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红?补小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导学”这一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导学”策略和方法值得每一名教师深入探究与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出“导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多个角度出发,总结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較强的“导学”方式,期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引导性不足
一些教师依旧坚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在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上加以关注,仅停留在表面讲解上,未进行深入引导,致使学生在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氛围下难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参与感和积极性,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下降。还有些教师尚在摸索实践“导学”策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还有上升空间,教学方式还基于传统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改良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潜能,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可见,教师需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成为自主思考、勇于挑战的参与者。
(二)教学手段单一,趣味性不足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只注重对教材的讲解,虽然偶尔会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但这些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听讲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当教师讲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往往会先向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再进行详细讲解,或者是在讲课过程中,先对重点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之后才开始引入新的知识点。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却会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案不科学,没有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案,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二是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是单纯地将自己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而不是引导者,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三是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发展以及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等因素,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比较沉闷。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应充分利用“导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效有序,从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以增强其自主探究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学”的策略
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探究、发掘和应用,并将所得的知识付诸实践。因此,在“导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导学”的指导原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发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并且利用这些资源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探索、挖掘、深刻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提升其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然而,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敢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指示。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导”与“学”有机结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提问、互相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教师提出一道关于“圆的面积公式”问题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困惑不解。而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求圆的周长,则会使学生产生“不屑”情绪,认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时,教师需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及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此外,在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后,为了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印象,教师要适时地给出一些拓展训练题,使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既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其自信心,将“导”与“学”有机结合。
(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缺乏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导学”策略,教师积极主动地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导”,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挑战,勇于开拓创新,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为今后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与支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勇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视程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特定的教学模块中分组完成任务,可以从个人学习转变为群体交流。
例如,在“几何”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其合作意识,让其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最终达到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性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观察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适当帮助。如有些学生会出现计算能力不强或者逻辑思维不够清晰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由于粗心大意导致错误率较高。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学”的具体方案
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一直将“以生为本”作为核心思想来开展各项工作,而且也逐渐认识到了“导学式”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导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如何利用“导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课题。教师在对现行的教学策略进行更新和优化时,要深入掌握小学阶段的发展规律,据此制订阶段性的教学方案,确保导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识相一致,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导入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导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感受数学,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且提升課堂效果。
例如,在“人民币”相关知识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关于钱的故事,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10元,你想买什么?”学生回答说:“夏天天气很热,我想买一个大西瓜,既能解渴又能获得西瓜子,我就可以播种西瓜子收获更多的西瓜了!”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现实生活,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导入生活情境可以打破学习中的思维定式,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导学”教学。
(二)导入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值得推广。教师采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解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一些简单的生活案例或生活场景。比如,针对上述学生提出用10元买西瓜的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西瓜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等。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分西瓜的视频,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以及计算方法,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此达到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导入问题,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将具体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认知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时,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图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三角形都有哪些特点吗?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都有哪些?为什么设置为三角形,能否用其他形状代替?”等,促使学生由思疑到解疑再到生疑,以此为循环,提高自主性,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者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分析,并且把它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这不仅使本节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对新知识的探究欲。
(四)导入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在课前创造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情境时,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认识图形与变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画好的物体向大家介绍,小男孩邀请观看的学生说一说他看到的和自己叙述的是否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或新出现的问题,还要锻炼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且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情境导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其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导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学”的一大亮点在于将“引导”与“教学”有机结合,并且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标准,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外,还应该加强教学管理,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