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中的辉煌时期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中,宋代瓷器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不断深思挖掘。文章主要对宋代瓷器在造型、釉色与装饰三方面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瓷器;艺术审美;宋代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46—03
引言
宋代社会经济整体呈波浪式发展,在城市、物质和农业文明等方面成就突出,手工业繁荣发展,多领域的工艺技术在宋代实现了发展成熟。陶瓷是土和火的艺术结晶,在宋代,陶瓷的生产发展盛况空前,各类瓷器的制作技法提高显著,瓷器造型、胎釉和装饰等方面创新频出,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宋代瓷器概述
在商品經济和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宋代瓷器生产异常活跃,各地窑口众多,官窑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为代表,民窑以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为代表,不同的窑口生产的瓷器特色各异[1]。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以划、刻、印花白瓷闻名,造型典雅,制作精湛,装饰精美,釉薄莹润。汝窑位于河南宝丰县,因宋时隶属汝州得名。汝窑以器物造型与釉色著称,胎骨较薄,胎质坚细,修坯与成型工艺精湛。官窑通常是指南宋官窑,位于浙江杭州,胎体比较薄,胎土多为黑褐色与黑灰色,施釉较厚,除常见盘、洗、碟等日常用品,大多为观赏品或宫廷陈设[2]。哥窑传世多为三足炉、胆式瓶、双耳乳足炉等瓶、炉类,多为仿古样式,最突出的特征为大开片中套小裂纹,人工染上黄黑等深浅不一的颜色,具有古朴、神奇之美。钧窑位于河南禹县,主要生产高温色釉瓷,釉色多样艳丽,变化万千,主要烧制铜红釉器,以紫、红斑和镂雕、堆贴花为主要装饰,胎色为浅灰色或紫褐色,胎骨十分坚硬,常见花瓶、花盆、炉、钵等器物。
二、宋代瓷器的造型艺术审美
(一)形式美
宋代瓷器将“点、线、面、体”等要素加以灵活组合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宋代瓷器造型中“点”主要是以端角、尖角形式呈现,能够强化器物形态结构。以官窑青釉方花盆为例,整体呈方形造型,四面相交,交点转折处形成端角。点在宋代瓷器中更为具象的应用通常是装饰,在器物表面以凹进、凸起的形式增强装饰效果,如钧窑鼓钉三足洗整体呈鼓状造型,周身装饰有一圈鼓点,大大增强了器物整体装饰感。
“线”在宋代瓷器中的应用也是以抽象和具象两种方式呈现。线的抽象应用主要是表现器物的结构、轮廓、起伏等,可概括为直线、曲线两种。直线能够呈现器物的力度、方正之感,曲线能够呈现柔美之态,给人委婉、柔和、饱满与流畅的视觉体验。以龙泉青釉琮式瓶为例,外廓线条刚正方硬,造型庄重肃穆,再如哥窑胆式瓶,整体造型无任何转折,线条流畅且起伏有致,过渡自然,呈秀美之感。具象线条主要通过凹进或凸起的方式在瓷器表面用于装饰,汝窑天青弦纹樽的外表面有数道凸起弦纹,线条和器物形态完美融合。
“面”是宋代瓷器造型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瓷器造型的体积大小、结构、线角转折均与“面”息息相关,也是最直接的视觉观感。面在瓷器中的表现包括转折与起伏两种,转折令瓷器表面具有直度变化,以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为例,造型中面的转折自然恰当,曲直自然,节奏感明显,使圆形瓷器表面曲度产生一定的直度变化。面的起伏令瓷器表面具有曲度变化,如定窑白釉梅瓶,瓷器表面曲度变化优美,韵律美感突出。
“体”由“点、线、面”组合形成,是与造型概念最为相近的三维空间,宋代瓷器中“体”主要以自然、几何与人为形体三种形态呈现。自然形体是概括、凝练自然界中的生物而来,形态生动,蕴含自然意趣,以哥窑菊瓣式盘为例,通过高度凝练菊花形态,使器物整体造型表现出高度的自然美感。几何形体是对几何体进行变化抽象而来,钧窑长方花盆整体造型为长方体,边角处又使用了弧线作为过渡,使得整体造型不会给人以呆板之感。人为形体是自然、几何形体的演化成果,主要表现的是人为创造性,在宋代瓷器中具有较高占比,涵盖大部分器物造型。
(二)功能美
