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婕 张谷令 邹斌
摘 要 对2017年发布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2022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文本比较,分析两者所具有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共有要素与特有要素。研究表明:两份课程标准都以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差异,课程目标前后相继,形成较好的衔接。按照不同的考核要求,两份物理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要求、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差异明显。
关 键 词 高中物理 初中物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文本比较
引用格式 邱婕,张谷令,邹斌.初高中物理新版课程标准共有要素与特有要素的分析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4):80-8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高中衔接教学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初中阶段连接了小学与高中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课程方案也更加注重学段间的衔接。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完成初高中学段间的过渡,避免出现“断层”,对初高中课标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初高中新课标的共有要素与特有要素分别展开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进入新时代,对初高中阶段培养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于2013年开展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于2017年发布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义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教育部于2022年4月发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初高中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具有共通性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初高中物理新课标共有要素比较
通过新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目录对比,发现两版课程标准中的共有要素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
1.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基于事实、通过推理论证等形成的研究方法和理论[2]。两版课标都将物理学科定义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都强调了物理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说明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阶段,物理学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需要与高中物理课程衔接,强调基础性、实践性。学生经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从物理学的视角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发展,初步形成物理观念;帮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历程,形成科学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科学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学会思考,体会科学探究的历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课程理念
两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不难发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设计理念更注重普遍性与实践性,这是由于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覆盖面更广。初中物理课程更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培养学生从生活情景出发,进行科学探究,认识物理规律,发展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设计理念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在继承旧课标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纲,并将其贯穿始终[3]。初高中新课标都提出了核心素养,且初高中核心素养都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这四个要素中,物理观念属于知识的内化,是其他维度方面的理论基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属于能力的发展;科学态度与责任属于价值观念的养成[4]。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初高中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科学探究”两部分的表述基本相同,这与物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有关。在“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两方面有略微不同,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要求存在一定区别。(如图1、图2)不同部分用下划线标出。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在培养科学思维方面,高中课标更注重学生从经验事实中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抽象物理模型的过程与能力,而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学生对获取信息并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是由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科学态度于责任方面,初中课标比高中课标增加了“热爱自然”“振兴中华”两个具体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更加具体和完善。
4.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方面,初高中新课标针对核心素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前提下,初中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高中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表述(见表2)。
通过对上表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课程目标上初中课标的表述主要为“初步具有”“初步形成”等。这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主要为对物理学科有朴素的认识,对物理现象能够根据证据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高中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不难发现,高中课标强调学生应该具有建立模型、进行科学探究、获取证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等相关的能力,都是对初中课标的要求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高中的衔接。
5.课程内容
初中课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前三个主题侧重物理内容,包括物理概念、规律、探索过程、探究方法、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实验探究”包括学生的必做实验,“跨学科实践”侧重跨学科联系[5]。这五个一级主题都包括二级主题、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见表3)。
高中课标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学生必做实验四个部分。必修部分为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中物理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是学生完全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通过比较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内容上更强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和实际应用,尤其是“跨学科实践”主题,表明物理学科应该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工程实践等方面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增加知识的广度,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内在驱动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6.学业质量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水平是针对学生学业状态给出的水平测量的标尺,它既是日常教学的依据,也是选拔性考试的依据[6]。新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根据不同阶段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质量的要求。
(2)具体内容
初中课标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出发,根据课程目标,提出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与高中课标不同,初中课标的学业质量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初中阶段为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业质量检验标准需要具有普适性。初中课标中提出的学业质量描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思维能力与探究意识、突出价值观的培养,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目标。
高中课标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5个等级,分别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每个水平都包含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且规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根据水平2进行命题,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应该要通过该考试,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学生应达到水平4,两个学业质量水平中存在递进关系。该质量标准可以将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学生的学业进阶也有了具体的描述[7]。为教師的具体教学过程、考核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是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7.教学与评价建议
在新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均提出了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两者的建议具有相通性的同时又有所不同。
(1)教学建议
