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鸟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普遍現象。时间跨度上至赵宝沟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下至距今龙山文化时期。地域范围遍及辽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并且有着至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在古籍中有相当多鸟文化和鸟生传说。鸟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和普遍的文化模式,始终走着一条礼仪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从对自然的崇拜逐渐演进为政治礼俗。当统一的社会实体出现时,鸟文化成为各个氏族部落的文化传承和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紧密、更大规模、多元化的文化共同体,在创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鸟文化;文明起源;史前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34—03
在我国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都存在鸟形遗迹。由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内涵不同,所表现的鸟形象的方式也不同。鸟形象见于陶、石、骨、牙各类遗物中,表现形式有雕塑、纹饰、刻划符号,其风格或写实,或写意,或简化成抽象元素融入其他题材中。
一、考古所见鸟形遗迹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鸟形遗迹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鸟纹为双头鸟与重圈纹的组合形式,刻在当时较为珍贵的象牙器上。
此时的辽西区,鸟形遗迹见于赵宝沟文化遗存中一种特殊陶器的纹饰。目前发现的地点有小山[2]、赵宝沟[3]和南台地[4]三处。这种纹饰由鹿、猪和鸟三种鸟兽图形组成,精工绘制于陶器腹部。鸟兽纹的头部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猪、鹿、鸟首的形象提炼而成,其躯体为蜷曲状,施麟纹,三者均作引颈展翅高飞状,从小山的发现品中还可以明确的观察到鹿有双翼。它们已不是单纯现实动物形象的写照,可以分别视为原始形态的鹿龙、猪龙和鸟龙,也是红山文化蜷体龙的直接前身。值得注意的是,赵宝沟文化的鸟兽纹,多绘在作为礼仪重器的陶尊之上,都发现于规格价高的少数房址之中。
与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年代相近的新乐文化中,在下层房址F2中出土一件鸟形木雕,这件木雕应是社会上层人物用以标识身份地位的权杖。[5]
当历史进步到距今6000年左右,鸟形遗迹明显丰富起来,并开始以玉为主要制作材料。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的鸟形造像丰富而发达,对鸟形象的祭祀成为红山文化的重要礼俗。辽东地区的后洼下层类型也发现有鸟形雕塑品。后洼遗址下层遗物中雕塑品以动物雕塑为大宗,其中鸟形造像达7件。[6]
此时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达的彩陶文化中也盛行鸟纹。泉护村遗址一期文化出土一彩陶残片,上绘展翅飞翔状侧面鸟纹,与“金乌负日”的神话形象相吻合。[7]
仰韶文化时期还发现有鸟题材彩陶画。最先发现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绘有“水鸟衔鱼”图的细颈瓶。[8]1978年,在临汝县阎村遗址发现一件作为瓮棺葬葬具的陶缸上,绘有鹳叼鱼和有柄石斧的大型彩陶画。[9]
长江流域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1],与红山文化年代相当。该遗址墓葬98M29中出土玉鹰一件。同墓出土的有玉钺和玉人,等级比较高,说明这件玉鹰是一件神器。
距今5000年前后,辽西地区步入小河沿文化时期。此区间的石棚山遗址出土有几件刻划有文字符号的陶器,其中一件直筒罐器表有文字字形作平面展翅倒飞的鸟形。[12]有学者将该鸟形符号释为“燕”字,并将这组符号文字作为“天命玄鸟”的原始记录。[13]
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同样出现了鸟形刻划符号,见于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14]、前寨遗址[15]和尉迟寺遗址[16]。这种刻划符号分布范围较广,仅出现在作为礼器的大口尊上,有的涂成朱红色,很可能是一种氏族“徽识”。
此时,长江流域的鸟形象主要出现于良渚文化诸遗址中,福泉山遗址、反山遗址、瑶山遗址均出土有玉鸟。[17]除鸟形玉雕外,良渚文化的鸟形象亦常出现在神人兽面纹两侧。
距今4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凤鸟形象的实例。凤鸟形象主要有长江中游地区罗家柏岭遗址的凤形环[18]和孙家岗遗址的凤形佩。[19]此外,鹰形象也出现数例,主要见于肖家屋脊遗址[20]、枣林岗遗址[21]和高二山遗址。
二、文献中的鸟文化
鸟文化有着至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在古籍中有关鸟文化和鸟生传说相当多。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太昊、少昊代表着上古时代两个显赫的氏族部落。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居住在东方,属于夷人集团系统。
关于太昊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
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分析:“太皞风姓之‘风,即‘凤(甲骨文及古书中均有证)。少皞之立,凤鸟适至,二皞之世必相继。”太昊以“风”为姓,代表太昊与凤鸟有着密切联系。
少昊氏族部落中,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号。《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已居于山东半岛的少皞族族裔郯国国君的追忆,其祖少皞等族团乃以24种鸟名来命名官员的职称。
又《禹贡》载“大禹疏导九川,随山刊木,地平天成,而作九州”,其中“冀州”所属东部沿海地区“岛夷皮服”,岛夷即为鸟夷。所谓鸟夷,《汉书·地理志》云“披服容止,皆像鸟也”,而汉代郑玄于《禹贡》注则认为“鸟夷,东方之民,捕食鸟兽者也。”颜师古注:“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像鸟也。”从这些记载可得知,东方夷人崇尚鸟,并在服饰、装束方面模仿鸟。
