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任务群教学方式初探

2023-08-17 02:52胡绮文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诗三首古诗想象

胡绮文

任务群的设计要基于教材编排特点与课程标准要求,特别是要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来进行设计。根据大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群学习。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学习《古诗三首》我们不再把古诗一首一首割裂开来进行剖析,而是在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在同一主题下统整三首古诗。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去探讨古诗中节日的习俗,跨时空跨地域对比民俗差异,探索节日背后与人们生活之间发生的联系。

一、了解古诗创作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写古诗的年代以及创作背景,是理解古诗的重要学习环节。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能有丰富的信息储备和知识库,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思维能力。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课前进行线上资料搜集,开展个性化学习,对资料进行积累、分析、整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首古诗可以分别从诗作者及创作的朝代,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做好课前的预学。利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推进学习,分享预学的情况,达到初步了解诗情诗意的目的。

二、诵读,感受古诗韵律美

诵读是古诗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课堂,由于古诗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现代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难入情入境,非常苍白,没有感染力。通过任务群学习的设计,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任务单,并借助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诵读古诗的方式。

诵读古诗,能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角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读出古诗的风采神韵,是学生有效吸收、感悟、品味语言的环节,从而更好地领悟诗的情意。课堂上开展任务群驱动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诵读活动。诵读的展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诵读、小组演读、全班齐读、配乐师生诵读等,给予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自我构建的学习中获得文本的味道,提高诵读的水平。教师作为观察员和指导者,可以辅助学生扫清字词,正音正字。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独有的韵律之美。

三、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古诗三首》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完成线上对古诗资料的搜集以及整体诗意的了解。课堂上与组员进行交流完成对诗句的理解。借助关键词,理解诗的整体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习古诗《寒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飞” 和“斜”,感受“东风”的影响,想象和煦春风的画面,体会春天灵动的美景。同时,抓住“传”、“散”等词语,结合寒食节赐火的习俗,想象画面: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邸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个府邸之间。在《十五夜望月》诗中,学生通过抓出“地面、乌鸦、冷露、桂花”等关键词,想象诗人在一轮明月下对家乡、家人及友人的思念。中秋佳节家人不能团聚,又是一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夜晚。对于这个任务的学习,学生还能结合上一个任务学习卡搜集到的古诗相关历史背景材料,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呈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节日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四、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探究

学生利用《古诗三首》,探究节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明白其受制于地域与时代的关系。通过任务学习,学生能了解到古人过节的情形,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加深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课后可以对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和习俗进行收集整理,小组进行拓展学习。通过跨学科(美术),给每首古诗配上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描绘出古诗的画面。我们以《古诗三首》为模型,进行迁移学习。从中华传统节日切入,增进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同时增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节日或风俗是联结家庭、社会、国家纽带的意识,使古诗的学习变得更有深度和厚度。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诗三首古诗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诗三首
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