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其能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文章通过介绍律动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具体阐述了用律动教学法进行动作设计或用动作配合音乐等方式,提高實际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律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49—03
引言
众所周知,音乐是陶冶情操的一种快捷方式。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在现实生活中越发重要,所谓律动教学就是用体态律动过程来把握音乐节奏,能有效刷新初中生对音乐的思想认知,并加深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记忆。因为律动教学中的动作设计能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度及音乐创造力,使其音乐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一、律动教学内涵及教学应用现状
(一)律动教学含义
律动教学是通过掌握律动来提高音乐的学习水平。在古代审美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对节奏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如今,国门大开,对我国音乐思想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教学活动中,人们也越发重视音乐节奏。所谓声势就是以自身为乐器,让人体动作发出声响,并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其体现出来,这也是表达情感最古老的方式。初中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在开展律动教学时,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肢体律动,能有效的学生肢体协调发展,并深层次理解音乐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新型音乐思维的必要途径。使用律动教学能确保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与此同时,同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输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可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酌情增减律动量,使声势律动教学的作用得到极致的发挥[1]。
(二)现状分析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不理想,因为律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二者融合过后律动教学的优势便会大幅度降低。加之初中音乐教学在使用声势律动时,整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应有的功能。事实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使用律动教学,很难使之与其他教学模式融为一体,因为这会缩短课程的教学时间,最终导致律动教学应用空间也会随之减少,因此,音乐教师应合理规避教学实践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从而提高音乐课程教学实效。
二、开启律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
人类与生俱来的节奏感,能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由组合肢体动作,使其根据自身的思维形成终极情感的表达动作。因此,音乐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自身的节奏感,使其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持续强化个人理解能力。由于初中生的反应能力较强,培养学生节奏感能能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律动教学模式能利用行走、跑跳等类节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促进学生四肢协调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2]。
(二)增强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记忆力
在完善初中生自身思维建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新型事物的探知欲十分强烈,因此,他们在听音乐时,身体也会产生各类即兴反应,这也是学生对音乐创作与表现的基本能力。使用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在提高自身创造力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可指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精准把握音乐节拍的强弱,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使用律动教学的方式能让乐谱与学生的身体反应结合在一起,既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各类身体动作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音乐知识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大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生在教学实践中,其音乐感知力及音乐思维能力等都在同步增强,律动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能在增强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使其的学习氛围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音乐学习能力。在初中生的成长阶段,其容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叛逆行为,比如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课堂上并不热衷于表现自己,对此,采取律动教学便可通过缓解音乐教学氛围,改善单一教学模式的种种不足,使学生更乐于欣赏音乐,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平衡发展[3]。
三、律动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通过节奏律动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能通过节奏律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其充分掌握各类音乐技能。从而有效避免传统单一型理论知识灌输模式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音乐教师可通过律动教学精准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音乐节奏及律动特点充分的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从而确保学生在践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比如在欣赏《国歌》时,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可通过拍手或踏步等相关动作,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相关律动,使其在把握节奏的同时,深切感知音乐曲风。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特点,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节奏的强弱,比如在学习《桑塔露琪亚》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这首意大利船歌,让学生通过肩膀律动设计一些划船动作,在增强课堂趣味的同时,用相关肢体律动帮助学生理解曲目的真实意境,让学生更为轻松地听懂音乐课并快速理解音乐。
由于传统初中音乐教学多半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老师只是将音乐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旁听状态,即使采用律动教学方式来提升学习兴趣,也时常会因为律动方式太过简单而收效甚微。因此,音乐教师应从全新的视角理性看待音乐,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将音乐体验与律动节奏进行高效融合,并引导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时下较为流行的音乐,比起古典名曲更容易被学生掌握,也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讲解音乐知识时,应合理设计相关节奏动作,使其能更符合音乐场景。比如讲解《桑塔露琪亚》时,其动作设计可以用划船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如此便不会给学生一种违和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在微风中划船的美好意境,使其更好地掌握音乐节拍[4]。
