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音乐专业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兴专业,随着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选择此专业,并将其定位为自己的就业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更加系统、完善,从而为流行音乐产业提供更加專业化、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流行音乐;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2-0-03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流行音乐课程设置的建设要求
(一)以指导思想为出发点,关注社会需求导向
2018年8月,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理念,“新文科”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诞生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把新文科定义为八个字:主动求变,创新发展。
我国的“新文科”源于新的国情,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对传统文科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需要更多知识密集型、知识综合型、知识创新型人才。正如吴岩司长所说:“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高校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创造传播的策源地,在学科协同、技术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时代对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学科构建要求。
(二)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主线,强调创新能力
新文科的建设要求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以新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内容、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流行音乐专业的局限,将专业类课程与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机融合,在加强中国文化主体性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将新文化思想、内容和方法融入流行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新文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因此也应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思路,强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讨论、引导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1]。
二、当前国内外主流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案例分析
流行音乐专业是涵盖范围较广的一个专业,相比起单独的音乐表演或理论类专业,它涵盖了更多的内容,笔者试图在分析国际知名流行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更系统地搭建国内流行音乐专业课程框架。
(一)伯克利音乐学院——体系完善并突出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1945年建立的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被誉为当代流行的音乐摇篮,该校的音乐学士学位提供了众多现代音乐领域的专业,涵盖了作曲、当代音乐写作与制作、电子音乐制作与设计、影视媒体配乐、游戏及交互媒体配乐、独立录音与制作、爵士作曲、音乐商务(管理)、音乐教育、音乐制作与工程、音乐治疗、音乐表演、职业音乐人、歌曲写作共十四个。核心课程主要有:编曲、指挥、练耳、和声、表演、音乐科技。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设有音乐产业领导力及创新艺术学士学位,该学位有两个课程群:一是音乐产业领导力及创新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音乐商业管理中,领导力、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二是音乐产业课程群,主要提供音乐商业概论、创新创业观念、音乐商业法律、营销学原理、唱片公司运营、音乐出版、音乐中介、音乐会和巡回演出、战略领导力、音乐产业趋势与专题等课程。
此外,伯克利音乐学院还有160余门人文课程可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从学科分布上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大类,学生每类至少修13个学分并须修满15门。其中人文学科课程包括文学、创意写作、诗歌、哲学、语言、传播、艺术史、历史、音乐史、视觉艺术、戏剧等。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声学、数学等。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女性研究、非洲研究等[2]。
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与当代音乐文化及流行音乐发展趋势紧密对接,具有现代性、应用性、市场化特点,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音乐表演、营销、出版、演唱会、唱片运营、职业音乐人等相关职业。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数量庞大的人文类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塑造个人价值观,并将艺术方面的学习与政治、文学和科学联系起来,最终获得的广泛的认知,帮助其全面成长和发展,这一点与新文科建设需要突出人文特质,以文化丰富教育内涵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洛杉矶音乐学院——与地方音乐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
洛杉矶音乐学院成立于1996年,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具有才华的流行音乐人才,以适应当代高速发展的流行音乐行业。本科专业主要设有流行音乐表演类(含爵士鼓、贝斯、电吉他、键盘、萨克斯、长号、小号、声乐)、音乐制作与录音、视觉媒体音乐创作、歌曲创作、音乐商务。值得一提的是,视觉媒体音乐创作这一专业,因该学院处于全球电影产业中心洛杉矶,所以课程设置充分融合了当地特点,学生有机会从事众多电影媒体的项目,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影电子配乐、音乐商务、音乐剧作曲、电视电影音乐史、管弦乐编配、游戏音乐创作等[3]。
(三)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与音乐专业——跨领域合作的课程创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创造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这一方面,美国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与音乐专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领域合作的典范,该专业由音乐学院作曲系专家和工程学院计算机部门专家联合设计,将计算机科学研究与音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算法与计算模型、自动化乐理分析、插件制作、录音基础、混音基础,以及音乐理论、视唱练耳、作曲和表演等课程。学生将通过这些学习,实现用代码构建乐理基础,设计音乐播放器及插件、编曲软件等。这些跨界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音乐方面可以从事影视配乐、混音师、录音师、音乐教师等职业;在计算机领域,也可从事软件工程、算法工程、硬件工程、音频技术工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无疑能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领域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院校开展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一领域课程的设立是流行音乐学科跨专业发展的方向,更是新文科提出的建设目标。
(四)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流行音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兴专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高等音乐学府相继设立相关专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自2000年开始招收流行演唱、流行演奏、流行创作专业三个方向的学生。2021年申报流行音乐本科专业(130209T)获批,课程也顺应时代發展和新文科对人才的要求进行了新一轮的优化调整[4]。