在新版初高中两版课程标准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初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两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具有相同点。但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目标有一定差异,也为教学建议带来不同点(如图3)。
不难发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物理课程的设计都应该要从核心素养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情景,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物理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情景[8]。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扩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空间。初中课标更重视实践与跨学科学习,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高中阶段则强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高中、高校之间的衔接打下基础。
(2)评价建议
初中课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物理学习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为此,初中课标提及两种评价方式,分别是“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相应的评价原则与实施,考试的性质与目的、命题、规划等。总的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评价要具有普适性,适用范围更广,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减轻学业压力,考察学生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评价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要发挥促进作用[9]。高中课标详细地提出了评价原则与任务设计的相关建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相比于初中课标,高中课标增加了“书面评语”“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水平,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8.教材编写建议
在教材的编写上,两版教材都根据相应的核心素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课程内容等方面要求,提出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内容选择、呈现方式三方面的建议,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的衔接,循序渐进,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
不同的是,高中课标增加了“辅助资源”部分,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基础丰富物理课堂,学生课下搜集相关信息提供了参考。
二、初高中物理新课标特有要素分析
新版初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在一些要素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1.初中
(1)跨学科实践
在课程内容部分,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部分为初中课标特有的要素,包含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这部分内容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特有的部分,强调了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工程实践、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该部分也提出了相应的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在学业要求上,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注重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进入新时代,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这要求学生要发展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次接触物理学科,跨学科学习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课标中将跨学科实践设置为一级主题,能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初中课标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跨学科实践教学案例——“人体中的杠杆”和“节能环保小屋的设计与模型制作”,旨在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教研提供参考。
(2)课程实施
此部分在高中课标中表述为“实施建议”,相比于新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两部分。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了四点要求,分别是:“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注重社会资源的利用”。从这四点要求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文本、实验、网络、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思想,提高能力。在物理课堂上,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的物理课程资源要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限于教材,学校、家庭、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都应该包括在内[10]。这部分为新增加的内容,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部分,提出了两点建议,分别是“教师培训建议”与“教学研究建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进入新时代,一线教师队伍需要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比于高中课标,初中课标更加详细地提出了教师队伍的提升建议。与高中不同,义务教育阶段覆盖面更广,涉及学生人数更多,教师团队更加庞大,教学水平更难把控。因此对一线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升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各地区的问题有所不同,针对现状,初中课标中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对不同地区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2.高中
(1)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要素是高中课标特有的要素,包括“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三个部分。这是由高中选课制度所决定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课标将高中物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并规定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选择学习的课程与模块,这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更加多样化,现行的“走班制”也让实际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高中、高校之间的衔接,高中课标中特有的课程结构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实施建议
此部分相比于初中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两个内容。
与初中课标不同,在高中课标中,将“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作为“实施建议”内容中单独一部分设置,说明高中阶段的学业评价更加重视学业水平考试。在此部分,提出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具体要求与命题建议。随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启动,国务院明确提出,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11]。高中课标中详细规定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试题命制流程,提出了命题建议,为各地区的学业水平考试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部分,高中课标从学科性质、教师能力、课程研究、课程资源、实验室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为地方和学校更好的开展物理课程、推动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依据。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初高中课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核心素养方面表述基本相同,这表示在初中、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在“立德树人”、必备素养等方面要求基本一致。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初高中阶段。但在其他方面,初高中课标有所不同。初中课标更注重学生联系实际、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高中课标更注重学生建立模型、科学探究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的空间。总体来说,高中课标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有更进一步的养成和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但要将难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高中阶段,要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初高中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避免学生的认知“脱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义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6(25):46-47.
[2] 彭前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9):99-106.
[3][6] 孙闯,桂维玲.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27):90-92.
[4] 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标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3-5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
[7] 高凌飚.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的理念基础和建构[J].中国考试,2018(09):1-7+30.
[8] 蔡钳,陈继红,曹卫东,等.创设真实情境 培养科学思维[J].物理教师,2021,42(12):10-1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60.
[10] 杨芳.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J].物理教师,2012,33(02):28-29.
[11] 王焕霞.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8):60-66.
[作者:邱婕(1996-),女,贵州黔东南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硕士生;张谷令(1976-),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邹斌(1980-),男,山東威海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