(二)音乐结合舞蹈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律动教学能有效增强师生的互动强度,打造凝聚力较高的音乐魅力课堂。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可选择节奏轻松明快的曲目,并合理设置相应的动作幅度,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问题。比如在学习青春舞曲时,应引导学生深切感知乐曲中的欢快情绪,可以通过一些站着完成的肢体动作来激活音乐课堂,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音乐学习。虽然素质教育与传统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都是让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理念,但传统教学模式仅以教师的输出为主,无法完全兼顾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利于教师及时的革新教学方式。采取律动教学能结合学生肢体动作,完美地带动音乐课程节奏。因此音乐教师可根据音乐曲目的风格特性,采取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传递音乐情感的同时,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官体验。比如在讲授青春歌曲时,可站着学生的立场考虑,用最简单的动作形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歌曲,以由易到难的方式酌情设置舞蹈动作,让学生能结合节奏内容切实的体验音乐魅力,进而学会用音乐抒发个人情感。
如今,国家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曾在教育改革的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很多中学已经配备各类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音乐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猎奇心理,为其营造更为新颖的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形象化地展示音乐知识,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情境化的方式展现到学生面前,比如在讲解关于家的相关音乐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家庭生活相关的短视频,通过和谐的家庭画面,启迪学生思考自己在家中获取的爱与关怀,促进其深度理解家的内涵。充分运用音乐律动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育人效果。在音乐律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将脑海中的谱线与自身体动作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开发与众不同的律动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创新能力。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一系列局限,才能充分的利用各类肢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致力于学好音乐。
(三)通过音乐鉴赏,培养音乐情感
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应高度重视律动方法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找准课堂教学切入点,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从音乐鉴赏入手,让学生通过欣赏某个曲目的音乐节奏,明确此类节奏能为学生带来哪些感受,然后结合律动教学的相关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比如音乐欣赏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授课理念,音乐教师便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律动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音乐,使其能精准把握情感表达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学生音乐情感。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舞蹈元素,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身体来感受音乐节奏,使其能根据各种舞步深层次体会音乐作品。毕竟,音乐能在不同意境中提高人们的感官体验,是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音乐教师应聚焦于培养学生鉴赏音乐意境的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律动教学以其声势结合的独特优势,能使音乐更好地融合肢体动作,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鉴赏思维。能有效促进音乐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快速实现新时代音乐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唱脸谱》时,教师可通过收集京剧脸谱的图片或视频等,为学生介绍脸谱人物及相关京剧历史等,使学生能快速理解歌曲内容。进而通过京剧视频,设计一些与脸谱人物性格匹配的表情或肢体动作等,逐步引导学生结合立体化音乐意境,更为生动的练习京剧动作,使其充分感知梨园文化,并有效激发学生对梨园文化的探索求知欲,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四)在游戏中训练学生节奏感,提高学生辨识度
初中音乐律动教学应合理选择音乐作品,不同类型音乐的主体风格是不同的,音乐教师可根据不同主题音乐有效训练学生节奏感。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纪,音乐教师可在课堂上融入相关游戏环节来辅助教学。比如可通过游戏接龙的方式营造欢乐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音乐教师应在有效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来完成相关游戏,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合理点评,确保学生能在玩游戏边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节奏感。初中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知识教学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初中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过程中,无法精准辨别音符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师可利用律动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辨识度,使其能在感受到音乐旋律时,能用自身的肢体动作打出相应的节拍,或跟着音乐模仿相关的节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曲目特点,带领学生用跺脚、拍肩膀等方式,练习音乐节奏,从而快速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5]。
事实证明,音乐律动教学能切实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更好地激活音乐课堂,并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因为乐曲中情感蕴含丰富,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及唱歌技能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悟能力。目前,音乐与舞蹈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艺术形式且二者的表现方式极为不同。音乐多半会给人以听觉方面的享受,而舞蹈却可通过肢体动作来诉说视觉方面的美感。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能为学生打造艺术感十足的音乐授课氛围,从而全方位的拓展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空间,使其的音乐情感体悟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四、结语
总之,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表象,它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或经历等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很多人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初步感知音乐之奥秘,但却能通过律动教学活动切实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打开音乐天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去创造。因此只有音乐教师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还能让音乐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倩雯,刘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实践研究[J].艺术大观,2022(25).
[2]蔡小月.探析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2(10).
[3]景洁.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10).
[4]郭丽杉.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四川音乐学院,2022(4).
[5]马丽华.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2(6).
作者简介:张玉萍(1989—),女,东乡族,甘肃临夏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生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