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服药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3-08-18 02:41林志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林志华

摘要: 在学校心理危机的“三预”工作中,患病服药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干预需要受重视。对因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医疗系统资源紧缺、家庭支持系统作用薄弱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等因素给服药学生带来的心理困境,可以通过“双导师制”、家校合力、医校合作、“三阶段”全程跟进等应对策略有效解决。

关键词:服药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3-0062-03

一、引言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中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现,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青年已成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

在高中生群体中,以我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为例,近三年每年心理普查中异常检出率在10%~20%之間,因心理疾病需服药的学生在1%左右。作为寄宿制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而服药的学生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服务,如何保障这些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高中学业,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服药学生的心理困境

(一)服药带来的病耻感

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病耻感,特别是需要服药的学生。在他们的认知里,会觉得自己的疾病肯定很严重,否则也不用吃药。特别是在集体住宿的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担心被歧视被疏远,因而选择隐瞒自己患病实情,避开人群偷偷吃药。病耻感给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副作用带来的痛苦感

服药期间,学生无法避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服药初期,副作用反应更大,例如呕吐、嗜睡、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心慌、食欲不佳等。度过服药初期的适应期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还会导致学生体型和容貌发生变化,思维能力受到影响,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心理疾病之外巨大的心理负担。

(三)效果不明带来的矛盾感

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待药物的态度往往分为三类,一类认为药物无作用,他们认为患了心理疾病做心理治疗就好,不需要药物,这类学生往往私自决定不吃药,或者找中药代替,从而无法体验药物的疗效;一类对药物作用将信将疑,他们往往会短期服药,或断续服药,或随意改变服药量,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还有一类过分依赖药物,希望服药后症状立刻得到改善,结果发现没有,因此有的会频繁更换医生或药物,导致药物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这三类学生因为无法充分感受到药物的作用,时常会在吃或不吃的矛盾感中煎熬。

(四)缺乏支持带来的孤独感

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往往很难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服药的学生。家长往往会因对心理疾病药物及药物的副作用存在认知缺乏或认知偏差,拒绝让孩子服药,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家和在校的心理状态差别巨大,导致家长抗拒孩子服药。而在学校,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也会因为对药物的认知不足,因为学生服药导致嗜睡而影响课堂纪律,作业上交不及时,不支持学生服药。家庭和教师的不支持,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五)学业不佳带来的迷茫感

高中的学习任务紧张繁重,学业压力大,因心理疾病服药的学生往往会因身心状态不稳定,或因病请假而导致课程跟不上,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结果。疾病和药物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对比班上那些能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同学,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觉得迷茫甚至绝望。

三、服药学生心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学习内容、学习安排、学习评价、常规管理到校纪校规等各项教育教学机制,都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群体,且在“大班额”的班级规模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药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服药期间,他们对于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作息要求、课堂纪律要求、作业要求等很难遵守和完成。而教师在面对这些群体时,不仅担心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担心这些学生的存在是否会影响班级同学的发展,在该宽容和该管制之间左右为难。

(二)医疗系统资源紧缺

目前医疗系统资源紧张,就诊流程特别是初诊流程较为繁琐,一般为“医生接诊—安排测验—医生问诊——制定治疗计划(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复诊”,学生去医院就诊,往往因为就诊人数较多,时间有限,沟通有限,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疾病的情况不清楚,特别是药物的情况。例如曾经发生过学生把某种只能睡前服用的药物放在早上吃,结果导致长期嗜睡,学生还以为是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就诊时家长多数并不在场,医生和家长间未能就孩子的病情和药物做充分的沟通,家长会因个人认知局限影响孩子科学就诊和服药。

