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媚
摘要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应厘清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基础及时代内涵,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实现路径,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健康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风;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1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一直以来,国家和党中央都高度重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公开论述。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以此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引和成果导向,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甘于奉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新时代教育楷模,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但是也出现了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抹黑广大教师队伍形象。因此,探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形成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举措,对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逐渐系统化、完善化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概念界定
“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体是教师本人,包含其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师风”指的是教师行业的风气,主体则是教师队伍这个整体,是教师队伍所表现出来的风气。积极向上的“师德”塑造良好健康的“师风”,良好健康的“师风”氛围,也会促使积极向上的“师德”形成。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水平、综合能力,除此以外,还肩负着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主旨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师德师风”与“怎样建设高校师德师风”,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升道德修养,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的定力,不做任何违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热爱教育事业,坚定理想信念、钻研专业学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育人方式。
2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较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德师风建设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对于师德师风建设仍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如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线上交流、知识竞答、评优评先等,并且只是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和分析,很多受众教师对此都是“打卡式”参与,并未真正参与其中。学校的相关部门为完成年度师德师风建设任务,不定期举办这些活动,甚至年底或学期末“突击”举办,有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增设线上答题环节,但整体教育性都较弱,有的甚至强制要求教师参与相关活动。学校会对一些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进行评优表彰,但是教师更多谈论的则是评奖评优对于未来评职称的影响,而并未真正认识到先进人物给大家带来的榜样引领作用。各类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教育效果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整体较低,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不重视,导致很多教师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和内涵和必要性仍然存在认知偏差。
2.2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随着当前硕士生、博士生的扩招,每年毕业的硕博生数量较原来相比有很大增加,入职各个高校的硕博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各个高校科研压力、职称晋升的压力与日俱增,很多高校出现了“唯科研论”“唯项目论”“唯论文论”,进一步引发高校教师“唯职称论”,甚至个别教师将个人发展重心放在了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发表上而忽略了本职教学工作。原本属于教师的主责主业——教学,也几乎是照本宣科,原封不动地陈述教学课件。高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也主要是依据教师的学历、出身、参加工作年限、职称等因素加以评定,这就进一步忽视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实际贡献。虽然当前各个高校都出台了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和文件,但在具体落实中,更多参与考量的因素为职称职级、科研项目、教学成果,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考评流于形式,并无实际内涵,再加上高校对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实际推进中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这就出现了教师本人不重视,学校推进“走过场”,评价机制不科学的情况。
2.3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监督机制的作用下,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更加规范,完善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才能有效约束教师行为。但是当前各个关键环节未形成较好的联动关系,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未能有效落实,作用发挥不足。一是学校相关部门在监督方面力度不足。各个高校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部、人事处等部门都具有监督教师的职责,虽然各个高校针对教师师德师风失范的行为均有“一票否决制”,但在具体推动落实过程中,真正落实监督制度的数量微乎其微,甚至还会滋生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擴大和蔓延。二是教师自身监督自觉性不足。教师对于他人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较多采取议论的形式,并未付诸有效行动,个别教师认为监督的背后会破坏教研室、学院教师内部的团结,不好意思行使监督权力,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待。三是学生层面的监督力量未能有效利用。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受众,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效果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但是学生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也仅在私下以议论的形式进行,真正面对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时,学生群体考虑到期末考试成绩、学业评价等方面的因素,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再加上高校针对学生的反馈渠道和监督途径有限,学生层面的监督力量未能有效利用。
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索
面对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新方向,高校应尽快破解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3.1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因此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以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可长远推进。一是要严把高校教师“入口关”。高校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考查应聘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品德修养,并将此作为招聘考查的重要环节,将师德师风放在重要地位,从源头保障高校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尚性。二是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针对教师的考核,应保证每学期一次,考核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教学效果、育人实效等方面,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和存在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一票否决”制,严重者予以开除处理,在全校范围内起到震慑作用,杜绝各类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还教师队伍纯洁性。反之,对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和鼓励,营造评优争先、榜样示范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列出师德行为负面清单,形成严格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要求高校教师恪守底线,杜绝师德师风缺失行为的发生[2]。全校相关部门之间应形成联动作用,形成师德师风监督闭环。将学生作为监督主体,畅通监督反馈通道,设置匿名举报平台,让学生监督有平臺、教师不敢违反师德师风,将学生监督反馈结果调查后予以公开和通报。教研室、学院内部设置监督小组,确保时时刻刻有监督,同时设置申诉平台,保障处理结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建设一支风清气正、身正育人的高校教师队伍。
3.2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和学习方式
师德师风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的好坏。因此,要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性和引领性。一是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师德师风建设内容。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水平,认真贯彻党中央对教育的相关论述和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和政策文件。二是提升师德师风学习趣味性。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模式大都集中于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均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活动过程枯燥乏味,因此要提升师德师风的趣味性,增加教育吸引力,将受众教师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教师参与的目标性,针对参与目标设置理论内容,结合实践方式增加吸引力。三是丰富师德师风学习内涵。在设计师德师风学习内容时,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理论讲授切忌空洞,而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教师本人发展相结合,尊重教师主体地位,让教师学习后能够学有所获,并指导实际工作,教师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个人道德素养提升和理论知识学习中去。
3.3发挥师德师风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借用榜样的力量对广大教师予以示范引领并发挥激励作用。一是在师德师风培训和学习中,表彰“培训标兵”“学习先进”,并将表彰结果体现在个人职称、职务晋升中,以点带面,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学习培训内容。二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选树师德师风先进典型,评优评先。在全校范围内,按学年发起师德师风评优评先活动,重点考察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服务奉献等方面的实质表现,将优秀者确定为师德师风先进。三是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典型。对于先进典型,大力予以表彰和宣传,举办个人事迹分享会,制作展板将先进事迹进行展出等,也可联系其他兄弟院校,邀请校内外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做先进事迹报告,讲述身边榜样故事,同时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予以奖励,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让师德师风建设更具有实质激励作用。
3.4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3]一是在社会范围内加大教师先进典型的宣传。利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高校教师楷模和榜样,提高高校教师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师职业。二是教师本人应强化角色定位,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近些年来,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教师本人应明确角色定位,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意个人言行,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三是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满足教师个人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教师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又会极大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还需在校内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热爱学校,教师在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同时,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直面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助力中国特色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SJS2022YB072)。
参考文献
[1]卫建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任务和难点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8-44.
[2]刘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船舶职业教育,2021,9(1):64-66.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