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切削过程氧化膜特性研究

2023-08-17 01:46沈号伦李金泉
机床与液压 2023年14期
关键词:热氧化光程金红石

沈号伦,李金泉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59)

0 前言

钛合金(Ti-6Al-4V)比强度高、耐热性好、耐腐蚀性强,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石油和军工等领域[1]。

钛原子的化学性质活跃,高温下可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抑制氧原子向钛合金内部扩散,阻止钛合金进一步被氧化[2],其耐腐蚀性能提高[3]。随着切削温度的提升,钛合金表面会发生严重的氧化反应甚至是氧脆[4]。

氧化膜在热氧化、化学氧化、阳极氧化和氮化等不同的氧化工艺下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5-6]。近年来,经表面着色所制成的多彩钛已在建筑材料、生活装饰用品等领域得到应用[7]。医疗方面,通过筛选与牙根和牙龈颜色相近的钛合金基台,可以增强口腔美观[8];在信息领域,通过飞秒激光诱导钛合金表面氧化获得高容量颜色代码,实现信息的加密[9];军事上,通过制备钛合金黑色微弧氧化膜层可以提高其保护性能和消光性能,提高了光学仪表盘等的消光效果,在飞机、导弹等武器装备上应用广泛[10]。

高温下,氧化膜疏松多孔,氧原子渗入基体,与钛原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高价的钛氧化物。有些氧化膜不稳定,可能与基体分裂,甚至剥落[2],故为了提高钛合金材料的组织性能,对其氧化层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DEARNLEY等[11]研究发现,Ti-6Al-4V材料通过 600 ℃/36 h 热氧化后,外层形成了大约0.8 μm 厚的TiO2层,此时其硬度能够达到1 000HV,生成的氧化膜提高了Ti-6Al-4V的抗腐蚀性。GULERYUZ和CIMENOGLU[12]分析了热氧化对Ti-6Al-4V材料的腐蚀性能以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为理想的热氧化工艺设定为 600 ℃/60 h,在0.9%NaCl溶液中进行磨损测试,发现热氧化后材料的磨损性能提升了25倍。

WANG 、LIU[13]对车削加工后钛合金表面进行TEM、EBSD和XRD实验,发现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变形孪晶形成,且孪晶的体积分数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变大;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发生相变,由α相变成β相[14],在冷却过程中β相会分解为次级α相。PENG等[15]使用SEM对不同切削速度下钛合金横截面进行观察,在氧化膜区发现了剪切滑移以及严重的塑性变形晶粒。切削加工过程中钛合金氧化的本质与热氧化的方法相同,但与热氧化不同的是,切削过程中,在强烈的热-力耦合作用下,被加工材料表层的微观组织会发生复杂演变,导致加工表层材料发生微观变形以及相变[16]。在高速切削过程中,不同切削参数切削钛合金的氧化效果不同,对钛合金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的影响[17]。目前,有关钛合金切削加工表面氧化膜颜色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鲜有研究,因此,本文作者针对钛合金切削过程加工表面的变形特征,对氧化膜表面进行物相分析,并研究氧化膜表面颜色的形成机制,对氧化膜的表面改性和应用有借鉴意义。

1 试验方案

为研究氧化膜特性,进行只改变进给量的单因素干式切削试验,试验设备为CA6140A车床,试验材料为钛合金Ti-6Al-4V,退火态,试样长度为300 mm,直径为90 mm,其化学成分见表1。采用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刀具型号CCMT09T308-MF1105,主偏角kr=90°,刃倾角λs=0°,前角λ0=0°,后角α0=7°。将试样沿工件长度方向,按照不同的切削速度标记分段。切削加工方案如表2所示。并对工件已加工圆弧表面进行线切割制成块状试样,采用Shimadzu XRD-7000S 衍射仪对试样表面进行物相分析。

表1 钛合金(Ti-6Al-4V)的化学成分 单位:%

表2 钛合金切削方案

2 结果与讨论

2.1 加工表面氧化膜物相分析

图1所示为不同进给量下钛合金试样表面的XRD衍射。可知:钛合金表面主要由α-Ti、β-Ti、Al2O3、锐钛矿型 TiO2(Anatase)和金红石型 TiO2(Rutile)组成,说明切削加工过程中钛合金发生了氧化反应,出现α-Ti的衍射峰是由于切削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氧化膜较薄,X射线能够穿透氧化膜检测到金属基体。当进给量增加时,锐钛矿型 TiO2衍射峰强度降低,金红石型 TiO2的衍射峰强度增加,说明部分亚稳定态的锐钛矿型 TiO2转化成热稳定的金红石型 TiO2,使得金红石型 TiO2含量增多。α-Ti的衍射峰强度降低,说明氧化膜的厚度逐渐增大,X射线能够检测到的基体部分减少。Al2O3的衍射峰强度稍有增加但远小于TiO2的,说明钛合金氧化膜主要由TiO2构成。金红石型TiO2比锐钛矿型TiO2的晶体密度大,折射率、硬度、界电常数等物理性质优于锐钛矿型TiO2[18]。