目前,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0%,主要包含思政类、文艺类、外语类、军事类、信息类、成长规划类等必选课程,此外,还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创业等任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占总学分的60%,主要包含:1.学科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流行音乐视唱及听觉训练、流行音乐基本乐理等。2.专业基础课程:流行音乐史、键盘基础、流行音乐作品分析、录音棚实践、和声,流行音乐风格分析等。3.流行音乐演奏方向的相关课程:流行音乐演奏、乐队合奏、爵士音乐史、爵士和声、听力采谱与分析、爵士乐曲曲目与即兴、爵士大乐队等;流行音乐演唱方向的相关课程:流行音乐演唱、剧目排练、演唱组合、流行舞、表演、器乐弹唱和音乐演唱、体态律动等。4.跨学科课程:民族民间音乐、戏曲表演艺术、音乐制作与编曲、表演、录音技术、歌曲写作等。实践教育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0%,主要包含社会与艺术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论文及汇报、劳动教育、专业实习等相关课程[5]。
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正在逐步贴合新文科的建设理念,试图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突破传统文科封闭式的自身发展的模式,主动求变。除了尝试在人文学科内部跨界发展外,还力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跨界,进行文理交叉,但在具体课程体系构架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三、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课程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应包含流行音乐表演方向、流行音乐制作与录音方向、音乐产业方向、流行音乐创作方向(包含歌曲创作、音视频媒体音乐创作)以及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方向这五个方面。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欠缺,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既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又要立足中国文化,在守正中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6]。
(一)立足传统文化,搭建中国流行音乐课程体系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一种吸引着年轻人的文化形态,很多流行歌曲如《青花瓷》《醉赤壁》《兰亭序》中的歌词和内容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族乐器运用也使得流行音乐更具有中国特色。在音乐视频、演唱会等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舞龙舞狮、京剧造型等经典文化符号常被采用。2023年初,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配乐中,为了烘托人物难以揣摩的情绪心情,营造紧张肃杀的氛围,编曲者开拓性地将河南豫剧和电子音乐相结合,片中出现的豫剧改编自《探阴山》《包公辞朝》《包青天》《穆桂英挂帅》《下陈州》等河南经典豫剧唱段,贯穿使用了笙、笛、琴、筚篥、唢呐等传统乐器以及吉他、贝斯、鼓等流行乐队配置,创造了摇滚与豫剧相结合的典范,从而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传统文化,形成了当代中国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创作、表演的优势,并融通音乐艺术与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以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区别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并富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教育。中国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要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将其纳入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人才。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中加大中国音乐史学、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国学、中国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非常有必要[7]。
(二)通过跨学科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还趋于“分科治学”,如在流行音乐专业划分的表演、创作、音乐工程、理论研究等子方向中,课程群都相对独立,并无各方向之间的横向渗透,一专多能的理念没有大力度实施,或者是实施过程中,缺乏重视。比如,流行音乐表演方向的学生,创作能力较弱;创作方向学生在唱、奏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虽有相关课程开设,但教学成效还不显著。此外,在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可以与其他音乐学诸多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民族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形态学(即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分析学、乐律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字学(记谱法)、音乐表演理论、心理学等。
(三)提高核心课程与音乐产业的相关性
流行音乐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形成一个纵横交织、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综合产业体系。围绕着流行音乐产业,衍生出流行音乐创作与录制、出版与发行、版权交易、演出与文化推广、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以及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等相关的横向产业链。在条件成熟的流行音乐专业院校,可以设置以下几方面课程:如音乐商业化相关的课程,探讨音乐产业中的商业模式,包括唱片销售、音乐流媒体、版权和营销;音乐产业管理与分析方面课程,包括音乐市场推广、商业计划编写、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研究、数据分析和预测、社交媒体分析、数字媒体营销和品牌管理等;此外,音乐法律方面课程也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产业中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包括版权、合同和协议、知识产权等[8]。
四、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更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且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任何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并适应当下的时代背景,满足社会对流行音乐行业的现实需求,理论研究也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作为一名流行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新文科提出的要求,对比国内外流行音乐高校课程设置,提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流行音乐课程体系方案,为各类地方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渊.再谈我国流行音乐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建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33-142.
[2]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4-8.
[3]伊丽媛.中国音乐产业研究二十年[J].音乐研究,2019(02):104-111.
[4]于润洋.对音乐学研究中“跨学科”问题的认识[J].音乐研究,2014(02):5-7+32.
[5]李斯心.国际计算机音乐研究与我国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管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2):46-50.
[6]郭声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特点[J].艺术百家,2017,33(03):101-107.
[7]浦晗.新世纪美国文科教育改革的概念取向与实践路径——基于希拉姆学院“新文科”(NLA)计划实施意况的案例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1):61-68.
[8]刘伟冬.以新文科建设为平台,推进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J].艺术教育,2022(01):15-20.
基金项目:1.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B144);2.2022年南京艺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流行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YZD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婷婷(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从事流行音乐、音乐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