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华 李霞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大白菜品种的出现使大白菜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春大白菜的栽培时节在早春,能够在蔬菜供应淡季上市,丰富市场菜色品种,种植效益丰厚。文章分析了无公害春大白菜的种植与管理技术,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春大白菜;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8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34.1 文献标志码:B
北方地区早春气温较低,若种植管理不当,春大白菜会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出现未熟抽薹或包心不实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各种病虫害。为保障春大白菜的种植效益,种植户必须采取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
1 无公害春大白菜种植前的准备
1.1 选地
在种植春大白菜前需要合理选择种植地,相关机构需要检测土壤、水分和空气,确保符合无公害大白菜生产的要求。种植地首选地势平坦的地块,并保证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一般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土壤水分和养分较为充足。春大白菜的种植尽量避免重茬,2~3年轮作为最佳。
1.2 整地
种植春大白菜前需要整地,清理前茬作物收获后留下的残根和杂物,清理害虫的越冬场所。在土地封冻前,及时深耕田地25~30 cm,并进行冬灌和冻垡,不仅能有效灭杀土壤中的病虫害,还能改良土壤。若选用腐熟有机肥,施入60 000~75 000 kg/hm2;若选用鸡粪肥,施入30 000~37 500 kg/hm2,同时搭配氮磷钾复合肥450~750 kg/hm2;若不施用农家肥,则施入尿素150~300 kg/hm2、磷酸二铵300~450 kg/hm2、硫酸钾150~300 kg/hm2。整地时间一般要比定植时间早7~10 d,采用平畦或小高畦覆盖地膜,露地环境一般采用地膜覆盖起垄种植。畦宽一般控制在80~100 cm,高10~15 cm,畦沟宽不超过30 cm[1]。
1.3 選种
春大白菜的生长季节为早春,生长过程中温度会由低到高改变,因此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选用耐抽薹品种。所选春大白菜品种还要耐低温、冬性强且生长期较短,前期容易种植成活,后期需要抗病性强、耐高温、优质高产且卖相好,才能保证种植收益的稳定。例如,山东地区适宜种植的春大白菜品种有“春大将” “强势” “名家” “金刚夏”和“阳春”等,国产品种有“青杂三号” “春秋王” “春冠”和“鲁春白1号”等。其中,“鲁春白1号”冬性较弱,产量较低,因此不宜大规模种植[2]。
1.4 栽培方式
春大白菜常见的栽培方式有4种,分别是地膜覆盖栽种、中小拱棚栽种、大棚栽种和温室栽培。地膜覆盖是成本低且简单易操作的种植模式,能有效延缓北方地区低温春化导致春大白菜早期抽薹,还能起到保水作用。地膜覆盖栽种的春大白菜比露天大白菜早上市15 d左右。由于全国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地膜播种的时间有所差异,例如山东地区一般为3月底或4月初,华北地区在4月中下旬,内蒙古与东北地区气温回升较慢,一般在5月左右。山东地区和河南地区通常在3月选择中小拱棚栽种方式育苗,于4月初定植。采用大中拱棚栽种方式则是在1月底育苗,2月底定植。其他地区确定育苗期和定植期,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育苗设施进行。早春大棚栽种方式的积温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抽薹,可以比中小拱棚栽种上市时间早30 d左右,上市时间刚好是蔬菜淡季,因此价格上比旺季大白菜高4~8倍。温室栽培在山东和河南地区应用较多,一般在1月中旬播种育苗,2月中旬定植,4月底便可收获。其他地区因日光温室结构各有不同,因此播种期也各有不同。
2 无公害春大白菜种植技术
2.1 选择播期
大白菜的苗龄一般为30 d左右,农户可根据预期的上市时间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期对于春大白菜种植成功与否十分重要,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种植方式科学选择。若播种时间过早,气温较低,容易造成春大白菜先期抽薹影响其质量;若播种时间过晚,则容易遭遇高温天气影响春大白菜结球,且高温天气易使病虫害繁衍扩散,影响春大白菜产量。北方地区在选择播种期时,要保证日最低气温高于13 ℃,结球期日高温不高于25 ℃。想要获得优质叶球,必须保证花薹的生长速度不高于叶球的生长速度。另外,播种期还需要根据春大白菜的品种确定,冬性较强且耐抽薹性强的品种可以适当早播,冬性较弱且耐抽薹性弱的品种要保证温度适宜后播种。例如,山东地区种植选用的春大白菜品种为“青杂三号”,由于该品种冬性较弱,因此露天播种时间一般为4月下旬,但其他冬性较强的品种在3月下旬播种即可。很多农户为延长春大白菜的供应期,会采用不同种植模式分批播种,确保满足淡旺季的春大白菜市场需求。
