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历经起步、完善、中断、全新发展的历史阶段。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在劳动课程目标表述、教学内容说明、课标结构编制等方面呈现多样变化。当前,我们应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化(2022年版)》的指导下进一步更新小学劳动教育理念,同时要在把握小学劳动教育内在规律基础上继续思考新时期小学劳动课程目标、劳动素养分要素的培养、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等系列关键问题,努力在紧抓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主要矛盾基础上建设高质量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标准 五育融合
引用格式 李东栩.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演进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4):85-90.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1]。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在此之前,我国于1987年10月印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称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1988年9月印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以下称初审稿教学大纲(1988)]、1992年8月印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称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本文在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演变历程基础上系统梳理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全新内容及相关特点,从而在其指导下探讨新时期小学劳动课程应注意的系列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新时期高质量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因时代发展及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小学劳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40余年演变过程中历经起步、完善、中断、全新发展的历史阶段。
1.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1987年)
这一时期是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起步发展时期,在邓小平同志“教劳结合”思想以及新教学计划指导下[2],教育部恢复小学劳动课以进一步强化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随后,教育部印发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份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小学事业的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三中全会后,教育领域积极贯彻经济领域“八字方针”,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增课程”“延长学制”等教学改革[3]。在系列教学改革以及邓小平同志新“教劳结合”思想指导下,为进一步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工作,198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将“劳动课”确立为小学正式学科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拥有独立劳动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劳动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公益劳动以及简单生产劳动,每周1课时,全学年共计72课时[4],而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劳动教育主要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单独增设劳动课,主要围绕日常自我服务劳动开展[5]。基于我国各地呈现小学五年学制与六年学制并存情况,1984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对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农村小学劳动课再次做了系统安排。其中,城市小学从四年级增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共计102课时;农村小学从五年级增设劳动课,每周1课时,共计68课时;城市、农村小学其他年级劳动教育在课外安排,不单独增设劳动课程[6]。
小学劳动教育方面,为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点与劳动能力,教育部于1987年10月正式印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7],小学劳动课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拥有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该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对小学劳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等内容做了系统说明,是小学劳动课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完善发展阶段(1988-2000年)
这一时期是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完善发展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党中央的科学指引下,教育部于1988年9月发行小学初审稿劳动课教学大纲,并于1992年8月印发小学试用版劳动课教学大纲。
1985年5月,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审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贯彻其制定义务教育法的决议,教育部经多次修订、完善,最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于1986年4月经中央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根据《义务教育法》相关指示以及新时期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原则,教育部于1988年9月印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对新时期小学教育教学事业做出系列新的安排。小学劳动教育方面,在“六·三”制小学教学计划中,劳动课从三年级增设,共计136课时;在“五·四”制教学计划中,小学劳动课亦从三年级开始,共计102课时[9]。随后,为贯彻义务教育新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教育部于1988年9月同时印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等小学9科教学大纲。需要指出的是,初审稿教学大纲(1988)为内部发行文件,整体来看是“过渡版”教学大纲。
初审稿教学大纲(1988)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经国家相关单位进行教材编写及各地实验教学使用,各地及教材编写单位对初审稿教学大纲(1988)继续提供系列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教育部随即对义务教育初审稿教学大纲(1988)作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并再次送予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最终于1992年8月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等24科教学大纲[11],此后,小學劳动课严格依照教学大纲(1992)落实开展。至此,经过多年的实验与修订,我国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学劳动课程标准。
3.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中断发展阶段(2001-2021年)
基于新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这一时期,以往独立增设的小学劳动课程被取消,失去了独立的课程地位、失去了系统的劳动课程体系,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处于中断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我国建立了系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2],但面对新的时代背景、面对国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表现出其自身的系列“缺点”。为此,国务院于2001年5月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为积极贯彻《决定》指示,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等九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说明,而其中对小学劳动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决定就是将改革开放以来在小学独立增设的“劳动”课程取消,同时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每一位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至此,小学劳动课失去了独立课程地位,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也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落实开展[13]。
