及Bl评分比较(±s)

注:a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VAS评分(分)7.27±1.69 7.58±1.23 0.965 0.337 1.93±0.72a 3.68±1.16a 8.378<0.001例数43 42时间治疗前t P观察组对照组43 42治疗4周后t P血清5-HT(ng/mL)146.39±35.47 149.24±38.51 0.355 0.724 106.27±24.10a 118.42±27.38a 2.173 0.033 Constant-Murley评分(分)54.68±6.44 52.75±5.36 1.500 0.137 79.48±8.63a 72.15±7.27a 4.230<0.001 NDI评分(分)38.27±5.24 39.36±4.30 1.047 0.298 14.06±1.76a 17.24±2.85a 6.205<0.001血清PGE2(ng/L)41.52±7.49 43.06±6.83 0.990 0.325 29.25±4.03a 34.96±4.72a 6.003<0.001 BI评分(分)61.92±5.24 63.57±6.19 1.328 0.188 84.91±8.47a 76.57±7.06a 4.925<0.001

2.3 Constant-Murley、NDl、Bl 评分治疗4 周后,两组Constant-Murley、BI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NDI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优于照组(P<0.05)。见表1。

2.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IL-10、CRP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a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3 42时间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椎动脉血流动力学t P观察组对照组43 42治疗4周后CRP(mg/L)28.32±4.85 29.07±4.18 0.763 0.448 12.25±2.06a 19.68±2.84a 13.831<0.001 IL-1β(pg/mL)24.97±4.24 26.05±5.08 1.065 0.290 6.37±0.75a 11.02±1.83a 15.393<0.001右椎动脉(cm/s)36.32±7.19 35.28±6.23 0.356 0.723 44.76±9.08a 39.83±8.14a 2.628 0.010 IL-10(pg/mL)48.06±7.29 49.12±6.83 0.691 0.491 11.18±2.14a 20.49±3.52a 14.773<0.001左椎动脉(cm/s)35.73±6.49 34.80±7.05 0.633 0.529 44.38±8.19a 39.26±7.74a 2.961 0.004基底动脉(cm/s)34.62±7.87 33.94±6.96 0.422 0.674 43.18±9.45a 38.06±8.39a 2.639 0.010 t P

2.5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4 周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a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3 42时间 纤维蛋白原(g/L)4.39±1.06 4.52±1.34 0.617 0.538 3.37±0.95a 3.84±1.12a 2.088 0.040治疗前43 42 t治疗4周后P观察组对照组血浆黏度(mPs·s)2.76±0.41 2.89±0.34 1.589 0.116 2.04±0.19a 2.42±0.27a 7.518<0.001全血低切黏度(mPs·s)11.42±1.34 11.64±1.70 0.664 0.509 8.73±1.08a 9.60±1.42a 3.184<0.001全血高切黏度(mPs·s)6.26±2.05 6.59±1.84 0.780 0.437 4.97±1.42a 5.83±1.65a 2.578 0.012 t P红细胞压积(%)52.49±5.46 53.17±6.50 0.523 0.603 40.86±3.24a 45.32±4.07a 5.596<0.001

3 讨论

随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肩痛成为临床常见病,且呈年轻化趋势。机体长期处于单一姿势致使颈肩部肌肉持续静态或被动收缩,手部、前臂重复性操作会进一步增加颈肩部负荷,而肌肉长期过度负荷会出现缺血、缺氧、组织损伤等病理改变,引发颈肩局部疼痛,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10-11]。

