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2023-08-12 15:06姜胜琦
家长·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传统

姜胜琦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语文作为高中学段的一门主要学习科目,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渗透传统文化,既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仅着眼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还需通过对名篇名作的赏析和感悟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三观”。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未能考虑学生的长足发展,依旧以高考内容为教学重点,所涉及的传统文化也只是点到为止,未作深入探究,这样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造成影响。因此,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势在必行。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材版本内选择的散文、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赋予比较枯燥的基础知识活力,使知识更加立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主动性,愿意与教师一起探究。

(二)有利于改善多元化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有弊。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因学业压力、高考压力过大的学生可能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产生偏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既能引领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到正能量的、有价值的、可陶冶性情的元素,也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引领学生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传统书法艺术、传统绘画艺术、传统音乐艺术,也有“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既有传统酒文化、传统服饰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也有老当益壮的奋进精神……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既可带领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

(四)有利于引领学生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更善于、更精于应试教育的教学,学生往往成为学习的“工具”。教师只是一味强调学生要好好学习,要考出好成绩,不重视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也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在教室“有身无神”,既不善于发散思维,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且考试成绩也在打击学生对光明前途追求的积极性,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主题目标渗入传统文化,可以改变学生对考试成绩“好”“差”的看法,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我成长的“养料”,使自身能够得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困境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为了提升高考“上线率”“录取率”,每年都会召开“高考冲刺会”“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等会议。教师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的管理理念,也是紧盯成绩不放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全力以赴狠抓学生的成绩。在与科任教师交流探讨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时,谈及更多的是考试内容和答题技巧,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只是让学生朗读或背诵相关内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增加了学习文本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創新性,且过于依赖课本内容或相关资料,采用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也不能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进度,通常将自己放在主导地位,未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探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往往忽略而不顾。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对传承传统文化造成影响。

(三)教学目标重讲解轻感悟

引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例如,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科目内的典型虚词、重点实词的理解,希望通过讲解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而对其文化价值和文学内涵不注重开掘、拓展;对于现代文教学,教师也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的题型练习等替代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这种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传统文化渗透,使学生的创造力开发、个性发展、文学素养提升难以达到课标要求。

(四)情感教育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情感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对于情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独特的处理方式。针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更应注重情感的引领和优秀文化的渗透。由于高中学段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紧张的教学时间,加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不注意留心观察学生平时的情感表现,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深入,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渗透不及时。“一厢情愿”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无生机的“满堂灌”,课外时间学生也不会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求情感成长的“灵丹妙药”,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途径

(一)转变根植于心的传统授课观念

高中时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兴趣和钻研程度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高效渗入。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追求成绩的教学思想,将传统文化不折不扣地渗入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杜甫《登高》一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变传统的“赏(师)——读(生)”为“读(生)——思(生)——议(师生)——写(生)——读(生)”的教学程序,将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探究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置身诗境深入领会作者“位卑不忘忧国”的情怀。又如,在自读课文《边城》(节选)教学时,多数教师采用“‘放而不授”的教学策略。但是本课蕴含边城淳朴的民风和至善至美的人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感知情节——分析环境”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感知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二)营造浓郁的文化教学氛围

传统文化的渗透离不开浓郁文化环境的营造。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竭力创设优秀文化传承的浓郁氛围,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中感悟文化内涵,领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思考。

一是学校要及时更换张贴的文化内容图片,让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同时,学校广播室也要做好优秀文化的播放,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之时享受文化之美。

二是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参与一些兴趣活动,如剪纸、陶艺、雕塑、书法等活动,丰富传承内容。

三是课堂教学要注重浓郁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关莲花的优秀作品,如古诗词《爱莲说》、文言文《芙蕖》等内容,还可以播放有关莲花的歌曲,让学生在浓浓的诗词氛围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环境、景象。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

(三)革新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有不少教师采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思路纵然可以渗入一些传统文化,但实际的课堂表现为教师向学生讲述与本课相关的文学作品,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等多元化的方式渗入传统文化,既引领学生上好语文课,又实现传统文化的高效渗透。

例如,在《逍遥游》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作者创作《逍遥游》一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引领学生对《逍遥游》一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形成思想交流、情感互动,感悟作者的情感、精神。这样的教学策略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基于教材,延伸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借助教材内有关传统文化素材外,还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

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时,教师要植根于文本内容引领学生体悟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还需引领学生品读峻青的《秋色赋》,思考“两位作者都是在写秋天,为什么笔下会有不同的景色?”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以《秋天的雨》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抓住了文本意象进行延伸探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练笔,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和思想共鸣,从而以更积极、更投入的学习态度学习、理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五)利用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运用古诗词的影响力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

一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坚持每节课进行5分钟左右的古诗词竞诵、竞答,引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诵读诗词。

二是开展各类活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开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活动,如礼仪实践活动、朗读古诗词活动、经典名著品读活动等,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古诗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文本内涵。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朗诵《咏怀古迹》《青玉案》《摸鱼儿》《丑奴儿》《南乡子》等词,从而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重视。

四是在现代文的学习中运用古诗词。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将“秋色”“秋情”引进课堂,从而使“探秋”成了课堂的“主旋律”。

五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运用古诗词,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让传统文化跃然于纸上、于心里、于行动。

(六)借助传统节日,渗透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承载着优秀的历史与文化,其中具有诸多意义深远、值得传承的节日。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生机勃勃、光彩夺目的一面,也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体会别样感情。借助传统节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渗透路径,深化学生文化认知。

例如,在《离骚》教学时,在讲解作者背景环节时不得不提到我国为了纪念屈原这位永垂不朽的伟大诗人而特定的节日——端午节。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节日,大家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纪念这位两千多年前忠君爱国、抱石投江的伟大诗人。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思想和情怀,教师可以在班級内组织包粽子活动,由学生准备糯米、粽叶等基本材料,指导学生借助包粽子教学视频学习包粽子。此时,教师再结合端午节的来历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探究不同地区端午节的习俗,营造和谐、文化气息浓厚的课堂氛围。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粽子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并将活动中的感受与所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家人分享,使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课堂延续至课后,为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不自觉地完成传承文化的行为,继而使渗透传统文化切实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自身“唯分论”教学思想,立足于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文化氛围,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兴趣、有激情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将会随之提升,文化自信也将得以确立。

猜你喜欢
古诗词高中语文传统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