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2023-08-11 13:54:58刘璇燕
中学数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动点抛物线最值

刘璇燕

数学深度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数学会思维”,学会总结反思和“再认识”,强调通过“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深入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单元复习教学中,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对相关题目的背景分析、解法思考等追溯题目的根源,变式拓展探寻题目本质内涵,找寻学生解题能力生长的轨迹,是很好的复习策略.本文以圆锥曲线定义法求最值问题为例,谈谈自己对“深度教学”的感受和思考.

1 问题呈现

例1 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定点Q2,1,P为抛物线上动点,则PF+PQ的最小值为___.

分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简单几何性质和数形结合思想,是一道基础题.由点Q在抛物线内侧,作图(略),把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但是在课前练习中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够求出正确答案3.分析作业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没有判断定点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不能灵活运用抛物线定义进行转化;对于能够运用抛物线定义转化写出正确答案的部分学生,问其思路原因时,都说是印象中就是这样解题的,但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转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变式练习探寻题目本质内涵.

变式1 抛物线y2=4x的焦点F,定点Q3,4,P为抛物线上动点,则PF+PQ的最小值为___.

分析:定点Q在抛物线的外侧,焦点F在抛物线的内侧,作图(略),当动点运动到三点共线时和最小,所以PF+PQ≥QF=25.

设计意图:由例题出发,改变点Q的位置,定点Q在抛物线的外侧,焦点F在抛物线的内侧,不需要通过定义转化,可以直接求解;与例1形成对比,引起认知冲突,揭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思考例1用定义转化距离的原因,是因为求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最小值时,需要把同侧距离(定点在动点的同侧)转化为异侧距离(定点在动点的异侧),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提升数形结合思维.

变式2 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为d,定点Q1,1,则d-PQ的最大值为___.

分析:定点Q在抛物线的内侧,直线在抛物线的外侧,作图(略),运用抛物线定义将点到准线的距离转化为到焦点的距离d=PF,d-PQ=PF-PQ≤QF=1.

设计意图:例1和变式1都是求距离之和最小值问题,变式2引出了求距离之差的最大值问题,需要把异侧距离转化为同侧距离,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同侧距离之差取得最大值,激发逆向思维.

2 变式探究

教师提问1:以上是关于抛物线上的动点到定点或定直线的距离之和(差)的最值问题,同学们能否小组合作,探究在其他的曲线上是否也有这种最值问题呢?

学生探究1:其他圆锥曲线上的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和(差)的最值.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探究结果,整理如下:

3 教学反思

在单元复习教学中,从某个小知识点切入,通过改变题目条件,暴露学生解题中的疑惑点和易错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学生参与变式探究,对题型不断深入挖掘,追根溯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巩固和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解题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BJXP2147)和广州教育学会2022年度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21508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动点抛物线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