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坚
摘 要: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保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需要满足相关检测标准。充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改善水稻农药残留现状。文章讨论了绿色防控技术理念,分析了水稻种植过程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方法,如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种植;应用方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102-03 中國图书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能够改善农产品种植环境、提高产品质量的无污染防控技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应将绿色理念作为基础,充分应用物理以及农业等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能保证食品安全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实现绿色增收,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1 绿色防控技术概念及推广意义
1.1 概念
绿色防控技术于2006年在全国植保会上提出。绿色防控技术为无污染环保病虫害预防控制技术,主要为农业提供服务,具体是指在生产农产品期间通过减少化学药物的施用量,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应用化学、生物、物理、农业等防治技术,可以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预防病虫害。
1.2 推广意义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农业生产也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方法及技术,应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可提升水稻种植产量,但是存在非常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可以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是将绿色环保以及公共植保作为基础,形成全新的水稻种植技术。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监测、预防及管理病虫害,开展农业防治工作。将化学防治作为重点,同时结合生物及物理等防治技术,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
2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方法
2.1 农业防治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应用农业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只有科学选择水稻品种才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选择水稻品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当地土壤及气候作为依据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在播种前要完成拌种工作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1]。在稻田中会有落叶,非常容易携带病虫卵。因此,在种植前要整地,有效清理土地,保障后续播种效率。还要控制杂草数量,增加翻耕次数,确保移栽的秧苗能够茁壮生长。同时,应科学合理地管理肥水,提升种苗抗性。
一是要控制田间害虫。在水稻播种前,种植人员应科学合理地处理种植地,翻出土壤中的越冬害虫并杀灭。在稻苗移栽前需要在田间灌深水,灌水深度6 cm,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存在的害虫。
二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稻品种。水稻品种会直接影响其品质及质量[2],要选择高质量的水稻品种,全面调查、监测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三是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早稻类型选择中熟品种,有效避开害虫高发期。也可以实行统一移栽、播种的种植方案,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避免因水稻生长差异化导致害虫迁移。
四是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日期,尽可能避开害虫盛发期和降水较多的天气。移栽期需要确保种植密度合理,使得水稻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五是要科学合理地开展灌水、施肥等工作。首选腐熟有机肥,氮磷钾肥作为补充。同时,在收割水稻后,应该科学合理地处理稻草和稻庄,集中堆沤稻草,将稻庄压入参泥中能有效杀灭三化螟,彻底清理干净腐渣及患病稻草,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3]。
2.2 物理防治技术
应用物理防治技术能够为绿色生产奠定基础,保障食品安全。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灯光诱杀、人工捉虫、机械捉虫、草靶诱杀黏虫、利用性引诱剂杀灭二化螟雌蛾、覆盖防虫网等。灯光诱杀是指充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诱虫灯放置在稻田间,减少病虫害。种植人员需要连片安装诱虫灯,每隔2~3 m3安置1盏,诱虫灯的高度需要距离地面1.5 m以上。成虫期,晚间开灯、次日天亮关灯,每隔3~5 d清除灯内死虫。机械捉虫及人工捉虫主要是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摘除虫卵或者拔除水稻枯心团。草靶诱杀黏虫是指在草把上喷洒少许敌百虫以及糖醋液,将其放置在田间,能够防治黏虫。利用性引诱剂杀灭二化螟雌蛾指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在二化螟雌蛾性成熟期释放信息,有交配需求的二化螟雌蛾接收到信息后进入诱捕器而失去交配机会,以此减少种群数量,从而达到控制二化螟雌蛾的目的[4]。性引诱剂有着高度集中特性,不会影响其他生物。在无公害水稻生产过程中覆盖防虫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新型种植模式,可以减少农药污染,有效防治病虫害,并且提升水稻产量。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应用防虫网能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减少稻飞虱,降低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条纹枯病的概率。相关工作人员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充分应用防虫网技术,对水稻田覆盖白色方形或异形防虫网,其防控效果高达95%,该结果能够有效发挥防虫网的优势。
2.3 生物防治技术
稻田养鸭与害虫天敌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生物防控技术。稻田养鸭技术十分实用,应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数量,实现绿色防治的目标。在稻田中养鸭,鸭子捕食害虫,可降低养殖成本[5]。应用稻田养鸭方法可以减少稻飞虱与水稻螟虫。一般来说,在每年5—6月早稻放鸭,7—8月晚稻放鸭。要求所放鸭子处于成熟期且数量适中。
通过释放害虫天敌的方式降低对水稻的伤害,控制农药的投入量,避免农田污染,减少害虫防治成本。通常情况下,生物防治技术可选择阿维菌素和春雷霉素等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害。针对三化螟,可应用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针对水稻黏虫,应该在其孵化期施用苏云金杆菌来控制。针对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施用井冈霉素防治。针对稻瘟病,施用春雷霉素防治。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时,需要高度重视药剂施用时间,避免在干旱期或者高温期施用[6]。
2.4 化学防治技术
