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疑激思”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3-08-07 09:38张乾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设疑”并进行深入探究,从不同角度精心“设疑”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切实增强数学教学“设疑”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主动去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疑激思”;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张乾(1982—),男,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阳镇周家店教学点。

“设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幫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智力、语言和行为等方面发展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深入探析“设疑”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创新更多有效的“设疑”方式,使小学生思考问题与剖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也要精心“设疑”,让问题能够引领小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实践,从而使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现状

(一)教师对“设疑”理念不够重视

小学阶段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脱离不了盲目追求成绩的窠臼,即使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资源比较完善,网络培训、置换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名师工作室培训等各种能力提升机会较多,但其课堂教学的节奏还是“慢半拍”。在平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比较注重计算结果的正误,习惯于忽略结论的推导和探究,希望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机械性地重复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平移”到学生的记忆系统中。但是,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教师若不重视“设疑”理念,不能将数理知识融入问题,让学生多思多想,不能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最终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教师的“设疑”方式过于单一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长期固定化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了专注于提升学生成绩的传统教学流程,而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设疑”,也只是沿用传统教法中的“一问一答”来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问答采用的是“对不对”或“是不是”模式。有时候,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抛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在对新授课内容还没有弄懂吃透的情况下,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思考。因此,教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沉默不语”,而后便是教师的自问自答。你问我答的“设疑”方式和自问自答的手段,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这样的“设疑”策略含金量不高,不能有效点拨学生,也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受到限制,导致其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

(三)教师对“设疑”问题疏于梳理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设疑”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和精细梳理。经过教师仔细研究的问题,能够深中肯綮,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数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写教案和批阅作业(数学作业本和配套练习册为必阅本),还要写师德学习笔记、课后学习心得、听课笔记,以及参加例会、教研组会、教学质量提升会、名师工作室的能力提升会等,因此对于教学方案的制订也往往从粗从简,只求方案的过程齐全,不求内容的精细。如此一来,对于课堂上的“设疑”,教师既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方面去思考,也不能从学生的接受掌握方面去设计,至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变化,也就更加疏于思考和梳理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忽视了课堂中的双向交流,学生也错过了及时释疑巩固的最佳时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对定理或公理的探究,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或重复的记忆上,数学学习质量难以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全面思考和乐于思考的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疑”策略,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判断、去总结。例如,在“植树”(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互动的数学学习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首先,出示主题图“设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培养提问能力。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请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其次,算法探究“设疑”。通过探究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创设思维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求树的数量,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口算(此类学生的基础扎实),有的学生说用摆小棒的方法分一分(此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答案),有的学生说用乘法联想除法计算(此类学生善于发散思维)。最后,解决问题“设疑”。利用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行编出几道题目并解答,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信息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整节课上,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解决问题,这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数学信息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问题的计算和解决方案就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活中的许多数学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设疑”,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能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拓展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思路

巧妙的“设疑”,能够带领学生细致观察数学现象,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全面剖析问题成因,深入探究推理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从“设疑”中探究数学知识、用科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剖析、总结和实践能力提升。例如,在“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明晰了学习的探究思路:首先,用火柴棒摆三角形,并按活动要求做好记录;其次,进行“设疑”,即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让学生根据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交流。按照这样的“设疑”思路,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探究策略,能够主动投入探究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丰富的“设疑”方式,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认知、观察、了解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激思”的应用策略

(一)激趣式“设疑”

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数学知识,只是小学数学课堂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到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积极解决,会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缜密的思维逻辑,建立起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框架,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有效之策[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施教時,要重视“设疑”的方式和时机,并从问题入手,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在激趣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①简便算法我能行:先让学生观察题目并说明自己的算理,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几个算式并解答。②整数运算定律我知晓:学生板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③推广定律我发现:思维迁移,学生讲解题思路,教师出示例题。④解决问题我来做: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⑤总结归纳。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一步一步深入,一层一层剖析,从而打开想象的翅膀,对所学的和要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迁移,搭建起更加系统的数学知识架构。

又如,在“组织竞赛”(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的课间活动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趣。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活动视频:操场上的同学有拍皮球的,有踢毽子的,有跳绳的,还有丢沙包的。在学生感受到课外活动的丰富有趣时,教师抛出问题:“要是咱们班开展一次活动竞赛,同学们说一说,该选哪一项活动好呢?”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意见。此时,教师又一次抛出问题:“同学们的爱好和想法不一样,现在大家的意见又不一致,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师顺势将本课学习的主题“统计”引出,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领悟“统计”的意义。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当统计员进行统计。在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探究氛围中,学生兴致浓厚,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到整理数据和绘制统计图中。

(二)引导式“设疑”

问题是探究和创新的原动力,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和发现问题的开始[2],而教学中的“设疑”引导则是提升探究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准“设疑”,在问题的探究、思考和分析中解疑,从而促使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行为的形成。例如,在“倍数与因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通过分析会发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下引导式“设疑”可以有效破解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设疑”摆一摆,认识倍数和因数。①用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②用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摆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③例说倍数和因数:4×3=12,18÷3=6。其次,“设疑”找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特征。①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吗?一个数的因数是无限的吗?②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多少?最大的倍数又是多少?一个数的因数呢?③“4是因数”“12是倍数”这样的表述你认为怎么样?最后,“设疑”拓展谈收获。①说关系:80÷2=40。②找一找,自己说数,找出它的倍数和因数。

本节课“设疑”的每一步都紧扣教学重难点,逐步引领学生整理出清晰的数理关系,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探究总结出了“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而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0除外),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等。教师运用引导式“设疑”策略,切实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帮助学生找到了高效剖析问题的技巧。

(三)实践性“设疑”

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实践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观察和思考,既巩固已学知识,又在实践生活中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进行探究。作业如下:①用尺子量出家中客房(或客厅)地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如果要在客房(或客厅)铺地毯,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地毯?②利用学具,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③利用学具,探究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上三个实践性的问题,将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又能转变学生“紧盯课本学数学”的狭隘思想。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设疑”,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疑”,要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设疑”,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对已学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要通过“设疑”策略的运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实践,从而推动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鹏.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课程,2021(38):179.

杜喜林.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技巧[J].成长,2020(9):73.

于瑞霞.“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6):209-21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