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线三协同四融合”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为例

2023-08-17 08:07:04张守花
现代面粉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人食品思政

张守花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 4580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建设目标。党的二十大在教育方面指出要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不竭养分。

高校是培养高素养人才的主阵地,教育并不是单纯知识传授,而是有灵魂的工作,统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2]。大学生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3]。思想教育不单单是思政课的任务,专业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同样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地。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科学合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

为了使“一主线三协同四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效实施,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一主线三协同四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用思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一主线”统领思政元素

“一主线”就是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提高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实现“育德育能”课程建设目标。“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根本任务。根据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深挖和优选“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人生观、理想信念、法治素养、道德素养及时代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图1)。将立德树人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真正构建全课程立德树人格局,并贯穿课程教学设计各环节,使“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通过“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图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元素

2 “三协同”提高育人效果

“三协同”就是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2.1 “线上+线下”协同提高“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线上”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含思政元素的“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利用视频、动画和交互式操作等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给学生提供自学课件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阅读材料等,构建起学生网络教学模块,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规范和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完成学习。比如在线上学习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介绍“凯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时,引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学生看平台上传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视频,了解三聚氰胺是如何被加入到奶粉中的,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危害,最后导入目前有关三聚氰胺的使用限量和检测手段的内容。通过此次事件的引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科学知识是为人类谋福利的,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命至上的科学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细化,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可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线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讨论、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与活动。在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基本知识层面的自主学习后,“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课堂引导和互动,深度讲授重点难点及知识体系的逻辑线索,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总结后帮助学生建构价值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学习食品微量元素检测时,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重金属含量”为例,让学生根据任务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别发表观点,由定量分析知识点直接推导出实验方案,将知识迁移到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也让学生明白定量实验测定不仅仅是提供数据,更是为了解决问题。

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教师不仅承担起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价值认知体系、理想信仰体系的转化,有效提高“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2.2 “课内+课外”协同延长“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链

“课内”针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社会热点,以形式专题整合课程内容,进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专题教学,同时,辅以案例教学、热点讨论、主题辩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比如讲授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时,课内开展掺伪检验技能小组竞赛。在这个环节,老师将市场上流行的各种掺伪技术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检验和甄别。通过小组竞赛帮助学生强化掺伪鉴别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掺伪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课外”引导学生投身到与“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社会调查、主题演讲、辩论赛、观看影像资料等丰富多样、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课外教学实践中,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创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比如课外开展“6S”(修养、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品人的工作,通过学生课外打扫整理食品理化检验室,增加同学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养成学生自觉维护工作环境卫生的良好职业卫生习惯,更深层次理解食品理化检验室6S 管理的内涵[4]。

通过“课内+课外”协同教学,形成课内外双链、沉浸式的课程思政,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5],由此完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从知识认知—技能实训—课外实践—素能升华的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闭环设计。

2.3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采取建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成立思政育人小组,搭建教育教学合作平台等措施,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建共享机制,利用网络建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此平台进行学习、沟通和反馈。通过“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比如课程思政项目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教学观摩课堂等,增强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论坛、举办相关讲座、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合作。“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互进课堂,定期组织思政育人教学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让思政教师帮助“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在课堂思政方面进行方向把关,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教学,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3 “四融合”驱动育人实践

“四融合”就是将思政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融合,实现人才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6]。

3.1 思政元素和教学目标融合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7]。其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实践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操作技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道德操守,强化责任担当,树立家国情怀。

课程团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国家安全等大国精神体现,紧扣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案设计、过程实施、数据调研、实际操作等嵌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中,形成价值引领、有机载体的联合共同体。通过课程思政模块和知识体系构建,形成课程思政知识谱系,在德智体美劳5 个层面进行教学探索,实现五育目标。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目标的调整

3.2 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融合

课程团队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岗位操作技能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将企业实际食品检测工作流程转化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3.3 思政元素与教学过程融合

教学过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主线和核心素养进行,以行业思政元素、思政事件为项目教学的切入口,自下而上、由浅入深进行演绎。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采用“启、探、练、固、拓、理、升”七个环节逐步开展教学,形成“三阶段—七环节”教学法(图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选取典型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关注度,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开展活动、利用网络等媒介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2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三阶段-七环节”教学法

3.4 思政元素与教学评价融合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价值引领,从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思政元素融入,并在教学实施和第二课堂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在过程评价考核中加大课程思政的考核力度,结果考核中要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方面题目。选择可获取、可分析的评价观测点,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教学效果评价综合考核。评价层次上,过程考核收集课堂学习行为(如课堂互动发言、随堂测验、学生作业质量),课后通过小组PK 互评、仿真模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同时开展实时数据与跟踪数据教学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有效实现育人目标[8]。结果考核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中设置一定成分的思政相关简答题或方案分析设计题。评价主体由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组成,将学生价值观、社会情感层纳入思政评价标准,并操作化落地。总之,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融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4 结语

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是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过程,构建高素质人才管理体系,需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构建的基本载体,根据课程特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食品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