为配合新课程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17个学科18种课程标准的实验稿[14],但对小学劳动课程标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略,随后,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19科课程标准,通过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分析,教育部同样没有对小学劳动课程标准作出具体说明,可以看出,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处于中断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更加重视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教育部自2015年7月以来相继印发多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以及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印发昭示着小学劳动课及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即将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4.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全新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16科课程标准,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再次起航并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新的时代需求、新的育人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努力为新时代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时刻努力。为此,教育部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之大智慧,历经3年的调查、研究、测试、修订等环节,终于在2022年4月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22)]以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16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2022)对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安排,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权威指南,而课程方案(2022)对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举措是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至此,小学再次拥有了独立开设的劳动课程,而劳动课程的单设也使小学劳动教育再次拥有了系统的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
课程方案(2022)将小学劳动课单独增设是新中国以来小学劳动课程发展史的经验总结,小学劳动课程的单独增设有效保障了小学劳动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也有效保障了小学劳动教育不被其他课程占用。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印发是新世纪近20余年义务教育第一份劳动课程标准,其对小学各学段劳动课程目标、小学各学段所要参加的劳动任务群、小学各学段劳动素养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阐述,是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指路明灯。
二、改革开放以来小學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
在40余年历史嬗变过程中,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在劳动课程目标表述、教学内容安排、课标结构编制等方面呈现多样变化,这一变化鲜明体现出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
1.课程目标:在本体目标基础上不断向综合丰富发展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劳动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小学劳动课程标准对劳动课程的目标表述逐渐向综合丰富及具体细化发展,丰富细化的课程目标也使小学劳动教育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不断有全新发展。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对小学劳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为“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15]。随后,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在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教学目标表述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感情”的具体内容[16]。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则随时代发展及人才培养新要求进一步确证了“劳动素养”的育人目标,另外,除了对劳动素养内涵的具体阐述外,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同时对劳动课的总目标以及小学不同学段的分目标作了进一步系统说明[17]。
具体来看,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进一步确证的“劳动素养”是新时期学生长远发展所必备的劳动观念、品格以及能力,具体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四个分要素。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劳动课总目标的阐述则是对劳动素养四个分要素的进一步说明和阐释。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关于小学不同学段劳动课程目标的说明则进一步对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素养作出了具体规定。整体来看,小学不同学段劳动素养要求随年级增加不断有新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小学劳动教育内在规律的科学诉求,另一方面是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安排。
总体而论,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一改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与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对小学劳动课程相对宽泛的目标表述,并不断有了新的发展。“劳动素养”培养使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不断走向综合丰富发展,而对劳动课程总目标及小学不同学段分目标的阐述又使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不断向具体细化发展。
2.教学内容:逐步新增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劳动项目
(1)小学低年级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对小学1-2年级劳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公益劳动(这里的公益劳动主要是校内卫生打扫)以及认识常见动植物”[18]。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则在上述内容基础上新增“简单生产劳动”,其内容主要是“纸张的裁剪”“折叠”等“手工制作”劳动[19]。相比之下,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小学1-2年级劳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多样丰富,并在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内容基础上新增“烹饪与营养”的教学要求,另外,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关于“传统工艺制作”的安排也比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列举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除了“手工制作”外,还包括了“泥工”“编制”等内容[20]。
(2)小学中年级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对小学3-4年级劳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种植和饲养、常用工具的使用、家用电器的使用、公益劳动”六项内容[21]。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则在上述内容基础上新增“简单生产劳动”内容,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纸工”“泥工”的相关内容[22]。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小学3-4年级学生所要参加的劳动任务群基本覆盖了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又一步细化了相关劳动项目,如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不仅要求学生会清洗蔬菜,而且要求学生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拼盘等。另外,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还新增了“现代服务业劳动”,同时减少“认识、使用常见的农具及工具”的内容安排[23]。
