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金涛
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载体,长期以来以分科课程为主。由于分科课程把知识碎片化,割裂实际生活,造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近十年,我国积极反思应试教育弊端,进而反思分科教学问题,借鉴西方跨学科教育,国内兴起了跨学科课程探索热潮。但跨学科效果难于言说,其中主要在于难以建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本文只探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评价。
一、以逆向设计理念开展跨学科课程学习评价
要解决跨学科的难点,首先要找到可以操作的、合适的评价基本方法。结合跨学科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这个特征,问题就是学习目标,那么可以使用当今比较流行的逆向设计教学理念。逆向设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恰当地连接、理解和运用离散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设计理念,本身就非常符合跨学科本来的目的。从跨学科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来考虑,可以参考劳拉·格林斯坦提出的由三个维度构成的21世纪能力矩阵,即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力、元认知)、行动能力(沟通与合作、信息与通信技术、灵活性与主动性)、生活能力(全球理解、公民意识、领导力與责任感、职业生涯准备)目标作为参考。在跨学科课程开发时,先将跨学科学习评价目标前置,从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入手,再逆向设计学习内容与活动。“以终为始”,突出对知识技能、任务完成、创意思维、实践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参与态度、合作精神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多元评价。此外,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习活动过程性数据的动态捕捉、采集和记录,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分享跨学科学习成果,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反馈和调节功能。
例如,坪山中心小学《亭子》跨学科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理清确定了学习目标。一是文化学习与理解,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到中国文化;二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问题问题解决,设计一个亭子;三是批判性思维和审美素养培养,在各种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的比较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明确了学习目标,再进行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及评价过程设计。这是典型的目标前置、评价先行的逆向设计目标评价特点。
二、以逆向设计理念开展过程性真实的学习评价
逆向设计理念下的跨学科课程学习着眼于解决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以“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进程”的设计思路展开,评价设计先于活动设计,评价嵌入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真实的全过程的学习评价,促进生成学习成果,并以学习成果诊断学习目标达成。
例如,坪山中心小学跨学科主题式课程的评价机制以逆向设计理念开展全过程的真实的学习评价。根据跨学科主题式课程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结构、关联,探究学习本质以及拉长学习时间和真实情景等特点,围绕“主题理解、任务策划、组织合作、发现自我”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设计,把评价嵌入学习活动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导向和学习目标引导作用,引领学习进程、学习评价,形成系统的评价结构。
“主题理解”学习评价关注主题性内容的重点、难点,做出比较积极且渐趋合理的判断,提出探究性问题,或者就主题内容探究任务的分解提出自己合情合理的见解,同时考查学科知识运用。“任务策划”重在学会分析可用性资源,尝试做出合适安排以及选择方法策略,即能够从任务需要和已有资源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独立或合作探究的有效策略。“组织合作”是考察和评价学生合作精神,积极配合他人,及时提醒或提出合理化建议,乐于付出。“发现自我”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自己,从比较分析、交流互动中学会客观评估各方面表现的实际状态,逐步形成真实的自我认知,能够客观地发现自身的长处,愉悦地接纳存在的不足,并逐步培养自我分析的意识和习惯,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