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吴岩再次强调了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学科交叉性,创新性强等特点,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推进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成为众多高校及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出若干产教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所谓产教融合,是指利用产业资源促进教育发展,再利用教育发展促进产业的创新,从而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时,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步伐。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了“四新”工程,即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和新文科,新工科的理念与传统工科不同,新工科的本质就是一个“新”,这一理念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质量标准和技术方法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轮技术与工业发展大潮中作出的教育回应,是在新一轮技术与工业发展大潮中使高等教育具有先进性与能动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为自己的发展作出的回答,也是中国大学为迎接国际高等教育变革和创新而作出的回答。
二、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的职业学校已开始向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学习,从而建立起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但由于缺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不高,或是缺乏相关专项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扶持与规范,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1]。本文基于培黎职业学院东软信息产业学院,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工科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人才培养效果达不到企业所需
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除了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来说,也就是说,不仅要了解书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具体操作技术,这样才可以在企业中从事有关工作。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进行培训时,仍然是“注重理论,忽视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自身学校的学生尽管拥有了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方面仍缺乏经验,没有将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具体体现出来[2]。另外,在信息技术类新工科教学方面,仍主要依靠专业教师进行校内教学,而没有聘请优秀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导致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达不到企业所需。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但其更多的是为了领取政府的相关补助,没有真正履行自身的人才培养职责,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虚高,就业质量低下。
(二)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致
所谓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致,表现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对实训教学环节的关注以及与企业间的横向沟通。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与岗位工作标准相一致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这就造成了最后的实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存在差距。因此,信息技术类新工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会对自己所面临的工作内容感到困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而会造成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被企业所淘汰。
(三)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在传统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中,專业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而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实践课程,因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实现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3]。除此之外,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太过单一,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会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产生抵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知识进行完整地把握。此外, IT类新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双师”教学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学校也未聘用来自企业的第一流的技术工人担任实践课的主讲老师。因此,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加快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并积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三、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措施
(一)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属于一种能够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实践,那么,高等职业学校就应该强化与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作为指导思想,开展与之有关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与老师一起制定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岗位生产需求[4]、生产标准等,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学生岗位实践计划,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对接企业的岗位实习,在企业生产中进行教学,建立“产学互动、以产促学”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4年与行业龙头企业南瑞集团正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雏形,2017年3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南京师范大学与南瑞集团成立了协同育人共同体,即南瑞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简称南瑞学院),并构建了以“四维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2.实施“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以及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将基础课和实践课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学科的研究热情和实践能力,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校内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建出一支竞赛评委队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技能实践操作情况进行打分评比,让学生们更早地体会到真正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利用竞赛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赛来了解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岗位需求,及时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更新[5]。
3.校企合作打造师资团队
对高等职业学校而言,其教师队伍的素质将会影响到整个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工作的总体水平,所以,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确保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首先,提升学校 IT新工科老师的学术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奖励和福利等形式,激励学校 IT新工科老师们主动去 IT新工科公司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目前 IT新工科公司的招聘要求和招聘标准,进而制订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6]。其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该积极从合资公司引进技术人才,或是其他具有国内外大型IT企业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等,组建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技能实践教师队伍,丰富自身的师资力量,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二)优化课程改革,助力人才培养创新
1.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方针,改变以往高职院校“一锅炖”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层教学方式,以适应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学员。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自身在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2.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密切结合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类企业的岗位需要,这需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教师对现阶段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企业的岗位有充分的了解,如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业素养、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7]。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于2019年与浪潮集团合作开办云计算技术应用校企合作专业,面向山东省科技强省和济南市科创大走廊战略布局,汇聚校方与企业的优质资源,打造了一系列高质量信息技术类新工科课程体系,借助于浪潮集团的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机器学习》《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体系。对于传统课程,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使之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其中《高等代数》入选山东省优质在线课程平台。浪潮集团投入30万元改善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配备电脑70台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类课程在实验室中授课,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精讲多练、重在实践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改革
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试卷测验式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时代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理论+实践的考核方式,例如,对学生在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实践技能,以及课后作业的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将考核在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老师们还可以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激励制度,让那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参加到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去,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其他学生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学会自己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相关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一门有着极强实践性的科目,由于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课程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所以,在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改革时,高等职业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氛围。拿吉林工程职业学校来说,由于其本身的 IT培训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学校和本地的 IT行业公司进行了密切合作,公司提供资金和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构建了一系列 IT行业新工科的校内培训基地,为 IT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工作环境,将仿真工作和理论性的授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信息技术类新工科的人才培养[8]。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上文提到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高职院校为了加快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进程,还可以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办学等方法,构建与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具有先进生产技术、成熟人才需求关系的优质企业开展合作,采用学生岗位实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批次、分期地派到这些企业中进行校外实训,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和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在此基础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应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通过对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来提升信息技术类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作者单位:张海鑫 培黎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卢倩,金锋,周临震,等.新工科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2(20):78-82.
[2]潘娜.产教融合丰富新工科人才培养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7(011).
[3]郑丽.新工科视域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0):72-74.
[4]曾永庆,刘晓红,童小龙,等.新工科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0): 196-198.
[5]张玲艳,邱水才.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18):184-186.
[6]彭定文,谢帮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2(15):122-126.
[7]孔欣欣,王成,马荣琨.依托产教融合提高食品新工科人才质量研究实践[J].食品工业,2022,43(05):252-256.
[8]王莉莉.产教融合背景下“三引领三协同”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2(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