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要 开展安全教育是地方高校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文章对地方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存在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教育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及考核评价缺位等突出问题;结合“三全育人”理念,从核心理念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及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三全育人”;地方高校;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08
高校教育工作除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外,还应包含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高校“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财产安全教育及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危机干预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然而,许多高校安全教育的具体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势在必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已引起学者关注,不少学者[1-3]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了探索,然而,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偏少,有必要展开深入系统研究。
1地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高校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包括:
1.1落实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
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没有安全,就没有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虽然我国安全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也应看到,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地方高校应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安全防范的意识和本领。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应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1.2维护地方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保障
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列入其中,安全教育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安全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也包括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等不同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安全素材和载体开展不同主题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这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地方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保障。
1.3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提升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高校学生富有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如不重视安全教育,易导致学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展高校安全教育,组织学习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开展案例警示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7]。因此,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当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高校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安全教育形势明显改善,但总体来讲,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在安全教育的认识、经费投入、教育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学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不少高校对安全环境和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部分高校重视专业教育,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少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知停留在政治、军事、国土、生命财产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对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领域的安全教育关注不够。部分高校对当前国内外安全复杂形势把握不够深入,对高校刑事治安事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够重视。
2.2安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显著
当前地方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形式为集中短期授课,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军训、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些时间点普及有关国家安全、健康安全、生命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地方高校缺乏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机制,安全教育一般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形式比较单一,宣教成分较多、体验实践教育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8]。
2.3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不完善,主渠道发挥作用不够
课程教学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虽然不少高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形势与政策”等相关安全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课时偏少,涉及的安全知识不够,无法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理论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不够。不少教师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没有根据信息时代新要求,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2.4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当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保卫处和学工处老师、武装部干部或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承担,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未经受过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领悟不够到位;同时,安全教育的主体是保卫处工作人员,其构成较复杂,自身综合素质有待完善,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此外,部分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兼职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从事安全教育的时间、精力有限,不能结合时政热点、最新安全形势及学生实际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因此,当前不少地方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5安全教育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健全,安全教育监督不够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机制不够健全。不少高校没有成立安全教育领导小组,也没制订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高校各职能部门或教学单位安全教育的分工不够明确,有的高校将安全教育工作放在保卫处,有的放在学工处,有的由教务处负责,还有的放至各院系学工办,没有形成合力。有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安全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或流于形式,上课时间和师资安排等统筹协调不够,有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以偶尔开展讲座来代替,安全教育缺乏规范化,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的安全知识。部分高校缺乏安全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仍采用考试、论文等传统评价方式,侧重于结果考核,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此外,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监督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地方高校安全教育的路径
高校应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安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具体包括:
3.1坚持核心理念引领,推进“全员”育人机制
地方高校应提升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引导师生自觉践行。高校应成立安全教育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指导;同时,完善安全教育体制机制,完善考核、激励与督导机制,充分调动学工处、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保卫处干事、学工处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的作用,激发他们开展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熟悉安全知识的专业教师,选聘校外相关领域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安全教育队伍力量,通过开展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打造理论知识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教学水平高超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应积极开设安全必修课,统一教学内容,采用研讨互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方式,改进安全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热情。同时,将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将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及第二课堂活动当中,确保安全教育贯穿于在学生学习各阶段。此外,应积极发掘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相关内容融入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3.3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教育功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育人功能,通過国旗护卫队、平安校园志愿者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如户外越野运动、经典电影展播、安全教育演讲比赛等安全教育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同时,定期开展安全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新生开学、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安全主题观影、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增强安全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此外,借助新媒体拓宽安全教育渠道,通过报纸、网站、橱窗等校内外宣传阵地,以形象生动、贴近师生的方式宣传安全知识[8]。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是提升安全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总之,地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须根据新时代安全形势的需要,探究安全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21G09)。
参考文献
[1]朱海波.高校安全教育长效化实现路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2):67-70.
[2]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44-46.
[3]胡建平,朱建国.基于SPOC理念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1):145-147.
[4]张永红,刘文良.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实依据、目标向度与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60-65.
[5]覃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73-75.
[6]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2-218.
[7]蒋燕玲.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59-61.
[8]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