中医学认为,颈肩痛属“痹证”范畴,经络闭阻,气血不通为主要病机,治疗主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由“针”和“灸”构成,在治疗过程中,选取颈部夹脊穴、天宗、肩井、肩髃等穴位,可起到疏经活络、行气活血定痛作用[12-13]。诱发颈肩痛的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颈肩肌肉直接附着于颅骨或颈椎,在人体活动中,不管是肩抬重物还是上肢持物,相应部位所承担应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肌肉牵拉作用于颅骨或颈椎,一旦肌肉缺乏营养或放松,颈肩部软组织会逐渐变性、渗出,随病情进展出现局部无菌性纤维组织炎症反应,对局部血管和神经产生刺激,增加肌肉和神经血管痉挛或紧张,加重病情[14-15]。韩秀兰等[16]指出,DMS 治疗能有效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症所致的疲劳和酸痛,降低运动后损伤程度。李莉等[17]学者进一步指出,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同时,辅助DMS 治疗能改善产后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盆底肌电,减轻盆底肌肉压痛,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辅以DMS 疗法,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观察组VAS 评分、血清疼痛因子5-HT、PGE2及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10、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正常状态下机体促炎抗炎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持续炎症反应会造成炎症细胞过度累积与激活,致使免疫调节系统紊乱,进一步加重组织炎症,主要表现为IL-1β、PGE2、5-HT、CRP 等致炎细胞因子和疼痛因子大量聚集,引起机体出现疼痛、发热等慢性炎症反应,IL-10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IL-2、IL-1β、TNF-α 等多种致炎因子合成和分泌,减轻炎症反应,当机体产生炎症时其表达可代偿性升高[18-19]。中医经典疗法——针灸通过特定穴位刺激,如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针刺有助于增强其协调并控制身体生理活动;针刺天宗穴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等作用;针刺肩井穴能有效缓解颈项肌痉挛,减轻肩背疼痛,结合DMS 疗法,在深层肌肉刺激过程中,产生一种连续且快速的打击和振动力,机械振动波直接作用于颈肩局部肌肉,进一步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的开放程度,从而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为肩颈肌肉提供充足营养;同时通过高频振动,组织代谢物被带离,颈肩部软组织渗出减少,组织炎性反应降低,炎症因子及疼痛因子表达得到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消炎、止痛目的。

多项研究证实,无菌性炎症反应是颈肩痛的主要病理机制,颈肩周围局部组织液大量渗出致使组织肿胀,同时释放大量炎性和疼痛因子,最终造成颈肩疼痛持续存在[20-21]。此外,颈肩痛的痛点在肩关节周围,属于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有研究[22]指出,颈椎病肩周炎发生与局部微循环障碍相关,可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变性,甚至坏死,影响关节功能。在炎症反应病理基础上,本研究在微循环障碍方面进一步探究,发现颈肩痛受血管因素、机械性卡压及化学性刺激等影响,造成血流受阻,局部微循环障碍,椎动脉及颈动脉供血不足,致使颈肩周围组织处于激惹状态,进一步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产生肌紧张,血管被压缩,肌内血循环阻断,形成恶性循环。DMS 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垂直振动波作用于局部肌腱、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对颈肩局部产生一个小量牵伸和放松作用,进而松弛紧张肌肉,同时深层刺激可通过本体感觉反馈作用和体液、神经的反射调节激活肌肉神经,进一步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减轻肌肉紧张性,解除血管压力[23],同时配合针灸疗法,充分松解颈肩紧张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恢复关节灵活性及肢体功能。本研究显示,治疗4 周后,观察组基底、左椎、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且肢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结果与上述分析相符。此外,血液流变学是影响局部微循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治疗4 周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血浆黏度是机体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体现,黏度升高,表示其变形能力下降,极易聚集,增加血液循环阻力;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凝血活化较为灵敏的标记物,能直接反映血流情况和凝血状态[24]。因此,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是颈肩痛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本研究显示,治疗4 周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可见DMS 疗法辅助针灸,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神经、肌群,使其出现节律性收缩,进而调节肌肉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

综上所述,DMS 辅助针灸能改善颈肩痛患者椎动脉血流,抑制炎症反应,控制血清疼痛因子表达,减轻颈肩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但由于入组患者均来源于同一地区、同一医院,且样本量较少,具有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DMS 结合针灸对颈肩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其确切疗效和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颈肩痛椎动脉黏度
年轻人颈肩痛,多半不是颈椎病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临床专业大学生颈肩痛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以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为例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