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与风险规避

2023-08-15 07:43
教育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受众

●王 鹏

自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语境,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场域藩篱,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因其复杂的话语传播环境和叠加的话语传播内容与方式,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中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阵地,面对各种思想的交锋混杂,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的正能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型压力转换为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重塑,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价值之维

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的传播与表达的内容与工具的呈现方式。高校是各种精神思潮交汇的重要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和政治诉求,而且要掌握话语权利和履行话语传播责任。话语权是话语具有的潜在影响力,即通过话语控制舆论方向的权利。法国思想家福柯(Foucault)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和关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统领话语的一种主导权利,能够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控与定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立场,确保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有效实践。当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生态格局的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时空范畴和内容方式正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变迁,转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自媒体时代的“人人发声”“话语释放”和“快速辐射”,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政治原则和绝对权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日渐式微。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自媒体之间并不相悖,而是要借助自媒体优势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掌握自媒体舆论的主导权。

二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应然选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认同是个体将他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要求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就是大学生在处理自我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关系时,能够基于自身需要和价值认知,主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范,并通过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之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规范要求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内容和价值载体等方面的认同,其中价值内容的认同是核心关键。自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达更加大众化、自由化、娱乐化和碎片化,很大程度上造成话语的“失范性”,自媒体语境下教育主体身份的“虚拟化”和“多元化”,教育内容的“纷繁多变”和“良莠混杂”,教育传播方式的“非线性”和“扁平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有所下降。自媒体话语的夸张表达带来网络话语聚集和全民热议等,引发舆论危机,造成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认同的危机。同时,自媒体话语传播的碎片化,容易造成话语内容的“断章取义”“价值分解”和“价值质疑”,甚至滋生社会谣言和错误导向。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对话语的传播内容、表达方式和话语环境等进行转换与重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偏好,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三是应对自媒体复杂语境的现实需要。语境是言语的使用环境,是话语生成、交往与应用的土壤。话语有效力取决于其话语的适应力。话语的适应力指话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发挥的效力和适应能力,话语只有符合和适应特定的语境才能具有话语力量和话语意义。作为与时代发展紧密关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现实社会的时代土壤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色彩和权力色彩浓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正悄然发生变化。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只有当话语与所处的现实语境相符时,其内涵才能更加丰富,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情景语境”的视角,自媒体语境下的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随着教育者的“话语垄断”被打破及受教育者话语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增强,师生之间需要构建更为和谐的话语交往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变原有固化、教条式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从“文化语境”的视角,自媒体平台中渗透着多元思潮,传递着复杂文化,不同话语体系与舆论场的形成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剧烈冲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紧跟时代变迁,改变原有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增强在自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传播优势。

二、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其一,自媒体“生活化”的传播内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理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及受教育者实际情况,选择传递给教育对象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思想观念等话语范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话语内容的“学理表达”,往往以政治话语、权利话语和法治话语等方式呈现,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与解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枯燥和不接“地气”。生活世界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自身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契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自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传播内容更加海量,具有显著的张扬个性色彩,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远离生活、宏大叙事和空洞说教的话语表达,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活化和网络化的媒体语言,更喜欢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教育内容,更愿意对自己及身边的“微生活”发表感悟,这就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晦涩、固化、远离生活的话语内容形成矛盾与冲突,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厌恶与排斥。

其二,自媒体“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元体系”。话语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工具,具有建构功能,在话语的建构中体现主体的价值意图和价值导向。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了在权利话语主导下的“一元体系”,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绝对支配地位。学生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空间,这种“独白式”“霸权式”的话语关系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内心感受,缺少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自媒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话语垄断,赋予受教育者更充分的表达空间与话语机会。自媒体的平等性、草根性、自主性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使原有的传播受众转变为传播主体,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信息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同时,自媒体变革了原有单向的话语交往方式,每个主体的话语都可以被自由表达与主动赋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明显提升,他们更渴望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情感表达与话语共享,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元霸权”形成矛盾,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其三,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大叙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而且引发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在这样碎片化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连接到一部分人,从而成为一个小小的“意见领袖”,这就是自媒体成功的关键。碎片化总是与重构结合在一起,是一个打破一元、关注局部、推进创新的过程。自媒体受众的碎片化、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碎片化等特征,提出了细分受众、精准传播的新要求。[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和刻板老套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而自媒体碎片化、片段化、零散化和拼凑式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线性叙事结构,将原先完整和无限的教育内容剪辑为网状、立体式的片段结构,这样的呈现更符合当代青年的信息接受方式,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大叙事”与“长篇大论”的刻板表达相矛盾,造成受众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疏远。

其四,自媒体“开放化”的传播场域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态格局”。场域是社会世界分化后产生的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小世界”及其在相互关系中形成的关联系统。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能够达到育人目标的各类社会空间的综合,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多个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并受到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空间,人们同时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个场域中存在,受众在社会交往中的身份变得虚拟,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新常态。虚拟的自媒体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有效平台和场域延伸,与现实教育场域相比,虚拟教育场域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界,其开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更加明显。自媒体构建了一个由虚拟符号组成的虚拟话语空间,大大延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场域。[3]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两者相互补充,彼此渗透融合,通过虚拟交往与现实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从封闭单一的实体场域走向综合开放的生态网络圈层,自媒体营造的虚拟学习和生活环境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态格局”。

三、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实践路径

(一)从“政治文本”到“现实生活”: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

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最完整、最质朴、最生动的表达。[4]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生活世界中的大学生,其话语内容应摆脱学术化的文本束缚,走进生活、回归生活。自媒体碎片化的信息中呈现大量真实生活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话语素材,将现实生活和当代特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基本要求。