三、鸟文化与文明起源
鸟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就其在史前存在的时间来说,从距今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下至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其分布的地域范围来说,辽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都普遍存在,遍及中国南北。
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和普遍的文化模式,始终走着一条礼仪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鸟文化是当时同在一个大的社会共同体内部的统一的意志和观念。赵宝沟文化各地点出土的鸟兽纹陶尊在制作技艺和造型风格上显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小山遗址和南台地遗址的发现,简直如同原图复制。赵宝沟文化时期的鸟图像已经达到规范化的程度。
鸟图像的载体种类多样,有陶器、玉器、象牙器等。陶器如尊形器、陶缸都并非日常生活用具,而是与死者生前地位有关,更可能是礼仪重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千件遗物,象牙制品只有七件,而其中六件表现有鸟的形象。古代文献中记载,象牙是东部地区向中央王朝进贡的重要物品。红山文化时期,虽以“唯玉为葬”为最主要的特色,但这时期的玉器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使最高级别的墓葬,随葬玉器也只有数件。这表明玉器资源较为稀有,由此更显得玉器的珍贵。古代先民们用最为珍稀贵重的材料制作出鸟的图像,来表达对鸟的尊崇。
鸟文化的本质随着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也在发生改变。河姆渡文化中的鸟形象多与太阳、稻禾一同出现,仰韶文化的彩陶鸟纹也是由“金乌负日”逐渐演化而来。可见在原始社会初期,对鸟的情感源于对太阳、对谷物等自然之物的敬畏或向往。
据古史传说考证,中国古史中的东夷集团鸟文化发达。从目前考古界的研究来看,东夷祖先的文化至少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后李文化,此后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发展至山东龙山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与中原核心区有文化上的联系。[22]
考古发掘材料显示,环渤海地区的西辽河流域、燕山南北地区存在着丰富而发达的鸟形遗迹。尤其是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发现的泥塑的猛禽类爪和翅,同众多女神供奉在一起,更加说明了鸟被视为他们的远祖神灵。从赵宝沟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到小河沿文化,可见这里始终延续着一种尊鸟的文化传统。
那么,西辽河流域、燕山南北地区的远古氏族部落与东夷古族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
至此,我们了解到鸟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普遍现象,深深植根于创造这些考古学文化的各个氏族部落,当各个分散的部落或联盟因某种契机被纳入到一个新的、统一的社会实体中时,这种相同的文化传承就成为它们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紧密、更大规模、多元化的文化共同体。可以肯定的说,鸟文化在创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杨虎,朱延平.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敖汉赵宝沟 新石器时代聚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邵国田.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1).
[5]于崇源.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2).
[6]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J].文物,1989(12).
[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华县泉护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考古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新时期时代遗址发掘纪要[J].考古,1958(5).
[9]临汝县文化馆.临汝阎村新时期时代遗址调查[J].中原文物,1981(1).
[10]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J].文物,1981(12).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J].文物,1982(3).
[13]陆思贤.翁牛特旗石棚山原始文字释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3).
[14]何德亮.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J].考古学报,1991(2).
[15]任日新.山东诸城前寨遗址调查[J].文物,1974(1).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7]黄宣佩.福泉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0]張云鹏,王劲.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2).
[21]郑元日,封剑平.澧县孙家岗新石器时代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2000(12).
[22]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3]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枣林岗与堆金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4]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关昊(1990—),硕士,沈阳城市学院辽河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辽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