墨子有云:“先质而后文”,“质”是物质需求,“文”是艺术审美享受,即外在形式美感,强调功能和形式的统一辩证[3]。宋代瓷器兼具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功能美,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注重对人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宋代瓷器中具有很多形式和功能实现完美融合的器物,例如建窑黑釉盏、梅瓶等,外形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与人性关怀。宋代瓷器的造型大都随着功能实用性演变,与人们的使用需求相适应,通过功能推动瓷器形态发展,形态美、实用性实现了和谐统一,实用魅力显著。以建窑黑釉盏为例,其实用美是对内在功能美、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一方面,盏整体呈斗笠状,圈足较小,口沿宽大,腹部线条呈倾斜状,便于端拿,且便于沉淀茶末、倾渣。小圈足有利于减缓茶水降温速度,保持常温。此外,黑色釉盏也能够凸显茶汤纯白。另一方面,斗茶讲究汤花凝聚效果,口沿宽大,能容纳更多汤花,也和茶客的饮用量相符。口沿内壁的环状凹圈被称为束口,束口用于标识加水容量,以防茶水过多烫手,同时也能够使汤花久聚不散。
实用性魅力之外,宋代瓷器也将人文关怀深刻融入到其功能之中,以满足人们的生理或精神需求,表现出了较高的人性美。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层面来看,瓷器造型必须合理,其尺寸、细节和比例应使人在使用时能感觉到舒适。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层面来看,一方面,瓷器形态必须具有美感,宋代瓷器的造型淡雅清净,端庄典雅,和人们的审美追求相契合。另一方面,瓷器形态要蕴含情感意蕴,以器载道,表达个人品质、思想与追求。
(三)技术美
基于瓷器的工艺技术和材质,宋代瓷器的技术美主要表现在工艺美、材质美两方面。首先,工艺措施是瓷器形成美的形态的关键途径,宋代瓷器工艺措施主要包括成型与装饰工艺两种。宋代瓷器大都采用模制法、手制法和轮制法三种成型工艺,通常一件瓷器仅采用一种成型工艺,仅少数瓷器使用2—3种成型工艺制成[4]。宋代瓷器装饰工艺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如印花、刻花、描金、剪纸贴花、剔花、划花等。其次,材质美的直观表现是瓷器的质感美,是通过人工加工或对天然材料加以选择获取的具有较高审美性的表面纹理,质感美往往需要采取一定的工艺手段实现,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材质美是对工艺美的进一步深化。宋代瓷器的材质美主要体现在釉面肌理,从视觉上即可明确瓷器表面具体的肌理效果,属于视觉质感。瓷器釉色表现出了陶瓷器物的共性美,冰裂纹、油滴斑等纹理则表现出了陶瓷器物的个性美,各窑口生产的瓷器其表面纹理各有不同。
三、宋代瓷器的釉色艺术审美
釉既是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之处,也是瓷器的装饰。瓷器在火的作用下出现复杂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釉色的变化。宋代制瓷业获得了众多突破性的成就,在釉质、釉色方面表现突出。宋官窑出产的瓷器质地如象青玉,钧瓷生产的玫瑰紫、海棠红如晚霞般灿烂,汝窑瓷釉如凝脂般柔润晶莹,等等。
(一)黑釉瓷
黑釉瓷也被称作天目瓷,经特殊处理,黑釉瓷表现出了多样化纹彩的黑色。窑变是指在窑中釉色变化生成的色泽,黑釉瓷中常见兔毫釉、油滴釉[5]。以油滴釉为例,其最初可能产生于偶然窑变,随后在匠师逐渐掌握控制着色剂呈色原理之后,多种多样的色彩与纹理被烧制出来,令黑釉瓷具有叹为观止的审美性。除福建建阳窑以黑釉瓷著名,重庆涂山窑與江西吉州窑的特色也是黑釉瓷。此外,黑釉瓷还包括多样化的瑰丽纹理,通常是在上釉之前,分别涂抹高含铁量和低含铁量的底釉,再进行焙烧,最终呈现出不同的纹理。
(二)青瓷釉
钧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变”之美称,釉色千变万化,如月白、灰绿、天青、紫红等等[6]。其中,紫红釉的产生意味着匠师已熟练掌握氧化铜烧出紫红色的化学反应规律,是制瓷工艺的重大成就。钧窑瓷器多施满釉,釉质莹润乳浊,釉层丰厚,纹理多变深沉,釉面流动感明快。釉面之下经常会有不规则流线,即“蚯蚓走泥纹”,或出现棕眼、橘皮纹理。南宋龙泉窑通过使用石灰碱釉,烧制出了梅子青釉与粉青釉,龙泉青釉釉质至此空前绝后,釉色纯正清翠,肥厚细润,具有极强的玉质感,是青瓷烧制史上的重要突破。汝窑青瓷如雨后天青,哥窑釉质肥润,官窑釉质含蓄深沉,都将青瓷之美推向极致。
四、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审美
瓷器装饰是利用上彩、绘画、刻画等工艺对瓷器进行美化的艺术形式,瓷器表面的图纹、颜色釉均为瓷器装饰,瓷胎与釉是瓷器装饰的主要载体,宋代制瓷匠师综合考量器物适用性、社会风尚与人们审美情趣等因素,创造发展了多样化的装饰技法,主要包括胎装饰、工艺装饰与釉装饰。
