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彬
在“双减”政策有序落实和大力推行的背景下,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已成为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在压减课后作业总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课堂结构的优化,不断探索并创新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通过采取多样的手段来创造丰富、生动的课堂环境,确保学生可以高效地学、开心地成长。可以说,“双减”政策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重视,教师必须立足课堂实际,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低负、开放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虽然“双减”政策颁布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当前中小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但也要求教师致力于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堂,确保学生的学科学习可以在课内完成,从而满足他们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避免给学生带去较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双减”的工作目标也包括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率,通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地接受、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实现在课堂上“学足”“学饱”,为他们的健全成长提供支撑。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和要求,除了把目光聚焦在如何优化课后作业设计上之外,还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足功夫,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现阶段,还有不少教师为了追赶平常的教学进度,在课堂上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一味地通过“口授”的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这样“我讲你听”的模式不仅忽视了初中生的个人体验,还磨灭了他们对数学课程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师由于繁忙的教学任务,很少在教法的研究和创新上下功夫,导致对这些方法的运用不足,使得数学课堂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毕竟需要经过中考,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为了追求初中生在日常考试以及今后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公式、定理、解题思路等知识的传递,还是采取“知识教育为主”的陈旧模式,在讲完重点之后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太过于僵化,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渐让他们沦为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会阻碍初中生创新意识和素养的发展,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教师还是以学科知识的习得、公式定理的巩固和运用为主,过于关注学生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的掌握,以现行的教材为主给学生安排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尤其是对网络优质学习资源的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很难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难以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只局限于数学这门学科,很少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进行联系,这样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拓宽初中生的视野,也阻碍了其综合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整体效率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在一节数学课上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参与问题分析与回答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人,那就会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在目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上讲得“绘声绘色”,但是讲台下的学生却没有太大的反应,这主要是由于教师采取的教法太单一,难以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此外,还有个别初中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因此,无法在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导入是一节完整课堂的“奠基”,要想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必须在导入上花费一定的心思,通过有趣且有效的导入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推动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新课标提倡教师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进行结合,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联系生活进行导入,把生活中的素材或事例引到课堂上,为学生打造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从而唤醒初中生的已有经验,以便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投入对新知的建构中,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导入“勾股定理”一课时,教师联系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师:张亮的母亲给他买了一台笔记本,母亲说这是14 英寸的,但是张亮觉得有些小,于是用工具测了一下电脑屏幕,发现母亲可能把尺寸说错了,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能调动他们以往的经验,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14 英寸电脑对角线约为35厘米,也许我们可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来帮他算一算尺寸究竟是多少……”这样一来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使他们在学完后主动帮助张亮解决问题。
再如,在导入“图形的平移”一课时,教师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包括飞机运行、滑滑梯、乘坐电梯、滑雪等,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理解“平移”的特点。接着教师针对滑雪的现象向学生提问:“如果滑雪运动员从A 点滑到B 点,他的身体移动方向如何?头部、腿部、脚部和滑板的移动距离是相同的吗?”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对平移的思考和探究,使他们带着兴趣来总结、提炼出平移的概念。
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当前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契机,将现代媒体资源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打造趣味的数学课堂,为学生营造开放、有趣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程度。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现有的媒体资源,通过图画、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媒体情境,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如此有助于升华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体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转变其以往对数学课消极、抵触的情绪。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是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包括马路边的停车位、学校门口伸缩门……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事物,并呈现了问题情境:“请你观察上述事物,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视频逐步构建了比较活跃、开放的数学学习氛围,班里的学生纷纷展开了思考,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边都是平行的,从而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感知,提高学习新知的有效性。
再如,在组织学习“旋转”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比较直观的学习情境,展示了“新疆的风车田”“荷兰的大风车”“游乐场中的摩天轮”等丰富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并思考风车、摩天轮在转动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发生变化了吗?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样的媒体情境中可以升华学生的个人体验。
问题是贯穿课堂的“灵魂”,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有效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针对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在此过程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体会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可以诱发他们对数学问题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使他们的思维从封闭变得更为发散,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其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视图”一课时,为了摆脱以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单门学科的局面,教师可以适当地联系语文学科中《题西林壁》的诗歌文本来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初中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结合之前所学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观察庐山的”。由于这首诗小学就学过,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横着观察、侧着观察、远着观察、近着观察、山中间观察”。这样的问题情境不再局限于数学这门学科,而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体现了跨学科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诗句中提炼出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探究式教学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数学学习的模式,对于发展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较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在课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探究,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可以促进思维的有效碰撞,让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总体效率,真正提高每位学生参与数学课的程度,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A 组同学每天要出一道基础题给B 组同学小测,并登记成绩,如果第一次小测未过关,允许有一次补测的机会,根据完成情况,累计十次过关的师徒俩都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是对学生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也是促进他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小目标。对于A 组同学来说,完整地讲授一道题,可以帮自己梳理相关知识,而且在讲授的同时,时常会找到原有思路中不够快捷的一面,从而得到完善;对于B 组同学而言,同学之间的一对一讲授更具针对性,接受程度更高。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品质,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课上、课下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作业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内所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较大的作用。“双减”政策是2021 年教育部为了减轻学生繁重课业负担所做出的重大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并创新作业的形式,摆脱以往单一的“题海”类作业,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作业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提高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主动地完成作业,继而提高课后作业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应注重对作业设计的优化,通过实践型、动手型等作业的设计来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并减轻课业负担。
例如,为了进一步拓展初中生的学习视野,教师给他们设计了一项自由拓展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网络搜集等多种方式搜集一些和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数学文化,对这些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学习数学名人身上的精神。在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分享”的方式对作业进行检验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锻炼初中生搜集、阅读、整合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双减”政策要求广大教师致力于构建高效、轻松、低负、愉快的精彩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链接生活、运用媒体、设计问题、小组合作、优化作业的设计等多种途径来转变以往低质、低效的局面,在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助推其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综合发展,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与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