图1 不同进给量下钛合金试样表面的XRD衍射

2.2 表层变形特性

图2所示为金相显微镜下钛合金试样的截面。切削加工后试样由表层到内部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氧化膜区、塑性变形区及基体。切削过程中,在强烈的热-力耦合作用下,被加工材料表层的微观组织晶粒细化程度加强,导致加工表层材料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同时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热使得钛合金表面材料被氧化,生成了一层薄且透明的氧化膜。

塑性变形层厚度随进给量增大而增大,分别约为10、17.5、32 μm。越靠近表面,晶粒扭转越大,伴随着晶粒细化现象,排列紧密。晶粒变形方向都朝着切削速度方向,越靠近表面晶粒被拉长越厉害,出现纤维化,靠近表面处堆积在一起。

2.3 切削过程氧化膜表面颜色形成机制

图3所示为不同进给量下钛合金TC4试样加工表面形貌。随着进给量的增大,加工表面相邻波峰波谷之间的间距增大,颜色也发生改变,从青绿色(图3(a))到黄绿夹杂部分紫色(图3(b))再到深桔色(图3(c))。

图3 钛合金加工表面的形貌

钛合金加工表面显示不同颜色主要是基于薄膜干涉原理。当一束可见光照射在透明的TiO2氧化膜表面时,一部分经过上表面M反射后得第一束光f,另一部分透过上表面M在氧化膜区发生折射,由于各色光的折射角不同,可见光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折射光经薄膜下表面N反射,又经上表面M折射后得第二束光s,这两条光线都由同一条入射光线l分解而来,频率相同、相差恒定,为相干光。因此,在空间相干叠加,产生干涉,形成了新的光波,呈现相应的颜色,如图4所示。

图4 薄膜干涉原理

描述薄膜干涉中两相干光光程差的菲涅耳的公式为

式中:δ为膜层上下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n1和n2分别为空气和氧化膜的折射率;d为入射点的薄膜厚度;i为入射角;λ为入射光的波长。光程差与薄膜厚度、薄膜的折射率和入射角有关,薄膜厚度和折射率越大,入射角越小,光程差越大,干涉后的波长越长。可见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波复合而成,其中,红色波长为770~622 nm,橙色波长为622~597 nm,黄色波长为597~577 nm,绿色波长为577~492 nm,蓝色和靛色波长为492~455 nm,紫色波长为455~355 nm,依次变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程差只与薄膜的厚度有关。

根据菲涅耳公式,当光程差是光在真空中波长的整数倍时,相位差为2nπ,相长干涉,光变强,显示相应波长的颜色。当光程差是光在真空中半波长的奇数倍时,相位差为(2n+1)π,相消干涉,光会被削弱或相互抵消而不可见,从而相应波长的颜色不显色。不同地方薄膜厚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光程差,从而使钛合金显示不同的颜色。在切削加工过程中,随着进给量的变化,产生的氧化膜厚度不同,具有不同的光程差,使得不同颜色的光波经过薄膜的上下表面发生干涉加强或削弱,从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图3的颜色从青绿色到深桔色,波长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说明光程差逐渐增大,也就是氧化膜厚度有变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进给量的增大,根据XRD实验结果,金红石型TiO2的含量增大,折射率也大,也增大了光程差,但也不是绝对的,在图3(b)中还夹杂一些紫色,这是由于氧化膜厚度不均匀造成的。由图3可见,随着进给量的增大,切削表面的波峰波谷差值较大,在较大波谷处氧化膜的厚度可能更低,导致光程差较小,生成光波更小的蓝色光。

3 结论

(1)钛合金氧化膜主要由锐钛矿型TiO2、金红石型TiO2、Ti、Al2O3构成。当进给量增加时,部分亚稳定态的锐钛矿型TiO2会转化成稳定态的金红石型TiO2,使得金红石型TiO2的含量增大。Ti的含量降低,氧化膜厚度增加。

(2)氧化膜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大体上,随着进给量的增加,表面呈现颜色的光波对应的波长逐渐增大。

猜你喜欢
热氧化光程金红石
热氧化对TA18钛合金耐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合成酯类油热氧化性能衰变规律研究
金红石型TiO2中四种点缺陷态研究
矿物标型特征及其对不同成矿作用的标识
——以金红石为例
基于傅里叶变换色散条纹法的实验研究*
一种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金红石中的包裹体水
Al、Sn掺杂对于ZnO薄膜微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
摆镜扫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光程差计算
热氧化处理对纯钛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