(三)家庭支持系统作用薄弱

对于因心理疾病需要服药的学生,家庭往往很难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一类家长轻视孩子的病情,无法理解孩子的感受,特别是有些孩子的症状表现家校区别较大,他们认为孩子没有疾病。另一类家长因对药物缺乏科学认知而抗拒药物治疗,担心药物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特别是看到孩子服药后的一些副作用反应,更是恐慌抗拒。还有一类家长则过分焦虑,时刻关注孩子服药后症状有无改善,期待短期内孩子能治愈。这三类家长多无法接纳孩子的现状,无法给予学生需要的良好的家庭支持。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辅,日常的心理辅导主要对象是一般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已让心理教师应接不暇,对于已经转介就诊的学生,往往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或个人专业能力的局限或工作边界的局限,或对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类药物认知的不足,心理教师难以给予学生需要的专业指引和心理疏导。

四、服药学生心理困境的对策

(一)双导师制为学生营造安全温暖的学校环境

育人先育心。高中三年,每个学生都会有心灵的低谷,在学校,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次关注都是他们心灵力量的来源。学校从2019年开始尝试“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会有“班主任+课任老师”两位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人际,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成长的引路人。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的评价,并编制《沁心记》《成长手册》供教师日常记录使用。正如一位学生说,自己在患病初期服药期间,每天都为完不成功课而焦虑的时候,他的成长导师——数学老师,给了他针对性的作业和课后指导,一次次把他从想要放弃数学的边缘中拉回来。

(二)家校合力为学生构建良好接纳的支持系统

家庭作为学生社會支持系统的重要一环,对患病学生的心理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家长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有效支持,才能让家校形成合力。

第一,学校要给予家长情感支持。学校要理解家长在孩子患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接受、不认同、不理解、不配合等情绪,不站在家长的对立面,不把问题推给家长,允许家长宣泄情绪,引导家长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现状。

第二,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科学认知。学校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疾病的原因及表现;还要帮助家长认识疾病的治疗方式,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性和波动性,特别是理性看待药物的副作用。

第三,学校要给予家长有效的行为指引。对于服药学生,家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校要给予有效指引,例如要管理好个人情绪,监管孩子的药物服用情况,不指责孩子,不私自停药,孩子在校期间不给孩子超过一周的药等。同时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家长的困惑,给予精准的帮助。

(三)医校合作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在推行心理医生进校园和心理教师到医院跟岗等医校融合的举措,目前已有多所高中购买心理医生进校园服务。由此学生可以和医生更充分地沟通,可以获得对自身现状更清晰的认识,也会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其次,通过医生、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的多方会谈,可以突破各自认知的盲区,消除各自内心的疑虑,为学生建立起强大的支持系统。最后,心理教师通过与心理医生的深度交流学习,可以突破自身专业的局限,获得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为有需要的学生服务。

(四)“三阶段”全程跟进突破学校工作局限

对于现在的高中心理教师而言,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量巨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服药学生有效的心理干预?我们要重点把握服药的三个阶段。

1.服药初期

服药初期,特别是服药的第一个月,因为精神科药物平均起效时间是一个月,且伴随着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会使得服药的学生认为药物无效且有害。所以在服药初期,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就诊情况,了解学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案,重点跟进学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服药效果,做好科学解释和心理疏导。同时,提升复诊动机,提醒家长和学生务必按时复诊。此外,因为服药初期药物的副作用叠加本身的心理疾病症状,学生往往难以承受,要做好自伤和自杀的预防。

2.服药期间

服药期间,心理教师要跟进学生是否足量、足疗程用药,是否按时按规律用药,不可骤然停药,提醒监护人要妥善保管药物,学生住校期间避免携带过多药物,预防学生因过度服药带来生命危险。同时,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动态发展的,提醒家长和学生及时主动向医生反馈服药后的反应和效果。

3.停止服药后

心理教师要重点做好预后疗效的巩固,帮助学生撕掉心理疾病的标签,同时和班主任、家长一起总结治疗期间的有效做法,鼓励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帮助家长和学生做好复发可能性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遇到症状反复时不过度紧张焦虑,及早干预治疗。

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有更复杂、更多样、更严重的发展倾向,如何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快、更好地康复,在未来的时间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谢四元. 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现状调查与探讨[J]. 社会心理科学,2013,28(7):97-100.

[2]吴增强. 医教协同:一种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J]. 江苏教育,2019(16):20-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