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湘
【摘 要】编写数学儿歌,将其巧妙运用到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打牢基础,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数学儿歌,帮助低年级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数学思考,形成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儿歌 数学课堂 深度学习
一、运用儿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自制力不足,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强。他们通常喜欢反复聆听有韵律的儿歌,通过反复诵读同一首儿歌,他们最后会熟读成诵。教师可以发挥这种优势,让低年级学生在“诵儿歌、做儿歌”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开学之初,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常规训练”。教师可以设置2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常规要求。比如,对学生们说:“上课之前大家有准备工作需要做。请记住这首儿歌:‘铃声响,进课堂,静等老师来上课。书本文具放整齐,课桌也要排排好。”在预备铃响时,教师就进入教室,让学生们一边念一边做。连续做20天,好习惯就养成了。通过“读儿歌”,学生明确了上课的常规要求,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教师一进教室就可以开展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有的学生学着学着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或者挪动椅子。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些儿歌来强调要求,如“要说话,先举手,起立站直再开口”“老师讲话认真听,作业整齐又干净”,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常规要求,采用一问一答式的童谣,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起来,小耳朵——竖起来,小小手——放放平,小小脚——并并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用表扬儿歌、竞赛儿歌等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如,“火车火车哪里开——这里开,这里开。”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棒棒棒(一边说一边拍三下手),你真棒”及时表扬该学生,鼓励全班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在学生“说儿歌、做儿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好习惯植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
二、运用儿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充满童趣的,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在教室里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学习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高墙,让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学习。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儿歌,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认识方向”时,教师可以用一首数学儿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方向:“清晨起床,迎着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儿歌的理解,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再面向这个方向想一想自己的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记住这四个方向,可以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记忆,也可以按照对应的方向一组一组地记忆。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根据儿歌中的内容记录操场东、南、西、北面的建筑物和场所。在现实情境中,利用数学儿歌,让学生确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形象生動,卷入学习
数学儿歌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独特的韵味。例如,一年级伊始,要组织学生认数、写数,教师们常常选择让学生读儿歌、写数字:“1像铅笔直又直,2像鸭子划划水,3像耳朵细细听,4像小旗来招手,5像鱼钩钓大鱼,6像哨子嘟嘟响……”
有趣的数学儿歌让学生觉得练写数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简单轻松的。趣味十足的数学儿歌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其能主动参与观察、数数等学习活动。
三、运用儿歌,促进学生深度建构认知图式
(一)化繁为简,理解表征
教师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为“数一数”,要求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采用《数字歌》这首儿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用简单易记的儿歌帮助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快速适应数学学习,使其初步理解“数”的表征意义。教师还可以补充这样的数学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小小手,用处大,共有10个手指头,5个、5个是10个。”教师可以一只手、一只手地出示图片,让学生体会5个、5个地数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受10的含义。10个一是1个十,“十”还是计数单位,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计数单位,是学生“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基础。利用数学儿歌,可以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数规则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沟通基础,建立新知
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需要学生适应的“新环境”。例如,教学“进位加法”一课,“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数学儿歌:“一和九,手拉手;二和八,好亲密;三和七,做朋友;四和六,并排走;五和五,一双手。”在“拆数”“凑数”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这首数学儿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凑十法”的规律性、简洁性。在教学“凑十法”的具体方式时,可以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这样的儿歌,让学生学会比较,优化算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大量的儿歌有利于引领学生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把新知识自觉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四、运用儿歌,促进学生深度突破学习难点
(一)儿歌引领,从简入手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处在起点,这些都需要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运用数学儿歌,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入手。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课中,绝大多数学生能清楚地辨认上下、前后的方位,但左右方位难以辨清,所以辨认左右方位是重难点。在课堂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首儿歌:“小小拳头手中握,左手握,右手握;你若高兴拍拍手,左边拍,右边拍;摸摸耳朵细细听,左手摸,右手摸。”这首儿歌中的知识层次清晰,先分清左边、右边,再用左边连接右边,右边连接左边。在这首儿歌中,学生是判断的主体,通过直接观察辨认相关的位置关系,儿歌恰当地控制了学习难度,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同时,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能够发现“做儿歌”中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儿歌的巧妙之处。
这样的游戏方式,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学生们会感受到,认识位置的过程是自然、轻松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方法,学会用智慧的方法去学习。
(二)活动多样,形成技能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他们手脑并用。例如,教学“认识‘>‘<‘=”时,教师可以编写这样的数学儿歌:“等号两边数相等;大于嘴巴朝左边,嘴巴张大吃大数;小于尖头朝左边,尖头永远对小数。”这样的教学,通过有趣的手势,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采用形象的动作讓学生调动多重感官,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聚焦数学儿歌,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重难点,培养了必要的数学符号认知技能。
五、运用儿歌,促进学生内化智慧方法
短小精练的儿歌能把较为烦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包含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以编写儿歌:“分针、时针长着脚,小小时钟真奇妙。时针走过1大格,1个小时已度过。分针每走1小格,1分钟就不见了。要是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要是时针走过几,时间就是几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分,咱们再来看分针。大格千万别忘记,小格可要数仔细。快快乐乐学数学,珍惜时间别挥霍!”这样,把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师要多编写、多运用数学儿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用教师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深度发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