(3)小学高年级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对小学5-6年级劳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集中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种植和饲养,木工、竹工、金工,工艺品制作,家用电器的使用,缝纫,烹饪,食用菌栽培”等9个劳动项目[24]。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基本沿袭了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规定的劳动内容[25]。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则在上述课程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新增了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劳动,如“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以及“现代服务业劳动”的课程内容[26]。
3.课标结构:随社会时代发展变得更加系统与完善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与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劳动课教学大纲均为独立印发,两份教学大纲对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教学目标指明了小学劳动课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与意图,两份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紧紧围绕“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能力”进行展开;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与拆分,整体来看是劳动课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教学内容说明了劳动课程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与系列标准,同时规定了小学不同学段劳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则是小学劳动课应遵循的系列教育原则,如“注意加强现场教学”“从实地出发,因地制宜”等原则,二份教学大纲对劳动教学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表述基本一致。
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没有对小学劳动课程标准作单独安排,而是将小学、初中劳动课程标准整合为一,对义务教育各阶段劳动课程的目标、劳动素养要求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说明,故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小学劳动课具有同等效力。通过与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以及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对比发现,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整体结构更为系统与完善,集中表现在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以及课程实施六方面作出了具体说明。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详细说明了新时代小学劳动课程的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了小学劳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具体规定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贯彻的系列教学原则;详细阐释了劳动素养的具体内涵、劳动课程的总目标以及小学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系统规划了小学不同学段所要参加的劳动任务群、素养表现以及活动建议;进一步细化了小学不同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要求;最后则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实施给出了详细的课程建议[27]。
三、《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小学劳动课程的思考与改进
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体现了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全新内容与特点,我们应在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指引下,继续思考并做好系列相关工作。
1.小学劳动课程目标问题
劳动课程目标是小学劳动课自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同时也是课程编制、课程教学、学业测评等方面的重要基础[28]。
试行草案教学大纲(1987)与试用版教学大纲(1992)均对改革开放初期小学劳动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說明,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劳动理念以及初步的劳动能力两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印发的多份劳动教育政策明确提出劳动素养的育人目标,而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则进一步确证了劳动素养的课程目标,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成为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29]。通过对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文本分析,劳动素养具体包括劳动观念——主要是对劳动以及劳动者正向的态度、看法和情感;劳动能力——主要是完成劳动活动所需的劳动知识与基本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主要是个体稳定的劳动行为倾向与品格;劳动精神——主要是个体形成的有关劳动的信念信仰以及人格特质[30]。可以看出,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确证的劳动素养的课程目标所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坚持用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指导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各地区要在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内在规律基础上重新认识小学劳动课的课程性质及课程地位,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其次要在新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改变旧有的小学劳动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内容,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小学新劳动课程体系。最后要在新劳动教育目标基础上特别注重小学劳动课程目标的培养问题,主要包括劳动素养的全面培养、均衡培养、充分培养等系列问题,努力在全面培养受教育者劳动素养基础上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劳动素养分要素培养问题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要特别重视劳动素养各分要素的培养问题,要努力针对劳动素养不同分要素选择不同教育方式,同时在注重各分要素相互支撑基础上促进劳动素养各分要素的全面发展。
劳动素养由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四个分要素构成,四个分要素又由内涵丰富的多种内部要素构成。具体来看,认识劳动活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明确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等内容构成劳动观念;形成基本的筹划能力、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等内容构成劳动能力;安全劳动、规范劳动等构成劳动习惯;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构成劳动品质;优秀传统精神、时代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构成劳动精神[31]。整体来看,劳动素养四个分要素由内涵丰富的多种内部要素构成,决定了劳动素养分要素具有整体性、差异性、融通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劳动素养分要素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系列关键问题。
首先是劳动素养分要素内部要素的全面培养问题。劳动素养四个分要素由内涵丰富的多种内部要素组成,只有分要素各内部要素的全面、均衡、系统培养才能实现劳动素养各分要素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劳动素养的全面培养。其次是劳动素养分要素内部要素的教育方式问题。劳动素养分要素内部要素之间有不同内涵、特点、任务和要求,这决定了在劳动素养分要素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各分要素内部不同要素采取不同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分要素内部要素,实现劳动素养各分要素充分发展。最后是劳动素养分要素内部要素的相互支撑问题。劳动素养各分要素内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分要素内部各要素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关联最终促进各分要素的全面、系统发展,努力通过某一内部要素的培养促进其他内部要素发展,努力在分要素内部要素互相支撑基础上实现劳动素养各分要素的全面发展。
