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宝雪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在我国的占比越来越大,为更好地修饰自己的财务报表来吸引投资者,盈余管理应运而生。为了稳定股价,促进股票价格上涨,降低经营风险等问题,必不可少地需要借助盈余管理适度的修饰和调节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盈余管理手段尚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详细地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特征、动机、出现不良盈余管理的原因以及措施建议,并且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新收入准则对其的影响,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以及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新收入准则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和调节公司的对外报表,来提升上市公司的总体效益,做到利益最大化。在当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盈余管理是最常见的会计实务管理方式,高质量的盈余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资本竞争力,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因为一些特殊会计制度的存在,如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导致利润的确认存在期间问题,这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最大效用或市场价值而合理地选择最佳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征
(1) 管理层与经理层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上市公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产权分离,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就造成了在公司中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人想要进行盈余管理的意图也不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其目的是想要尽可能提升企业的价值,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拥有企业经营权的经理层则希望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最终公布的盈余很有可能是二者綜合作用的结果。
(2) 实际利润未发生变化。如果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其实就是将原本就属于公司的或者说或早或晚都会流入公司的收入按照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分布,就好比是一块蛋糕可以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分法去切分,但无论切分的方式怎么改变,这块蛋糕的总量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同理经过盈余管理后的公司利润也不会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变化了利润在不同年度的分布。
(3)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提升利润或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一种合法行为,操作方法十分灵活。会计工作者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变通使用各种方法手段,想方设法地提升公司财务报表的美观度。上市公司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对实际的利润造成什么影响,它只是将企业的盈余以更有利的方式在各个会计年度中进行分配,也正因如此它的隐蔽性很强,不易被察觉。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 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国家对于上市公司有严格的上市要求,如果经营不善就会面临退市的风险,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上市资格,也为了防止企业沦为“ST”企业,即连续两个会计期间发生亏损或出现财务状况的异常所做出的特殊处理,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和配股等方式募集资金,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为了提升盈利水平,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让自己的报表更出众。
(2)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会与债务人等签订各种契约,而企业的财务数据往往就是鉴别契约是否达到履行条件的很重要标准,因此上市公司若想得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债务关系,盈余管理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会计处理将自己的财务数据变得更加吸引人,从而获得信任与支持。
(3) 政府的关注和监督。政府允许企业在一个规定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对企业不做过多的干涉,在政府监管时正常的数据水平并不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如果数据出现异常,不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政府会采取措施并且加大监管力度。在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关注下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政治成本,也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会利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让企业的利润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内浮动,以此减少社会关注,降低政治成本。
(4) 税收筹划的需求。利润是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重要计算基础,企业通过利润的调节来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虽然从企业经营较长一段时间来看总体盈余是固定的,但是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调节企业利润可以符合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获得税收减免。这也使得企业有了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二、出现不良盈余管理问题的原因
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从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执法和惩罚措施来看,主要问题出在两方面,第一,监管一直是被动的,一般都是事后监管,只有在公司发生了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对其进行监管,这种事后监管、被动调查的做法,给了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可乘之机。第二,惩罚力度还需加强,一般情况下,惩罚都是在经过各方的调查,甚至是数年之后才会发生的,而这种惩罚周期,势必会对惩罚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对违法公司进行处罚的时候,几乎都是由公司承担,但对相关人员和管理层的处罚却很少,而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好处相比,这些处罚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市场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投资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合理的收益,因此,在投资前要先了解被投资对象的情况,尽可能选择风险小的公司进行投资,但是投资者所能依靠的信息主要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控股说明书或是董事会的公告等,这些信息都是公司想让投资者看到的,很多真实的信息被隐藏,这不仅会误导投资者,还可能造成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缺少社会责任感。无奸不商,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过度的滥用盈余管理去粉饰财务报表,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真,只是片面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考虑后果也不在意信息使用者的情况,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可观的回报但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企业失信,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1.对股东和债权人的影响
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和控制,致使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差异,而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相对于公司而言都是信息弱势者,他们依靠公司给出的最终财务报表进行决策,极有可能会受到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严重损害自身的利益。
但是,盈余管理对于股东和债权人而言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恰到好处的盈余管理也可以将财务信息化繁为简,将企业的信息更加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股东和债权人更好地解读财务报表,让其拥有一个更好的决策空间。
2.对公司自身的影响
一是,公司内部财务信息极其复杂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将那些不易被发现的,晦涩难懂的信息以更清晰简单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帮助公司降低传递成本的同时也可以过滤掉无用的干扰信息。
二是,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提升自身形象,给外界展示出更积极向好的一面,从而使股东和债权人及其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更有信心。有时公司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财务状况必不可少地要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
三是,盈余管理虽然看起来对公司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如果公司管理层过分依赖盈余管理,不懂节制,使得企业利润的来源不是通过积极经营和创新而变成了通过盈余管理的调节和控制,这不仅是对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欺骗,对于公司自身而言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害社会公平和秩序。