在播种水稻前,应消毒种子,杀灭种子所携带的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通过化学防治技术能够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概率。在播种前消毒种子,杀灭种子所携带的虫源,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杂交水稻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时间控制在24 h。常规水稻种用25%咪鲜胺乳油4 000倍液浸种,时间控制在48 h。除此之外,可以应用高效、广谱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例如,三环唑、稻瘟灵、丙环唑乳油可预防稻曲病,氯虫苯甲酰胺可预防水稻黏虫与三化螟。
3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要点
3.1 引进先进设备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且人口众多所以对水稻种植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率,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仅有少部分工作内容需要人工完成,大部分工作都用自动化机械设备完成。特别是在日常管理期间,大部分工作内容由自动化机械设备完成,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种植效率,而且能够保障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应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在水分、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创新和改良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绿色防控技术。
3.2 管理绿色防控技术成果
近年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科学合理调整水稻种植技术方法及理念,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水稻种植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在水稻种植期间需要严格依据规范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如果发生病虫害,不但会降低水稻质量,在日后工作中也会带来诸多难题,减少农民收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科学调整水稻种植模式,合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改进技术研发成果,不断优化农业规划体系,推動农业创新发展[7]。
4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注意事项
4.1 选择品种
种植任何农产品,应重视选择品种。如果品种选择不当,将会导致秧苗大量死亡,进而降低水稻产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的粮食需求。绿色水稻在产品质量营养、外观、卫生等方面,需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选择品种时,需要充分考虑水稻种植地、所处区域的气候类型等诸多因素。例如,南方、北方气候有明显差异,应选择成熟周期较短及抗病能力良好的水稻。在气候方面需要依据年份判定。在水稻发育期间保障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生长质量。
4.2 整地要求
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对基础种植工作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冬季翻地,尤其应控制翻地深度(深度为20 cm)。在水稻抛栽前7 d内翻耕、平整、软化田地,从而满足水稻种植要求。水稻种植前2 d需要施肥,以提高水稻产量。
4.3 加强改善土壤环境
现阶段,诸多区域普及了水稻种植绿色防控技术。相关部门为种植人员提供了帮扶和支持,其中,改善土壤环境是重点工作内容,高质量的土壤能够提高水稻产量。
想要满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需求,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提高土壤肥力,适当调整土壤pH值,提高疏松土壤度。在种植水稻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合理配制农药、改善土壤环境。种植水稻前在种植区域加入20%草炭混合物或5%完全腐熟的鸡粪,将其混合均匀施入种植地块,5 d后清除杂草及土块,与适量床土搅拌均匀调配营养土,从而满足水稻的种植需求。
5 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是需降低虫源基数。要想避免水稻种植过程中发生大面积虫害,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降低稻田种植区域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稻桩内越冬,通过控制越冬虫源基数,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翻耕田地杀除部分越冬幼虫,应用干旱、寒冻、鸟啄等方式减少越冬虫源数量。
二是正确选择水稻品种。选择好的水稻品种能够降低水稻种植区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例如,在老病区域应该尽可能避免选择带病水稻品种。应该加强研究不同品种之间的生长特性,筛选最佳抗性品种。
三是优化水稻种植结构。在种植水稻期间应该优化品种。举例来说,在种植早造稻苗时,首选中熟品种,将晚熟及早熟品种作为辅助,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第2代及第3代螟虫数量。
6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效果
在种植过程中,充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障水稻安全,减少药物残留,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确保经济收益[8]。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会节省资金,对水稻质量和产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可降低人工除虫成本。
二是生态效益。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传统防治方案首选施用农药,尽管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但农药具有扩散性和挥发性,会污染周围的水源和植物。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充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增加害虫天敌数量,保证区域生态平衡,使生物相互制约,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积极的影响。
三是社会效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减少水稻种植成本,提高产品安全性,推广和应用该技术能够转变农业种植者的传统观念。
7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随着种植模式发生了变化,应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可提高水稻产量。部分种植户在种植水稻期间对农药残留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人们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倡导绿色生产,因此在水稻种植期间充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绿色植保理念,推动现代农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强,梁娟.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1,15(12):43-44.
[2]郭立炜.关于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22):89-90.
[3]左洪庆.山东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185-186.
[4]万建兵,高明.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90,192.
[5]李丹.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8):108-109.
[6]谭玉桃.关于探究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10):89.
[7]黄小金.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探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2):28-30.
[8]张婷婷,冯欢.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