3.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问题
小学劳动教育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这决定了小学劳动教育独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任务。新时期,各地要在把握小学劳动教育系列内在规律基础上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首先是小学阶段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32],决定了小学劳动教育要严格依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展开。如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劳动教学、依据劳动素养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精选系列劳动内容不失时机促进劳动素养全面培养等。其次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区别于中学、大学以及职业院校,小学劳动教育有自己的课程重点及教学关键点,这是由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目标所决定。小学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应在钻研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基础上不断领会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本质,努力在把握小学劳动教育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基础上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稳健发展。再次是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培养的关系。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但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劳动价值观对于劳动实践指导、劳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应是小学劳动教育首要的课程目标[33]。最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劳动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工作[34],劳动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小学劳育工作要积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需要在多种劳动实践过程中培养,通过学习相关劳动理论知识也是将劳动心得、劳动体会进行内化吸收的重要途径。
4.小学劳动课程教学问题
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对小學各学段受教育者所要参加的劳动“任务群”作了系统说明与规划,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要努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高质、高效的小学劳动课程体系。
新劳动课程标准(2022)的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新增多种当前社会的“新劳动”,为此,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要积极组织适龄学生体验系列新的劳动任务与活动,进而在参加多种“新劳动”实践基础上培养新时代所需劳动素养,不断促进一代新人的全面成长。
首先,完整的劳动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体验到勤奋劳动的乐趣与价值[35],通过完整劳动最终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进一步强化受教育者的成就感、参与感以及幸福感,这种“正强化”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连续性的课程内容是确保劳动课程体系科学系统的重要基础。小学劳动课要避免劳动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逐步新增系列劳动内容,努力在连续性基础上关注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最终促进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与巩固整合。再次,科学性、系统性是小学劳动课程的鲜明特点。新时代的小学劳动课程要做好不同学年课程内容的规划与设计,努力在建构科学性的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基础上着力从简单劳动走向复杂劳动、从基础劳动走向创造劳动。最后,在小学劳动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各地区可充分发挥课程内容选择的“因地制宜”原则[36],努力在选择多种“特色劳动”内容基础上帮助受教育者体验多样劳动活动、收获多种劳动情感、学习多种劳动知识。
5.“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问题
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可充分发挥德、智、体、美育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努力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实现五育之间的相互支撑与融合,重视“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首先,新课程方案(2022)继续强调了课程之间的“关联”[37]。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着力改变学科之间分科过细的“缺点”,在德、智、体、美育中加强劳动教育是突出“学科内知识整合”的一种努力。其次,德、智、体、美育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同时也有独特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德、智、体、美育落实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发挥各育特有的劳动教育元素,从而实现育人效果的全新发展。再次,劳动课程中的劳动项目多为劳动实践活动,而劳动教育仍有劳动价值观的育人目标[38],在德、智、体、美育中强调劳动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劳动价值观的内化与吸收。学校劳动课时较少,在德、智、体、美育中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地位的途径之一。最后,从教育理念来看,随着“五育并举”思想的深入发展,“五育融合”逐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势[39],在“五育融合”理念下落实劳动教育工作也是各地中小学正在探讨的重要教育课题。
综上所述,在德、智、体、美育中适当强调劳动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走向。为此,各地区可从劳动教育理念、劳动课程设计、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全新设计,努力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充分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3.
[2] 孙振东.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简单化[J].现代教育论丛,2021(06):7-9.
[3][8][10] 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30,362,424.
[4][12][14] 彭泽平.嬗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3,176,177.
[5][6][9]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6-348,334,356-358.
[7][15][16][18][19][21][22][24][25]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5,445,456,446, 457-458,446-447,
458,447-448,459.
[1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799.
[13] 李东栩,赖明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119-138.
[17][20][23][26][27][30][31][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13-15,16-20,21-26,1-38,4-5,4-5,4.
[28]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69.
[29] 徐海娇,艾子.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与反思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71-176.
[32]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2-83.
[3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34] 张馨予,杨兆山.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内涵与实施方略[J].教育评论,2021(08):52-59.
[35] 班建武.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完整性、系统性与伦理性问题探讨[J].中小学管理,2022(04):10-13.
[36] 杨兆山,李卓育.浅谈实施劳动教育的三个前提[J].教育评论,2021(04):28-34.
[38]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39]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作者:李东栩(1994-),男,山东济宁人,南昌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