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仕 杜苗苗
摘 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站在永续发展的高度所制定的重要方略,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其中所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要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深入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贯彻该理念的适切性,并坚持理念为指引、问题为切入、知识为载体的思路,从意识培养、情境创设、作业设计等方面贯彻实施,以期师生更好地理解该理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高中地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理教学
引用格式 赵良仕,杜苗苗.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4):100-103.
党的二十大提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继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后的又一重要方略。20世纪后半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展露[1],探求良性的发展道路日益引起重视。从提倡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规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的地理学科,其所蕴含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相关知识可以作为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载体,其所培养的人地协调观可以作为升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线索。因此,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提出紧跟时代需求的教学策略,将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
一、在地理教学中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答了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系统与作为人类对象性、功能性关系的自然生态系统如何实现互利互惠的问题[4]。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如果不能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会使得杠杆向一端倾斜,最终导致两者覆灭。因此,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地理课程中完成该理念的渗透是十分迫切的。
1.符合地理学科特色,彰显学科价值
党的政治思想指明了地理课程的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呼应了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了地理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例如,在区域中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问题[5],就生动凸显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理念。
2.实现绿色发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对整个系统来说,人类和大自然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基础,在良性限度内进行开发利用可获得经济利益并维持生态效益,反之则难以做到相互增益。要将“开发利用”维持在良性的限度内,就要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资源、自然环境、区域协调等内容作为认识基础。基于此类教学内容,进而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用和谐、共生、协调的观念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良性的人地关系网络,是更好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需要。
3.培养新时代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求地理课程不仅要呈现经济、生态与社会等领域的新成果,也要宣扬符合时代特征的育人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思想上的引领作用,是强化学生个人责任感的催化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是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有力体现。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素养要求与作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6]保持一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地理学科达成新时代的育人要求。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学内容体现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课标中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渗透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学生形成一定认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着重把握地理课程所蕴含的与该理念契合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渗透该理念的着手点。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对人口、资源、环境的正确认识,这三个方面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内容的细化,是与该理念具有密切联系的(见表1)。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
基于课标深挖地理教材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将该理念渗透在地理课堂中的关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两大教学模块,前者是学生形成对自然环境、资源正确认识的基础,后者所包含的人口、产业、区域发展战略等内容使得学生在认识区域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调节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的关系。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一”和“地理二”两个部分为例,梳理其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关的知识点,展示教材的重点案例并提供课外素材以供参考(见表2)。地理一着重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地理的内容,例如地球的圈层、大气的组成、水循环等;地理二注重让学生形成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在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在既有的自然条件下合理安排社会活动,以达到人与自然共同增益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坚持以理念为指引,问题为切入,知识为载体的路线,将真实情境中创设的地理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地理材料、知识作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概念搭建知识联系,通过完成创设的作业進一步强化认知,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自然、人文知识,感悟和谐共生的情感价值,进一步提升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明确“和谐共生”概念,强化人地协调观
将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和谐共生”的概念,理解其内涵,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在共同体这样的条件下,人类能动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状态[7]。自然界发挥自我更新能力,为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支撑和保障。人类则在自然界可承载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社会活动,发挥能动性改善不良的自然环境,使两者共同增益。人地协调观作为素养要求,是人们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8],也是强调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两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正确看待人类不同类型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各种影响,让学生感悟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两者关系的必要性。
地理教师可以采用直接传授的形式,如开设主题公开课向学生传授相关理念。理念的传授是细水长流的,因此要利用多元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成立地理兴趣小组,搜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反面素材,利用强烈的对比激发情感;绘制地理板报,使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地关系;展示有价值的视频、音频资料,利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情感共鸣等。也可以采用研讨会的形式,先鼓励学生说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有认识,之后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代表人类社会,另一部分代表自然界,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主体各自的发展诉求,讨论如何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两者互通互利,利用“移情”帮助学生体会人地关系。
2.设置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教学情境
新课标强调无论是在教学实施还是在考试题目的设置上都注重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能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学习“全球变暖的成因与影响”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全球变暖现状,使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社会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随之询问学生日常搭乘的交通工具,展示每种交通工具单次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启发学生思考自身行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后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不同的假想角色,可以是从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主体、岛国的居民,也可以是退耕还林的行动者。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回答该角色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思考本角色可采用的减轻对自然环境伤害的措施。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区域性的重大发展战略,解析人类社会如何在感知自然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利用到极致。创设的真实情境将抽象、分散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认知。
3.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逐步传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倡导实行问题式教学[9],设计“问题链”从而牵引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链”[10]。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要素之间结构化串联的强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11]。将分散的知识组成前后衔接的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逐步加深对问题的剖析,进而从表层知识过渡到深层的情感价值,更好地协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链:首先展示视频,提问学生“什么是人口大爆炸”进而导入课程;之后展示几种常用自然资源的现存探有量以及单位个体对该资源的需求量,提问:“地球环境最大程度上能够养育多少人?”接着,衔接环境承载力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展示影响后者的因素,如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等,解释清楚每种因素的影响机制,并向学生提问“这几种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呈现什么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随后播放有关区域内人与自然良性发展的案例视频,提问:“地球适合养多少人?”引入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最后将几个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得出: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有限的物质基础,而人类活动要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永续发展。课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然资源,估算某区域内该资源的供给能力,并提出可持续利用该资源的措施。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区分概念,随后又通过问题将这几个概念进行联结,最后在掌握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入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4.设计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主题作业
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师以学生为对象安排的学习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检验成果,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课堂教学,如何在各成体系的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线,以自然环境为基底的和谐共生”理念,即将表层的认知转化为更具深度的认同感,这就体现了主题作业的功能性。主题作业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程序:首先,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选取恰当的考察内容,作为作业的中心主题;其次,丰富作业的考察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任务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获得反馈。
在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设计主题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教师也要善于搜集体现人地关系的教学素材。比如在讲授“地理二”中“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时,教师可以提供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治理材料,材料采用文本与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包含“打坝淤地”“治沟造地”两种模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相继设计出这样的作业:对比传统的“打坝淤地”,“治沟造地”新模式具有哪些进步之处?“治沟造地”是人类社会在既有的自然环境现状下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农业,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极其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通过材料也能知晓这两种措施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具备完成作业的必备认知基础。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作业所蕴含的学科价值与人地和谐思想,强调自然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社会的高質量发展呈正相关,脆弱的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可以依托发展的成果去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性与生活性,研究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生,以及妥善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强调教材内容与“和谐共生”理念的联系,帮助学生明确理念内涵,利用共情激发其学习人地知识的动机;通过解决创设在真实情境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获取地理知识,并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强化所获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深入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形成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课后设置主题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地理探究中切实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高实践能力,发挥地理学科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旅程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当前困境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88-98.
[2] 孙生阳,郝启晨.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15(04):48-56.
[3] 王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略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63-67.
[4] 方世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1-8.
[5] 詹秀娣,袁孝亭.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地观”的培养要求与特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65-68.
[6] 胡蓉,郭锐,宋海菱.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地理教学,2022(03):8-23.
[7] 左其亭.國家多层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构建[J].水利学报,2021,52(11):1347-135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9] 冯志旭.核心素养导向下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优势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1):28-31.
[10] 冯志旭,曾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9(24):4-9.
[11] 邱坚坚,梁颖彦,何亚琼.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4):7-10.
[作者:赵良仕(1985-),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杜苗苗(1999-),女,河南许昌人,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