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为主题展开分析,指出教学活动设计需满足时代发展、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课堂活动设计的具体策略。希望通过教学创新,不断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综合成效,促进初中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不断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12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40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推动初中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以课程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也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学活动的本质,不断优化课堂活动的设计策略,强化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感,不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人们就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讲述和信息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综合需求,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改善生活品质的综合能力。为此,在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当充分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全面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发展需求。
(二)满足课程改革需求,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这代表着知识型教学模式开始转变,课程教学活动将从教师中心、课程中心、教材中心转变成学生中心。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当满足新课改的基本需求,围绕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展开教学设计,凸显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述和技能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不断强化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有效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和数字化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素养培育与发展中的载体作用。
(三)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会学生学习,也表明了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基本观点。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成长。因此,在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诉求,持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在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应当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如此既能使学生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又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增强课堂吸引力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感氛围。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教师就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为核心,创设趣味性的课程教学情境,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焕发课堂活力,首先就要重视情境的渲染,包括课程导入时的情境和课程实施中的情境。
1.渲染导入情境,激发参与积极性
一堂成功的课程离不开精彩的导入环节,设置有效的课程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开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着力加强导入情境的渲染,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故事等整合多样化的教学素材,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创设生动而直观的导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进而为课程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认识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校园景物制作介绍学校的视频小片,将需要学习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信息化元素整合其中,通过课前播放作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使用WPS演示功能的兴趣。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任务驱动下开展深入思考。因此,在信息技術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初中学生的学情和教材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问题:你知道全世界第一台电脑诞生于什么时候吗?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以一组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展开资料收集并继续提出其他分支问题,不断实现课堂向综合性知识的延展,促进信息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丰富学生体验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交流的热情,且要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说教式教学转变成互动式教学,从而让师生组建起学习共同体,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对课堂形式的新鲜感,以此强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凸显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如学生演示、小组讨论等,刺激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1.学生演示亲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演示操作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传统课堂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主要是观众,观摩式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需要打破教师演示的常规,将教师演示转变成学生演示,让学生在演示亲历的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断促进信息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演示的方式可以是全班进行,也可以是小组进行,尽量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演示亲历的过程。在全班式的演示教学中,教师可将本学期涉及集体演示的课题做好汇总,与学生人数对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演示讲解的机会。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权,将演示主题罗列在一张清单上,在开学初期组织学生自由筛选,基本明确本学期的演示任务,并提前进行预习、演示和操练。在小组式的演示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科学划分小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编排,从而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图片获取方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班级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演示练习概括出教材所介绍的多种图片获取方法,并演示每一种方法的具体过程。学生演示的方式既能突出其主体地位,又能培养协作学习的综合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深化学习效果,如此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图片获取的基本操作方法,且能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高级思维的形成。
2.组织话题讨论,实现学习思维碰撞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讨论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传统的课程讨论由于缺乏话题的针对性,导致讨论效率不高,学习成效不好。为此,在以凸显学生素养发展的课程模式中,教师要着力设计精致化的讨论话题,追求话题的精准性,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碰撞。仍然以“图片获取方法”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学生自主演示基础上,教师可添加一个话题:在不同的图片获取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方法更有优势?请通过自己的演示加以证明。整个活动的讨论围绕演示而展开,且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方法操作,而是需要进行多种方法的对比,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优势、劣势,通过对比学习促进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化教学资源,体现课堂开放性
在现代课堂的构建中要凸显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信息技术课程也要着力于建设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注重课堂拓展,实现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有机关联,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不断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且能主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课堂内容拓展,尝试学以致用
在拓展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尝试在虚拟性的场景中应用实践。例如,在学习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的课题时,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拓展,要求学生用本章所学知识编辑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文或课文。编辑自己的作品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性,又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美化文档的技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2.课外活动拓展,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活动的拓展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践平台,构建起大课堂的教学格局。教师可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学校课后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方式实践应用信息技术,这将是一个真实性的实践平台。例如,在完成“图片加工与制作”的内容学习后,教师就可将图片与文档的加工制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设计图文并茂的校报、校刊,并在校园中展出。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校报设计活动也需要做好提前规划,例如将橱窗数量进行科学划分,每一个小组认领一个橱窗空间,组长讨论确定本期大主题,然后各个小组商定小组题。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开始分工协作,从素材搜集、资料整理、画面设计、文案写作、图片编辑、打印制作、橱窗上刊等方面展开,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优势,在团队协作中完成画面设计、制作和安装。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各个小组总结经验,分析制作方法的心得,强化对操作要领的掌握。在真实的场景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真切感受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借力新颖任务载体,紧抓课程着力点
在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到一个关键的着力点,才能让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可围绕任务驱动和项目引领两大思路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进一步增强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同时,教师可以学习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大项目统领小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1.学习任务驱动,突出学习重难点
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計课堂活动时,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将各个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融合于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不断增强学习任务的厚重度,促使学生按照预定的路线展开探究,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例如,在课程“音频获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学习任务:音频获取途径有哪些?并在反复尝试中记录获取的具体过程。以一个定向任务完成课程设计,既紧扣学习目标,又能突出重难点,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
2.活动项目引领,增强学生参与感
活动项目引领是实现生活与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进一步突出学生在相关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能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依据其能力、兴趣等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创设“我是校园网站设计师”的活动项目,在激发学生角色认同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且能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使其通过校园网站的建设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关键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契合初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不断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链接生活化教学资源、建立新颖性的任务载体等方法,焕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活力,促进学生在信息意识、社会责任、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创新等领域学科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巧连.活动理论下课堂协作学习策略探讨——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活动为例[J].读写算,2021(35).
[2] 吴松慧.构建情境 付诸实践 活动反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
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探讨[J].第二课堂(D),2020(7).
[3] 朱应徵.利用趣味活动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J].广西教育,2019(1).
[4] 邓石红.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20(3).
[5] 蒋海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
[责任编辑 赵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