(一)胎装饰
胎装饰是在瓷器胎体表面镂雕、模印、堆塑、刻画多种多样的文字、图案、纹饰等,在施釉之后具有相应的装饰性[7]。胎装饰主要包括划花、刻花、印花、剔花、贴花、剪纸贴花、捏塑、堆贴、镂空和金银扣。以剔花为例,包括留花剔地、留地剔花两种形式,是宋磁州窑的创举之一。留花剔地先在坯体表面敷化妆土,划出纹饰后,将花纹外部分剔除,花纹最终在胚胎上凸起,呈现浅浮雕的效果,留地剔花则相反,先在坯体表面勾勒纹饰,使纹饰外露于胚胎。剔花能够令釉色和胎色呈现鲜明的对比,上釉烧制后花纹十分清晰。宋代剔花装饰最有特色的是黑剔花、黑地剔白花、剔花填白、剔花填黑,形成对比鲜明的装饰效果,纹饰突出,具有厚实古朴之美,且视觉冲击强烈。
(二)釉装饰
釉装饰是利用釉质釉色或釉下、釉上彩绘呈现艺术审美的方法,包括单色釉装饰、釉与彩绘结合装饰,后者即为采取釉下彩或釉上彩的装饰方法。釉本身的产生即为满足瓷器装饰需求,同时也扩大了瓷器应用性能与范围。艺术釉纯为装饰而生,主要通过对釉料中的橙色元素、烧制气氛加以控制形成。宋代艺术釉最具特色的是窑变花釉与铁系结晶釉。使用花釉装饰的瓷器釉色凝厚,有红、青白、青、紫等多种颜色交错,并存在放射状、点状的结晶、光点及块斑,釉面呈玻璃质感,使得釉色瑰丽夺目,十分灿烂[8]。宋代花釉技术已十分成熟,如钧窑可烧制铜红、钧蓝等高温色釉,哥窑、官窑等也具有各类窑变釉品种。
(三)彩釉结合
宋代彩釉结合种类众多,可概括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型。釉下彩是先在胎体上彩绘,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约1300度高温中一次性烧制而成。宋代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装饰最有名,使用黑彩在瓷坯上绘画,装饰绘画素材多源自于生活,如花鸟、山水和人物等题材。白地黑花纹饰将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融合,具有极强的生动性,纹饰效果类似于传统水墨画。釉上彩是用彩料在烧制完成的瓷器釉面上绘画装饰的方式,纹饰有凸起感。釉上彩始于宋代磁州窑,源自于传统低温色釉,多经过二次烧成,瓷器高温烧制和彩绘后,送入窑后在低温环境下烧制而成(通常为600—900度)[9]。宋代瓷器常见宋加彩、金加彩两种釉上彩品种,大都用于装饰盘、瓶、碗等器物,常见纹饰为禽鸟、花卉等,纹饰有活泼轻松之感,独具特色。宋加彩是在烧制完成的瓷器釉胎上绘制纹饰,金加彩在瓷胎上使用红黄绿、金、银等材料绘制纹饰。仅用红绿两色进行纹饰绘制的被称为宋红绿彩或金红绿彩,是在高温烧制结束的瓷器表面使用红绿黄进行花纹彩绘。
五、结语
宋代瓷器的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在艺术家、文学家活跃的朝代背景下,瓷器生产具有了更加丰富稳固的精神依据,瓷器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审美爱好。宋代瓷器胜在质感与造型,并不过分注重精美纹饰和艳丽色彩,其造型、釉色、装饰均表现出冷峻崇高、清爽紧凑的艺术美感,将理智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生动和谐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孙博超.浅析宋代瓷器所体现的中国传统设计思想[J].汉字文化,2019(23).
[2]武雪琦,黄其明.设计隐喻在宋代瓷器中的分析与应用[J].艺术大观,2022(19).
[3]滕明堂,李春红.宋代定窑瓷器中的道家“自然”美学观探究[J].陶瓷研究,2022(3).
[4]肖月.宋代瓷器的审美特征与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9(6).
[5]吴建芳.浅谈宋瓷浮雕装饰与表现形式[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10).
[6]赵争强.宋代瓷器美学风格探析——以青瓷与白瓷为中心[J].流行色,2021(10).
[7]郝帅欢,夏永亮.基于宋代文化背景下漆器与瓷器相互影响下纹饰审美的初步论述[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3).
[8]李金来.器以载道:宋代瓷器艺术的文化蕴涵略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9]蔡娇娇.宋代文人意趣影响下宋瓷的装饰艺术研究[J].陶瓷研究,2020(3).
作者简介:白穆(1983—),男,汉族,济南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为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