2.2 保温育苗
为保障春大白菜的生长质量,采用阳畦、拱棚或日光温室等设施开展春大白菜的育苗工作。将春大白菜的生长期提早约30 d,不仅能避免由于早期低温造成先期抽薹,还能避开后期高温天气。育苗前需要先配制营养土,因地制宜选用自然土壤混合腐熟有机肥配制。有机肥与自然土的配制比例一般为3∶7,另外每1 m3的营养土中还要再加1 kg的氮磷钾复合肥,并拌入多菌灵100~200 g,然后将春大白菜的种子与35%瑞毒霉拌匀,在适宜温度下播种。为防治苗期发生立枯病和猝倒病,播种后盖土时还需要加入40%重茬净土灵可湿性粉剂。另外,还可以采用塑料营养钵、营养土块或育苗盘的方式进行春大白菜的育苗,以营养钵为例,一般选择直径为8~10 cm的塑料营养钵,在钵内装好营养土充分浇水,每钵播种1~2粒,播种后覆土约1 cm即可[3]。
2.3 苗期管理
春大白菜的苗期管理需要注意以下4点。
一是控制温度。播种春大白菜后要控制苗床温度在13 ℃以上,白天最高温度不高于25 ℃,夜间温度15 ℃为宜。大白菜出苗后,白天温度可低至20 ℃左右,夜间最低不低于11 ℃,否则会导致菜苗生长不良。幼苗期一般不浇水,后期进行干湿交替管理,促进苗根生长。
二是通风炼苗。在春大白菜齐苗后需要通风炼苗,炼苗时间一般为中午。在春大白菜定植前7 d低温炼苗,可以将幼苗短时间置于10 ℃的环境中,提升幼苗对棚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定植后的成活率。
三是适时定植。在春大白菜的苗龄达到25~30 d时,可观察菜苗情况确定定植时间。栽培用苗需长出4~5片真叶、高度达到10 cm、叶色浓绿且健康无病虫害。若定植期过早会导致春大白菜遭受冻害,过晚则影响春大白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选择适宜的定植期十分关键。各地区定植时间不同,要确定生长环境的温度不低于8 ℃,通常山东地区露天定植的时间为4月上旬。
四是合理密植。春大白菜一般为早熟品种,因此生长周期较短,定植时可适当密植。根据春大白菜品种特性的不同,适当调整密植距离,一般情况下定植株数为60 000~67 500株/hm2,行距约40 cm、株距约35 cm,或者行距50 cm、株距35~40 cm。在育苗移栽后覆盖地膜时,地膜畦面宽约65 cm,沟宽约35 cm。在地膜上按照预期的行距和株距挖穴栽苗,每穴1株苗,每畦栽种2行即可。
育苗移栽时,菜苗应携带土球,定植完成后需用土将植孔封严。浇水时需要注意单穴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块下沉。若水量淹没菜心,会影响春大白菜生长,同时降低地温,影响春大白菜产量。若未育苗直接播种,挖穴栽种后也要覆膜,孔穴直径约3 cm即可,每穴播2~3粒种子,盖土厚度约2 cm为宜。在幼苗出土后要注意破膜引苗,并用土将孔穴封严,以免地膜烧苗[4]。
3 无公害春大白菜管理技术
3.1 温度管理
春大白菜在播种期后至莲座期的温度管理直接影响其能否结出优质叶球。早期进行春大白菜的保温育苗,能有效改善其生长环境。采取设施生产的方式,既能避开前期低温和后期高温多雨,而且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使春大白菜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尽早上市。定苗后要注意防寒保温,避免10 ℃以下的低温影响春大白菜正常生长。植株进入正常生长期,一般为定植后14 d通风。随着菜苗生长,要注意调节棚内温度,待缓苗后可适当降温。当棚内白天温度超过25 ℃时,便可通风降温,夜间尽量保证温度在13 ℃以上。待菜苗进入莲座期,白天温度可控制在20~25 ℃,夜间可控制在15~17 ℃。待菜苗进入结球期,要使棚内通风和降温,白天温度18~22 ℃,夜间温度不低于8 ℃。待进入4月中旬,自然氣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将棚膜拆掉露地培育。
3.2 水肥管理
春大白菜的整体生长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进行水肥管理,确保“肥水齐攻一促到底”。春大白菜在定植初期无需过多补充水分,保证土壤湿润即可。定植缓苗后可以浇第1次水,在莲座期前不浇水,待春大白菜开始包心时,每隔7 d浇水1次,不可大水漫灌。同时,配合浇水频率和浇水量尽早追肥。团棵期追施尿素约150 kg/hm2、莲座期追施150~225 kg/hm2。待菜苗进入结球期,配合浇水施入尿素225~300 kg/hm2、磷酸钾150 kg/hm2。为促进白菜叶片健康生长和叶球生成,在结球期用0.2%磷酸二氢钾喷撒菜叶表面2~3次。在莲座期和结球期喷施0.7%氯化钙,避免干烧心的情况。
3.3 防治病虫害