其一,立足生活,从现实生活中丰富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从他们身边寻找教育契机和话语资源,并整理归纳这些素材,将原先枯燥乏味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此外,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接地气”,更有“生活味”。

其二,关照生活,充分反映学生现实诉求。话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产生源于主体的现实生活需求,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主要因为其贴近学生生活并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多样化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洞察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其三,回归生活,实现理论话语生活化。在新媒体复杂的语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显得空洞而乏力,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相比晦涩难懂、空洞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话语,自媒体的多样化表达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宏大叙事的政治文本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相融合,在面对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引导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从“主客二元”到“主体间性”: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

主体间性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交往、对话。”[5]传统思想政教育话语交往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力,使本应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成为教育者的“独白”,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随着自媒体话语情境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调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白式”话语方式,打破原有话语交往方式中的“主客二分”,构建和谐平等的对话方式。

其一,转换角色,构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在理想沟通情境中,每个进入话语论证的人必须具有同等参与话语和表达话语的权利。[6]自媒体作为开放的交往空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从权威者转为对话者,从控制者转为沟通者,在双方的交往中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和主体人格,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表达权利与表达空间。

其二,心灵融合,构建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能迅速拉近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剖析学生心理需求,准确把握自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诉求,倾听学生心声,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话语,以聊天式、谈话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营造亲和、温暖的对话环境。

其三,虚拟角色,创新思想交往的对话模式。自媒体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时空无限的传播优势及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采取“线上聊天”“虚拟角色”“匿名网友”“点赞评论”等措施,创新对话模式,提升话语交往的有效性。

(三)从“整体呈现”到“精准传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

话语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外现,网络时代的话语形式必须灵活多样。[7]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在顺应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同时,将受众按其不同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理解程度等分为不同的信息主体[8],那些“志同道合”的主体将逐渐形成无形的“网络社群”,进而实现群体内信息共享和身份认同。自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打破“闭环场域”,将自己融入不同的社群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精准传播。

其一,拓展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依托新媒体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既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的规律要求。高校应主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官方媒体,充分发挥其意见领袖、信息引导、组织凝聚和人文关怀等功能,同时不断拓展渠道,实现话语载体的多元化。

其二,创新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力。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媒体“短、频、快”的传播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秒拍、朋友圈等工具,通过制作现实性强、趣味性足、传播性高的“短视频”“小故事”“微新闻”等网络作品紧扣时代脉搏,紧抓时代情怀,宣传国家政治民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身边的先进典型、解惑学生的成长疑问,增强话语的生动力和感染力。

其三,转化吸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积极接受者和使用者,这些“热词”体现了学生的重点关注与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与情感诉求。面对自媒体语境下丰富的网络话语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精准研判网络热词,充分吸收网络流行语中的正能量,并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融合,增强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9]

(四)从“情境创设”到“信息过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话语空间是自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重要保障。自媒体网络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自媒体场域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更加复杂,自媒体作为开放的信息平台融汇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信息元素[10],这对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其一,完善体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督。面对自媒体的“管理真空”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高校应组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团队,通过健全相关预警制度,完善预警职能体系,提高对舆情导向的敏感性、自觉性和警觉性;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量、活跃度和重点关注领域等进行“精准画像”,掌握舆情动态,及时止损,处理舆情危机,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导向的主动权。

其二,多措并举,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面对自媒体等多种新兴传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既要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又要掌握自媒体的运行特征和操作技巧,熟悉自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交往方式,掌握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其三,协同保障,营建和谐校园文化。自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原有的简单淳朴的特征被网络文化重新塑造。高校应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视角,探索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高校应统整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育人环节,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优势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四、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风险规避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避免“泛娱乐化”风险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媒介,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要求,要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论证和辩护。然而,在追逐时尚的当代社会,娱乐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其对人的驾驭与控制超出以往任何时代。所谓“泛娱乐化”就是以“找乐主义”“消费至上”“演绎加工”等价值取向为核心,以现代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和自媒体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真相的“遮蔽”,是对历史的“去价值化”,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泛娱乐化”包含的价值追求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虽然我们主张在自媒体语境中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转型重构,但并不是要构建一种“泛娱乐化”的“伪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娱乐性和教育性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立德树人任务,避免“技术至上”风险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自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途径更加现代化、多样化,我们虽然主张高校要不断完善主流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工具,但平台或工具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非全部。今天的“技术”成为与“现代”挂钩的直接标准,不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至上”倾向,往往在追求效率快速呈现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的生成与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与情感互动的过程,多样化的传播平台无法替代教育者的主体角色,现代化的传播制作技术无法实现人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夸大化,会违背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使用的方式方法。在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守“做人的工作”,既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也要加强与受众的心灵互动与情感互融,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交往。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受众本位原则,避免“低级迎合”风险

随着西方传播理论发展,受众由被漠视至被重视的脉络已十分清晰,传播模式也逐渐由“传播者本位”和“教育者权威”转变为“接受者本位”和“受众为中心”。在自媒体“去中心化”的场域中,自媒体的反控制、反垄断和反权威特性更为明显,体现了对话语主体的权利尊重。“受众本位”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因此,自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构应坚持“受众本位”,只有从受众的接受过程进行思考和行动才能确保实施效果。当然,“受众本位”不等于“低级迎合”,一旦受众的中心地位被过度放大,将会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造成“受众本位”的无节制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正处于价值判断的“动荡期”,时常会出现非理性的选择与判断、言论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话语资源,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又要成为自媒体话语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学生真、善、美的引导。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受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