四、新收入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准则对旧准则中关于收入如何确认、计量的方式以及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完善,这也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盈余管理手段会得到抑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
1.新收入准则限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第一,在新准则下,公司的收入确认是基于合同,其过程更为客观,有了合同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关联度也得到了增强,不仅弥补了旧收入准则上的漏洞,对企业的限制也更加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统一收入确认模型。新准则对旧准则中对没有明确规定的交易情形进行了弥补,将原本不属于收入准则的建造合同准则合并到其中,避免了因为特殊交易无法分类所导致的一些问题,规范化的同时也简化了操作。无论是一般收入还是基于合同所产生的收入,都改为以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为基础进行确认,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复杂的混合交易,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企业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
第三,收入的计量基础由公允价值转变为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是指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上市公司采用交易价格进行计量,可以严格依据相应的业务特点,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也有利于收入的计量更加客观、有据可循,能够更有效地遏制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
第四,新收入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計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上市公司将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展示出来,有利于促进信息使用者更加准确地做出决策,但是对于其自身而言会导致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因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使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2.新收入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第一,新旧准则的改变需要一个过渡期,这就为企业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自主地变更会计政策,并且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使用哪种准则。企业可以选择对自身更有利的规定来确认收入。
第二,关于收入确认时点的相关规定新准则并未做出改变,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的特定条款(如收款方式、业务模式、合同性质等),来确定其收入的最佳时间,以此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例如,碧桂园在 2017 年未按规定提前实施了新收入准则,将原本的“按交房时点一次性确认收入”改为“按照合同履行约定的进度分次确认收入”,其结果导致碧桂园当年有 147 亿元收入被提前确认。
第三,新收入准则中有关可变对价、合同中存在的重大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对价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新收入准则要求将可变对价等纳入交易价格进行分摊,具体操作中需要对可变对价的期望值或最可能发生金额进行合理估计,这些都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与自我抉择密不可分,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第四,对特定交易收入的认定,也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新准则对特殊业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退回条款的销售、免费销售以及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等,而这些特殊事项关系到公司对未来事项的预测,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公司自主选择的,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新方式。
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1.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须最大限度确保其治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公司的经理层、监事会和董事会要做到三权制衡,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其次,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引下,改变以往的薪酬制度,形成长期激励机制,将薪酬与业绩相挂钩,推行股权激励。促进企业经理人将企业价值最大化放在首位,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发展,以此来防止因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盈余管理达不到预期。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与检查,及时发现漏洞,降低损失。让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对公司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审计委员会,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及财务活动。适当地增加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来降低操纵利润的行为。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更准确地找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批注,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让审计监督成为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力量。
公司还应当配备专业化的人才,同时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档案,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罚力度,杜绝其存在的侥幸心理,并提前告知会计人员犯错将会对未来产生的严重影响,从而防止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
3.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
企业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财务报表更加吸引人,因此盈余管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会计信息,在季报发布后的一个月内,上市公司需要汇报年度預测的盈利情况,以及对是否能够按照预期完成目标,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做出董事会公告。与关联方的交易应及时披露,无论交易是否公允,均应披露其对于当时盈余的影响。此外,上市公司还应增加一些盈余信息进行披露,比如去除关联方交易以及非经常性损失后的净利润。其次,进一步强化监管和独立审计,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最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杜绝一切伪造行为的发生,强化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监督,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在国家监督层面,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健全相关的处罚制度。证监会虽然已经出台了许多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文件,但由于其单一的衡量指标,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及格线”而被迫进行盈余管理。为此,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公司对外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从多个层面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从而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在惩罚机制上,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管制相对宽松,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了机会,因此,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应当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如高额罚款、市场禁入等措施,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自身的信息披露行为,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在社会监督方面,媒体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该持续不断地监督,不断地发现上市公司的异常操作、违规披露等问题,并通过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性,将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公开,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申诏琪.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12):27-29.
[2]詹栋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和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6):148-150.
[3]孙艳.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15):64-66.
[4]徐心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2,33(9):60-62.
[5]唐戌.新收入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绿色财会,2022(5):24-26.
[6]李珍.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激励强度、模式、对象的进一步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21(3):67-78.
[7]易碧文.新收入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2(1):59-66.
[8]李永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22(6):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