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 娟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教师向学生提供引导、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语文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日常训练,确保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学会欣赏语文的美。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字、词、句、语法等,促进学生积累更多语言符号,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围绕“立足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话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小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知思维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分享语文知识,那学生往往会认为内容是抽象的,难以将知识快速理解和掌握。如语文“鉴赏”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许多小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理解,如果教师将这一概念融入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跟随作者思想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然后将其映射到个人的认知思想中,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说一说与文学鉴赏、审美相关的意见,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彼此进行点评,最终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会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本意是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点。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存在一定偏差,如果向学生推荐多且杂的课外阅读内容,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虽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阅读了文章,但都是泛泛而读,并未深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没有对不同文章展开深度把控,而且对不同文体在形式上的差别、不同作者在情感上的表达差异等只有模糊的理解和认知,那就会让他们陷入迷茫的状态。
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什么时候读、在哪里读,这些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所以部分教师认为,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提供指导,毕竟只有学生主动向教师反映问题时,教师才会给予点拨和帮助。“事后指导”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将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堆积大量问题,影响后续的阅读质量。
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较弱,所以在课外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甚至周围任何的轻微声响、环境事物的变化都会使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应付阅读任务,有些学生会选择性阅读,对整篇文章跳跃式阅读,并没有结合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展开详略得当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显然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发挥着极大的正向作用,所以,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为实现更好的引导,必须确定学生多角度的课外拓展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提升自主探索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或小组阅读,通过读取不同风格文章的重点,汲取更多的知识和养分,了解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在书中被提及的各类生活。二是教师还应该设定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和灵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简言之,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学生不能仅仅“看”文章,还要认真思考文章中呈现的众多文字,明确这些文字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让学生的阅读深度、广度都有所提升。三是教师应该设定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进入文章所涉及的陌生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快乐的体验以及感受。
一是在课外阅读题材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多样化,或者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书籍分享给他们,如此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多元的文化中感知文章的魅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二是教师将现有教材的撰写风格、蕴含哲理等进行解析,然后搜集相关的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分析这些书目的布局,以此作为教材的有效延伸。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同一作者所写的不同文章,这种方式就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阔。三是教师还可以按照文章内容、主题、题材等不同的方向进行分类,在向学生分享课外阅读文章时,以上述基本原则作为切入点展开分享,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他们在枯燥、乏味的阅读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学习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相互监督的方式展开组内阅读,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向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积极地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并在阅读文章之后对该文章发表意见和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生理念、想法碰撞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阅读的切入角度更加多元化,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创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之外,还应该向学生分享科学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方法,学习字词、感受文章的魅力。比如,教师需要向学生分享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初步明白文章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分享查找资料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文章后主动围绕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展开专业的查询,并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个人认知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分享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标注重难点,或将自己所思所想融合在文章阅读中,然后准备一个素材本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较难理解和有趣的词、句、段落写下来,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全部摘抄下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的分享,就能让学生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质量更高,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
首先,需要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学生在课后围绕教师制订的阅读计划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坚持21 天之后,能形成自主阅读、自我总结的好习惯。另外,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目前的大概水平、当下面临的各个科目学习任务、他们承受的压力等诸多方面去做好进一步安排,避免学习任务过重、学生无法完成等问题。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在向学生分享不同的阅读方法之后,学生就不会再机械性、程序化地进行阅读了,而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围绕一些科普类文章展开阅读时,部分学生会觉得文字枯燥、无聊,而得益于教师的指引,他们会选择声情并茂、大声朗读等不同方式展开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在放声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最后,在良好习惯的加持下,学生会大大调动自主阅读兴趣。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慢慢引导学生从阅读习惯的形成逐步转向写作习惯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实现学生对阅读的升华。
教师如果只想借助课外读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够的。课外读物往往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功底。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开阔阅读眼界的前提条件是强化学生对课内阅读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明确课内阅读是为课外阅读技巧打基础的,而不是单单将课外阅读当成独立的存在,否则会让学生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安排。比如,在围绕《朱德的扁担》这一课展开学习时,每个学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挑一些与自己想法相关的阅读材料认真读,如可以阅读红色革命、红色英雄等故事,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感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师若一味沉迷文本阅读教学,会使语文阅读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教师将枯燥的阅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授课,会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展开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阅读过的、印象深刻的课外书籍,并且通过彼此相互评价、记录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外阅读教材,通过表演等方式来参与课外阅读演绎活动,让学生将阅读过的故事以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借助以上方法推进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参与,并且逐步释放阅读的热忱。
例如,在围绕《小蜗牛》这一课程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概括这一文本且向外延伸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强化课内外阅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追寻幸福的蜗牛》,让他们在课后完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蜗牛这一动物的认知和理解会更加深刻,而且课外推荐的书籍又在原教材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感上的升华,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能实现德育的效果,值得被推荐。
在结束阅读后,教师、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到有效的评价中,只有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才能让学生在逐步评价、反思和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相互交流和转换,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其次,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大家的表现给予肯定的鼓励式评价,通过多方评价、全方位评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科学并且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表现,明确在未来课外阅读过程中需要针对性调节和改变的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终可以获得更明显的进步。
比如,在围绕《狐狸分奶酪》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将重点放在大家吃奶酪的时候没有多吃一口、少吃一口这件事情上,这时就可以肯定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而对于一些学习感知力比较强的、已经明确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在生活中不能斤斤计较这一事实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积极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在完成以上基本点评后,可以由学生展开自评、小组内互评,毕竟只有参与评价的主体更多元化,才能让最终评价得出的结果呈现出科学的状态。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强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在强化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外阅读的知识特点,结合学情锁定可以激发他们潜能的阅读材料,并且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体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文字以及立体阅读中搭建起有效的桥梁,对培养个人核心素养有正向、积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