春大白菜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黑斑病等,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和地下害虫等。无公害春大白菜种植需要注意在防治病虫害时,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绝不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具体防治方法有以下4种。
一是农业防治。在选择品种时,要注意选择抗病虫性强的春大白菜,避免重茬,尽量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模式。重视对种植园区的清洁工作,严格消毒种子后即可播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避开病虫害高发期合理密植。在春大白菜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升菜苗的抗病虫害能力。严格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确保菜苗的生长环境适宜,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诱发病虫害。
二是物理防治。在覆盖地膜时,可以选择银灰色地膜或者设置防虫网防治蚜虫。利用特殊光谱和特殊胶质制成的黄板能有效诱杀害虫,其不含有毒物质,还十分环保,使用方便效果好。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者太阳能杀虫灯,在夜间放置于菜园苗床附近,在诱杀小菜蛾和斜纹夜蛾成虫方面效果良好。
三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害虫天敌捕杀害虫,还可以通过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四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在以上防治的基础上,针对病虫害严重的产区适量喷洒农药。农药必须满足高效、低毒且低残留的特性,确保农药不会影响春大白菜健康生长,保证为市场提供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安全无公害的蔬菜。在实际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合理配制农药。例如,防治霜霉病时,种植户可以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药剂交替或轮换施用,一般防治2~3次,每次隔7~10 d。针对菜青虫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用Bt乳剂等细菌杀虫剂稀释500~800倍液均匀喷洒受灾区域,Bt乳剂为生物防治药剂,不会造成生态破坏。还可以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洒。需要注意的是,药剂喷雾应选在晴朗且前后无大雨的天气,在喷洒过程中注意喷洒均匀[5]。
3.4 及时采收
春大白菜成熟期气温逐渐升高,为避免高温天气影响质量,需及时收获、尽早上市。育苗栽培的春大白菜一般定植50 d左右,叶球便可达到80%左右的实心程度,这时便可根据市场情况采收。若采用直接播种的种植方式,则收获时间较晚,需在定植后60 d左右收获。对于种植规模较大的春大白菜产地,可以分批采收,能延长市场供应时间,保证产区春大白菜的产量和品质。在完全成熟前要全部收获,过熟会导致春大白菜抽薹、裂球和腐烂。在我国北方地区,采用大棚育苗、移栽春大白菜一般收获时间在4月底或5月初。采用地膜覆盖栽种则收获时间会晚15 d左右,约5月底或6月初。收获时春大白菜的产量要稳定在60 000 kg/hm2左右,才能确保得到可观的经济收益。
4 结束语
无公害春大白菜在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才能保证春大白菜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贵平,向鹏程,邬鑫.3种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在大白菜种植上的应用效果[J].农技服务,2023,40(1):19-23.
[2]黎瑞君,孙长青,刘炼.贵州石山区春大白菜高效多熟种植模式[J].农技服务,2022,39(8):64-66.
[3]李虎,安玉燕,姜柯.大拱棚蔬菜4作4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蔬菜,2022(6):76-78.
[4]蔚静.露地大白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6):35-36.
[5]高茂秋.四川大白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新农业,2022(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